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2-11-25陈君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文/陈君(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对其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通过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够帮助单位内部提高经营活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益性服务。通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便于增强单位内部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提高其使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金浪费、挪用、违规使用等的情形发生。而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能够使得各业务活动环节更加规范化,使得员工行为更加合理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单位整体的经营管理效果。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总归有很大差异,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时,因为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干预,并不能充分发挥内控作用。所以,本文从实践中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1.领导及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单位内部控制效果与各岗位员工都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实际上单位很多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并不到位,可能是因为领导层对其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其他员工也会逐渐忽略内部控制相关工作。
2.现有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组织架构时,更多地关注领导层和归口管理,即重视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但是却忽略了横向交流,进而因为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各种风险。
3.内控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效果差
事业单位员工招聘一般都是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这样能够极大地保障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却因为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没有激发员工个人工作潜能,也无法实现内控工作的高效落实[1]。
(二)缺乏有效风险评估
1.单位层面
从单位层面讲,风险表现在资源分配不合理、行政职权使用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道德问题等。首先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是唯一的公共产品供应方,因为资金是财政拨款,经常会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资源等现象。其次滥用职权风险,事业单位有着一定的公共权力,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体系并不完善,使部分行为并没有严格约束,容易出现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最后单位部门可能存在着个别人员利用职权随意使用公共资源,甚至为了得到部分资源,会产生行贿手段,进而引发一系列风险。
2.业务层面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如政府采购、收支管理、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合同项目管理、项目建设等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比如政府采购风险在于采购过程是否严格依据政府相关规定执行,对于采购申请、验收货物、档案管理等是否严谨;收支管理风险在于实际收支活动是否规范、收支是否平衡;项目建设风险在于立项的合理性、施工及验收的严谨性、合同纠纷等。
(三)内部控制力度有待加强
1.紧密关联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其一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并不全面,并没有把所有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涵盖在内。其二是内控制度不够精细化,实操性较差。其三是缺乏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处罚机制,导致员工对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无法实现高效的内控管理。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合理性
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落实效果并不好,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较粗放,缺乏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预算执行力度不足,导致预算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等等。
3.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不严谨不规范
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管理不够严谨、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部分不相容岗位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分离,比如保管、审批经办由同一人担任,违背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进而可能会给单位造成严重的资产损失。
4.资产保护力度不足
一方面资产并没有及时入账,所以存在部分账外资产无法查证。因为单位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在资产入账、出入库、使用、移交、处理等环节都没有详细记录,所以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查证出错环节。另一方面单位资产闲置情况居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因为资产管理不严谨,经常会出现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2]。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
1.信息沟通制度体系不完善
单位内部并没有设置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所以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至于各部门管理者、单位经营者无法及时准确地做出经营决策,不利于单位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单位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信息沟通制度体系,各环节工作缺乏制度约束和引导。
2.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缺乏信息化反馈机制
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但是实际上单位并没有引导基层人员参与,也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参与平台。比如在各环节内控工作中,基层员工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即便员工发现问题,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无法向上级人员反映有关问题,进而影响内控效果。
3.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也引入了信息化技术,但是在目前实际应用情况下,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并没有对单位业务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明显作用。
(五)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到位
内部控制监督主要是为了检验内控工作是否依据制度体系执行,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内控监督能够贯穿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实际业务活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及时提醒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单位因此受到的负面影响。
理论上的监管有这些优点,但实际上单位因为受到经营规模、内外部因素等的影响,无法有效落实内控监督。事业单位负责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一般是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一般单位受规模限制,并没有设置独立存在的审计部门及安排专业的审计人员,仅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单位才会设置审计部门,所以很多单位会受到审计资源缺乏的影响,无法有效开展审计工作。或者部分单位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因为设置的内控监督部门并不具备独立性,更多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导致无法公平公正地开展监管工作,审计职能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单位会因为人力成本有限,并不会招聘专业的审计、监督人员,更多的是让财务人员或其他领导人员兼任审计、监督工作,他们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并不能理性对待所有业务活动环节,从而使得监管丧失了理论功效[3]。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与领导层及基层员工内控意识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内控作用,首先要重视单位领导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在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其他基层员工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内控工作,保障单位内部整体有一种廉洁公正、勤劳高效、恪尽职守的氛围。
2.优化现有组织架构,促进横向沟通交流
事业单位完善的内控组织架构要有决策、执行、监管三个核心层级,而且三者间的权利职责要分配合理,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辅助的局势。合适的组织架构能够为领导层、基层员工横向交流提供一定的渠道,也能够加强对各环节的风险点预防,尽早制定合适的应对方案。
3.制定可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和合理的退出机制
为了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工作,单位要设置完善的内控奖惩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参与内控工作的潜能,帮助单位内控工作取得满意的成果。针对单位只进不出的用人原则,可以引入合理的退出机制来增加员工的岗位危机感,提高其对岗位的认同感、责任感[4]。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内控工作,就要加强对当前内控风险的认识,例如提高员工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预防等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保障领导层合法合规进行经营管理,避免滥用职权、大量浪费资金等的行为出现,也要不断规范各岗位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减少资产管理、采购、收支业务等的风险。
事业单位可以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对实际业务经营活动的全部环节进行风险监管,并提前进行风险识别、规避、预防、管控等。单位为了高效落实风险评估工作,需要成立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小组,由内控负责人管理。需要关注的是风险评估工作分别从组织架构和业务层面进行管控,对其风险点进行识别、预防、管控、应对。
(三)开展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1.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岗位设置、业务活动流程、内控评价、风险预警等。在岗位设置环节要注意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管理层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也要加强管理确保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岗位人员;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控活动效果的分析、控制、修正;风险预警不仅仅涉及业务活动结束后,还要关注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中的动态风险监测。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并落实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单位要加强预算方面控制,对预算申请、编制、执行、控制、反馈、考核、评价等所有环节都要足够重视,才能保障其预算效果的合理性及内控工作的有效性。
3.规范会计管控
一是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对岗位职责要明确划分;二是增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各环节都要更加规范、合理;三是建设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会计信息处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4.优化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部分事业单位“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单位要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避免各种资产入账不及时或资产记录缺失、资产闲置浪费等的情形发生,极大地提高单位资产有效利用率。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制定严谨的资产盘点制度体系,相关人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所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还要及时处理已发生未入账资产、核算结果等,确保单位实际拥有资产同账簿记录一致。第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于资产的入账、使用、转移、处理、移交等环节,都要进行相应记录,切实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避免少数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第三,划分资产职能管理部门,把每项资产落实到个人,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追溯到员工个人。对于库存中的资产管理需要设置两个管理人员,相互监督,共同履行监管资产的职责[5]。
(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1.健全内部控制报告制度
为了改善不同层级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单位可以健全内部控制报告制度,由下属层级汇总各职能部门财务水平、运营状况、发展前景等相关信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编制好,上报给上级领导层。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为上下级负责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保障。
2.制定便捷、可行的信息沟通渠道
为了使事业单位内部各层级普通员工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单位还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便于上下级之间从不同立场分析问题、提出质疑及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3.增强内控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单位建设内部控制信息化软件系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建设功能更强、运行效率更高的信息化软件。在开展内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各部门信息传输及时、完整、准确,进而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五)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
单位要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部门,并安排专业的人员全权负责监督审计工作,确保所监管内容包含全部业务经营活动环节。为了使监管工作不受任何人员主观意识影响,可以把审计监督管理部门直接隶属于决策层管理,避免各层级人员利用职位等对审计人员施压,导致审计结果的不真实。内部审计还需要关注的一点在于把过去较为滞后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监管和事中监管,以保障监管活动的全面性和高效性。单位在实施监管过程中也是对自身情况的清楚认知,也便于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完善、优化,促进其更好地发展[6]。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在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同样需要经营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提高全体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各部门开展内控相关工作,更好地帮助单位体现内控价值。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对单位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才能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机制与单位所有业务活动环节相匹配。
上文中详细概述了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文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有效的建议,具体建议有: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更多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优化内控漏洞提供一定的解决建议,促进其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