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实唯干 拼搏奋进全面推进松江乡村振兴

2022-11-25俞玉根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松江区松江农民

■ 俞玉根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松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向,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提出了“对标一流、规划引领、改革先行、特色彰显、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区农业农村委按照市级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三园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松江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更强、品质更优,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松江农村形态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都市文明与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乡村形象更加鲜明。松江农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增长,城乡居民统筹的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乡村振兴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乡村振兴进步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

一、都市绿色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田园发展更加高质高效

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凸显。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全力保障“米袋子”供应。粮食亩产连续多年全市第一,种植面积保持稳定。2021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15.0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8万吨,实现丰收,作为全市唯一的单位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严格落实“菜篮子”考核工作。2021年,落实规模化常年菜田面积0.86万亩,绿叶菜核心基地生产面积3002亩,完成蔬菜总产量9.21万吨的目标任务。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更是抢种抢收,加大产销对接,蔬菜上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四成。做好生猪稳产保供。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推进现代化养猪场项目建设和投产扩能。生猪存出栏量持续位居全市前列,2021年出栏生猪11.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突破1万头,达近五年最高水平。建成投产上海市第一家智能化楼房养猪项目——松林集团叶榭镇种猪场(一期)项目。疫情期间阶段性提升生猪出栏量,生猪上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成。

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获评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在市级奖补政策基础上,叠加区级绿色奖补资金,2021年绿色农产品供应量9.5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率47.48%,位居全市第一,松林猪肉成为上海首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生猪企业。推广“一茬一养”耕作制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有机肥应用、缓释肥和蔬菜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示范基地创建。创新推出全国首份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作为上海唯一的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

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区校共建,成功申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集聚式循环养鱼模式”“农机4S店”等多项技术及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市首创。区农业技术单位先后自主培育出早熟优质品种“松早香1号”,中熟晚粳品种“松香粳1018”,多次在市农业农村委组织的“地产优质大米品鉴”活动中获金奖,“松香粳1018”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获金奖,成为“松江大米”品牌建设的支撑品种。

产业体系不断稳固完善。“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两大重要“口粮”产业已实现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为促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松江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松江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实施方案》《松江区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优质品种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1年达到7万亩,约为2016年的4倍,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47%。产业联合体初见成效,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的组团模式,实行“一体化、抱团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两年来全区共认定11家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签约带动家庭农场共计487户,每亩可增收350元左右。探索出“小番茄+绿叶菜”高效茬口模式,种植效益明显提高。都市花卉、特色蔬果、精品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发展。“黄浦江大闸蟹”松江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此外,完成松江优质食味稻米和花卉产业片区规划编制,为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融合不断丰富提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乡村民宿、亲子采摘、文化创意等“农业+”多点开花。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以米食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八十八亩田”,获得全国乡村创新创业比赛优胜奖,其制作的叶榭软糕被评为2021年上海第一特色伴手礼。五厍休闲农业观光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

家庭农场模式深化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将松江家庭农场模式进行系统总结上报中央,成为“超大城市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典型现代农业模式。完成修订《松江区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给予参保补贴的操作办法》,增列家庭农场第二名经营成员同享职保缴费补贴,进一步稳定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松江多次承接市人大立法调研,成为《上海市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条例》立法原发地。2019年4月,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家庭农场现场会参观调研了松江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主李春风作为全国农民代表之一登上了国庆70周年“希望田野”方阵彩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农产品品牌显示度不断提高。松江大米、松林猪肉、仓桥水晶梨、黄浦江大闸蟹等优质农产品屡获金奖。全区经工商注册的农业类商标34个,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率达到70%。松江大米、仓桥水晶梨、黄浦江大闸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二、乡村形态布局、环境面貌不断优化,美丽家园更加宜居宜业

打造集中居住示范村新样板。已累计获评市级美丽乡村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7个(完成6个)。2020年全市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现场会在泖港镇黄桥村召开,作为全市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双试点村,“平移”打造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黄桥模式”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保留村的提升改造也逐步摸索出“井凌桥”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6001户,其中平移3491户、上楼2510户。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换新颜。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向“干净、整洁、有序、美丽”转变,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2021年实施市民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区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获评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胡家埭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松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评选”优秀案例奖。

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径。引进国盛、光明、临港集团等国有企业和奥园、转转客等民营企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带动辐射力强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黄桥村引入临港·黄桥现代工匠产业园项目,通过“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入股”的模式,探索产村融合的实现路径。南杨村积极引进民营上市企业上海奥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入市+创业园区”模式,发展农创、农旅产业和精品客栈。石湖荡镇东夏村与国盛集团合作打造“浦江之首”项目,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内涵。叶榭镇井凌桥村以花卉产业为特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新浜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新试点。承担了第一轮、第二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盘活路径、自愿有偿退出、增值收益分配、审批机制和监管机制等7个方面开展试点,开展了系列调研和政策研究,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即将出台。在叶榭、泖港两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管理流程试点。

三、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幸福乐园更加富裕富足

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多年位于全市前列。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持续做好农民增收,开展农民收入抽样调查。做强做长富民产业,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75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4.15万元,增长50.8%,持续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为持续分红提供基础。2013年底,松江区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此后,松江区积极探索集体资产监管的新举措、新模式,按照“制度+科技+责任”的思路,2019年在全区全面推广运用“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属全市首创。在全方位联动监督之下,实现了“互联网+党风廉政+阳光透明”的良好成效。2016年至今,农村集体总资产从555.88亿元增加到694.50亿元,增长25%。镇村两级分红总额从2.7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1亿元,增长31.3%。

率先探索建立城乡融合的农民社保体系。实行老年农民退地养老保障政策,发放老年农民土地退养补助金,松江老年农民平均保障待遇2280元,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给予55-59周岁的农村女性每人每月500元的养老过渡期生活补贴。制定《松江区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给予参保补贴的操作办法》,支持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得到切实体现。叶榭堰泾幸福老人村,是上海市首家社会力量参与、借助农村公益养老项目运行的专业养老机构。

农村综合帮扶实现对生活困难农户的可持续全覆盖。着眼于增强7个涉农镇42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造血输血”功能,建设帮扶“造血”项目,多渠道开展生活困难农户帮扶措施。完成帮扶造血项目建设,总投资4.1385亿元,项目保持年5.5%固定收益回报,已累计收益3396.10万元,实现了对生活困难农户的全覆盖。

接下来,松江区将认真贯彻上级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特点,坚持不懈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建设,将乡村振兴作为新城发力的重要支撑,在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中谋划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展示乡村的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探索乡村这一稀缺资源成为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空间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路径,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

1.坚持保基本强特色,构建超大城市乡村产业体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落实耕地质量保护,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稳定提升生猪产能,加大设施菜地建设,深化蔬菜高效茬口模式,培育开发都市花卉、特色瓜果、特种养殖等产业集群。

2.坚持优结构促升级,拓展产业增值增效新空间。坚持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功能定位,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不断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深入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以“绿色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规模化”推动产业优势集成,以“科技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以“品牌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构建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坚持强多元促融合,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新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推进“中央厨房”和净菜加工。拓展直销、直供、电商等新业态,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打响松江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

1.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示范村“由数量到质量、由盆景变风景”转变。进一步放大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2.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整治成果,以民心工程为抓手,围绕乡村规划、村容村貌、水环境整治、垃圾治理、绿化造林及长效管理等方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升。

3.加快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让更多农民共享更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乡村风貌水平提升。

4.加大产村融合发展力度。坚持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政策优势,鼓励和吸引资本投资乡村产业,撬动一批高能级乡村产业发展项目。

(三)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

1.多渠道持续性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做强做长富民产业,规范壮大农村集体资产,深化农村综合帮扶,推动农民创新创业。

2.探索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探索利益共赢联结机制,继续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3.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品质。协调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协调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猜你喜欢

松江区松江农民
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饸饹面“贷”富农民
郊外の学生街・松江区で暮らす
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
骑马到松江
淄师学人
———王松江
人字门在松江银河泵闸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