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疗法在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25

健康之友 2022年20期
关键词:癌症疗法化疗

刘 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目前 22% 的人类死亡源于癌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总人数占全球新发癌症总人数23.7%,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总人数30%,位居全球第一。化疗是癌症患者治疗方式的一种,它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任何治疗都是一把“双刃剑”,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影响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运动与癌症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运动在癌症防治中的积极作用。随着医学运动学的发展,多学科协作医学模式的优化,对于静脉化疗患者,医生也会根据其身体情况及治疗计划建议患者采取适当、科学、合理的运动,而不是建议患者一味地静养休息。护理人员作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要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运动方式宣教和监督管理,鉴于此,本文对运动疗法的概念、化疗患者运动的类型以及运动疗法在静脉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运动疗法的相关概念

1.1 运动疗法的定义

运动疗法是指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使用或不使用器械进行锻炼,使患者获得局部或全身感觉,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通过长期的运动疗法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肌肉萎缩,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的方式已经逐渐被引入化疗患者的护理中。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认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跨理论模型、健康信念模型、期望价值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等在内的多种健康行为理论模型。基于理论的运动模型构建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更有效的评估,教育,指导和评价。

1.2 运动疗法的原理

化疗患者的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被抑制,线粒体氧化能力下降,线粒体膜流动性改变,线粒体功能受损。骨骼肌是运动作用的直接靶向器官,运动可通过重新编程骨骼肌线粒体,修复肌纤维进而防止肌萎缩,引起骨骼肌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通过某种直接或间接机制,抵抗癌症的发展进程。

2 运动的类型

化疗患者的运动形式分为住院和居家两种,住院患者运动因受到多种治疗因素的影响,运动的形式以简单方便为宜,且由于患者住院时间短,所以化疗患者的运动形式主要以居家运动为主。目前国内外对癌症患者运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有氧运动,在医院通过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制定运动程序,对运动种类、时间、频率及注意事项进行规划,以便运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2.1 居家运动类型

化疗患者的居家运动有多种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步行、瑜伽、骑自行车等)、抗阻运动、平衡感和柔韧度训练、运动游戏等。一项对45名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改善了乳腺癌女性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了她们的抑郁程度。在癌症患者的身心调节方面,太极拳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积极影响,不但能增强患者肌力,改善其体型,还能使患者在运动中达到平静柔和的心理状态。

2.2 运动时间和频率

有研究指出,运动时间以餐后30 min至1 h为宜,避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每天推荐的运动量应保持在30 min左右,可1次或分次完成但有效运动的持续时间应保持在15 min以上,每周不少于3次,体力较好的病人或者肥胖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频率,坚持6个月以上,有利于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

2.3 运动强度

化疗患者因疾病和体质的影响应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国内较多使用的靶心率法和自感劳累分级法。心率贮备法是指病人可根据运动时的靶心率及时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危险的发生。自感劳累分级法相对较简便和容易控制,一般大多数健康成人的推荐运动强度在稍累到累之间,因为化疗病人体质较弱,所以在健康成人的标准基础上适度降低运动强度,以中低强度的运动为主,但仍需遵循循序渐进、安全、有效的原则。

3 运动疗法在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3.1 在防治化疗并发症中的应用

化疗药物会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一些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如紫杉烷类、铂类等会引起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比如感觉异常、手足麻木、精细感觉和本体感觉灵敏度下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对于组织中的血液代谢循环有积极作用,而神经需要的修复和再生离不开血液的供应,神经发生病理改变时,会出现运动功能的损伤,运动性功能的恢复有助于神经病理性改变的恢复。运动行为是一系列的生理条件反射的综合表现,当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增大时,需要形成更复杂和更多的条件反射,使得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反应性和兴奋性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运动疗法通过改善神经中氧气和血液的供应,使组织的代谢加快,加速受损伤神经的修复,进而改善神经的功能情况,且运动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神经麻木、感觉异常和刺痛。

3.2 在缓解化疗后癌因性疲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癌症患者通过化疗能减缓肿瘤发展的进程,最大程度地杀灭肿瘤细胞,缓解或者控制症状。由于化疗药物的累积效应,细胞破坏后终末产物的积累会导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患者在化疗期间会产生疲乏感。在各种干预措施中,运动疗法对减轻癌症患者疲乏感的效果最为显著。步行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通过步行能刺激垂体分泌β-内啡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缓解肌肉紧张和抑郁,放松大脑皮层,从而延缓疲乏的产生。一项研究表明,步行运动能有效减轻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的严重程度,且不同化疗时期,最佳步行运动量有所不同,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运动锻炼,根据化疗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运动指导,鼓励患者进行足量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运动量过大加重疲劳。目前国内外的的研究中,运动疗法的方式、强度和时长均未得到统一,未来可以细化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段患者最适宜的运动疗法,并开展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探索和验证。

运动疗法在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多数是探讨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对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和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逐渐得到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癌症病人及家属的关注,目前国内尚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支持运动的作用,仍需不断探索。在中国现有的医疗环境下,居家运动管理是运动疗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护理人员在运动疗法应用和推广上仍任重道远。

3.3 在化疗患者静脉通路管理中的应用

化疗患者因静脉输液的需要,通过使用深静脉置管来完成治疗。PICC管及输液港是患者治疗的常用输液工具,但置管后也会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的风险也会增加,不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预防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及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长期应用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对于患者的局部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INS)输液指南指出,PICC置管患者应尽量使用功能锻炼等非药物性干预对策预防血栓。

3.3.1 运动疗法在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运动疗法的应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导管进行集束化管理。研究发现,通过指导化疗患者每日三餐后规律握球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腋静脉血液流速,对PICC置管后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指导患者学习一套简单、易行的上肢运动方案,方案包括手指关节活动、手部力量练习、腕关节屈伸、肘关节屈伸及肩关节活动,以此帮助手掌、前臂、上臂肌群收缩,肌肉收缩可增加上臂肌群收缩后负荷,引起上肢静脉挤压作用,促进上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使腋静脉血液流速及血流量增加。患者从置管后24 h开始上肢运动锻炼,每天在早、中、晚饭后练习1次,3次/ d,直到下一个化疗周期开始,共持续锻炼28 d。研究结果显示,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均P<0.01),说明上肢运动有利于提高肿瘤 PICC置管患者血流速度,可以有效对抗PICC置管引起的血液淤滞。

3.3.2 运动疗法在化疗行输液港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输液港置入术后患者会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肩关节功能下降,出现肩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甚至冻结肩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改善植入手臂输液港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张素兰等自行编制肩部活动操,并指导癌症化疗患者练习,试验组进行肩部活动操锻炼,对照组进行握球运动锻炼,锻炼时长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锻炼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得分,锻炼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及锻炼期间血栓和导管阻塞发生率。结果发现锻炼后试验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中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肩部活动操锻炼有助于改善植入手臂输液港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降低其血栓和导管阻塞发生率。

运动疗法在化疗患者静脉通路管理中的护理研究主要聚焦于预防血栓的发生上,其次还有静脉炎,导管感染等。对于置管后患者的运动锻炼需建立在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上,通过向患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教,采用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升化疗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具有经济性、可持续性、简便可行的优势,在化疗患者护理方面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对于化疗患者可通过科学地指导其运动,减轻或者缓解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国外对于癌症化疗患者的运动疗法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研究建议可以加强多学科合作,构建一个有医生、护士、运动康复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士及家属共同参与的运动管理模式,提高患者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寻找患者作出行为改变的阻碍因素,进一步研究如何实施有效措施帮助患者化疗后居家运动的自我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癌症疗法化疗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跟踪导练(二)(3)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