“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究
2022-11-25谷亨连
谷亨连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东阳 322100)
2020 年,教育部针对学生思政教育下发了相关指导纲要,把“立德树人成效”视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提出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德育的责任,须将价值塑造、传授学科知识以及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1]。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新课改的教学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三观,不断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该研究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课程思政的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
公共体育课程有着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内容,如立足于体育学科而言,可以分为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素质等6 个主要内容。其中,理论板块主要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知识和文化,旨在锻炼学生的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健康心态,将“育人”作为提升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内容。
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思想,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而且将德育内容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能推动课程不断完善,能推动体育课堂质效不断提升,确保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要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育能够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推动学生发展的作用,不仅如此,其他学科也要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科之间也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2]。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的相关内容,这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特点和亮点,能够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能够切实强化“教书育人”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现状
2.1 教学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指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符合一定的规律,将人才培养作为宗旨提出的一定任务指标。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调适、社会关系和谐度[3]。通过问卷、专家访谈和国内相关官网,了解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并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发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倾向于学生的技能提升,没有立足于学生实际,在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较少,或只是模糊地提出概念,没有全面细致地体现出体育学科中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没有充分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2.2 教学团队现状
目前,公共体育课授课团队的教师多来自体育专业,没有受过专业思政教育的相关背景。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较重视,尤其是专业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搬硬套,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不愿意思考思政模块,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政教育,体育教师在备课内容上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分开,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入得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备课过程中即使考虑思政元素,也苦于没有受到系统课程思政培训,导致衔接的内容处于生搬硬套的结果。
2.3 学情分析
大学阶段的学生基本已经成年,大部分具有自己的判断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强,能够形成较为正确的三观。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事物没有完整的认识,辨别是非方面也不够全面。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文化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如果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其思想遭到“毒化”,很容易走上歧途。
3 “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陈旧的教育模式继续改进,课程思政工作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未将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导致工作开展较为形式化;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相关理念,在教学中,将学生体能锻炼、技能提升等作为教育的目标,虽然也严格遵守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的课程设计内容,但是通常都是为了“走形式”,并未从实质上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意识,这样就难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教育意义。第二,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整体认知水平不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思政教育。通过调查发现,专业的限制使得部分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在体育课及其他非思政类学科专业课授课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非思政类专业在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也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从而导致各学科各自为营、缺乏交流机制。第三,学校的课程思政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第四,由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
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路径
4.1 加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的培育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校教师,做好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重要保证。以党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党支部组织党课、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深入学习相关文件,以党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具有资深学术水平的教师团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完善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教师二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构建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以达到全方位实现同向同行育人目标。
4.2 深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不仅是指身心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还指灵魂和精神都良好发展“健全的人”[4]。科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坚持整体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性、创新性、时代性的原则,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基石。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显性教育,传授运动项目知识和技术、培养健康的体魄、提升身体素质。隐性教育,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元素。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品质,这恰与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同向同行,共育时代新人。董翠香等人[5]认为,在剖析体育教育专业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要寻找一定的理论依据,延伸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从理想信念、教育素质、专业素养、个人发展等方面,给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指明挖取方向。例如,2021 年8 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红婵的奥运备战过程向全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良好形象。2020 年4 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在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体育锻炼艰辛,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运动精神,就算遭遇重重阻拦,也要迎难而上。”这就是体育锻炼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为广大人民树立了榜样,这就是体育锻炼的独特魅力。从课程融入、竞赛引导、文化熏陶3个方面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可行路径研究[6]。现今,体育精神蕴含着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受到这些精神动力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以最蓬勃的热情,奋力拼搏、永不言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同时让教育真正发挥育人的基本职责和功能。
4.3 融合创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了剖析,发现部分学校强行将思政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到体育教学中,牵强附会,导致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不够紧密。依托网络平台,建设线上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线下通过集体备课在学科内部定期开展和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讨论,探索思政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专业授课中。教师团队集思广益,根据集体备课的情况,创新思路、尝试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等组织思政类培训和题讲座,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强化一线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通过比赛促进教学效果,挖掘优秀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案例,并分析和推广。
4.4 创新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完善评价体系
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健全制度和完善评价体系,创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不能将课程思政流于表面,要极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完善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尤其教师团队激励制度的制定。例如,把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作为评价教师年终评优评奖和岗位选拔任用等方面考核的重要指标。创新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方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 结语
该研究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究与实践教学探讨,为深入贯彻相关教育部门对于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不断提高德育的质效,是国家“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设经验具有共性和可借鉴性,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