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
——访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国坤
2022-11-25
■ 本刊记者
近年来,上海抓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加快乡村数字化转型,着力解决超大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痛点”,为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探索上海样本,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为此,本刊记者围绕“上海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对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国坤进行了专访。
问: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在顶层设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坚持“谋划为先”,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围绕“四个三”,理清转型思路。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和乡村发展需求,建成“三个一”(一图、一库、一网)、串联“三个人”(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用好“三要素”(人才、土地、资金),实现“三大目标愿景”:即诚实守信的农业生产者享受更多政策支持,实现“农民有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监督管理水平,实现“市民有口福”;变革农业传统管理模式,实现“政府精准管”。二是设计总体架构,擘画建设蓝图。突出前瞻布局和系统集成,构建“1+N+X+数字底座”的数字农业架构,即建设以农业数字底图和专题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底座,打造1套面向市、区两级管理者的数字看板,开发N类业务综合应用场景,整合动态发展的X个业务子系统。
问:推进乡村数字转型做了哪些方面的制度安排?
答:我们坚持“制度为要”,护航转型发展。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确定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任务。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法律支撑。二是强化协调机制。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协调督导,做到“卡”在哪“推”到哪;发挥行政、技术、科研等方面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助力数字化转型。三是创新推进机制。将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列为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挂图作战”机制,强化对涉农区考核,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问:涉农数据面广量大,如何夯实基础性工作?
答:我们坚持“数据为基”,夯实数字底座。一是摸清家底,建成一张农业数字底图。市农业农村、规划资源、测绘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统一技术标准,实行“一地块一编码”,完成全市230万亩现状农用地、100多万个地块的上图,形成农业一张“数字基础底图”。二是汇聚数据,建成一个农业数据库。整合多个涉农行业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优化形成“农业农村综合数据资源库”。
问:数字化工作最讲究精准性,上海是怎样提高涉农数据填报精度的?
答:我们坚持“质量为本”,精准编织“一张网”。一是全市利用统一平台,推进全业信息入网。依托“神农口袋”“畜牧管理”两个市级系统,覆盖农业全部产业,统一由生产经营主体直接填报农事等信息。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的8000多家经营主体均已实现入网直报,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动态实时更新。二是全网贯通数据,激活数据质量。打通生产和补贴、监管、绿色认证、品牌、销售等多业务条线的数据关联,编织形成农业管理服务“一张网”。市、区各级管理部门强化检查与考核,推动农业生产作业“精准报”,带动全网数据活跃率。
问:当前乡村数字化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答:我们坚持“应用为重”,加快数字挖掘应用。一是通过“数据跑路”,让管理更有效率。强化“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系统集成和数据汇聚功能,开发“领导驾驶舱”板块,以及农产品安全监管、绿色认证应用、“农机智联”等3个综合应用场景,帮助市、区两级部门实时了解管理动态。二是通过“数字赋能”,让生产更有效益。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如“清美”公司自主打造集智慧农业、数字工厂和数字门店于一体的“数字三产”体系成效明显。三是通过“数据透明”,让消费更有保障。开发“鱼米之乡”“沪农优品馆”等服务平台,有效促进线上产销衔接,让消费者购买优质农产品时可选择、可辨识、可追溯。如“沪农优品馆”已入驻7000多家商户,累计销售金额超过28亿元。
问:下一阶段,上海进一步推进乡村数字化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我们将按照“融合、挖掘、赋能、增效”的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三农”深度融合,实现管理从“管业务”向“管数据”转变、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发展方式从“产业数字化”向“数字产业化”转变。
问:请您介绍一下下一阶段推进乡村数字转型的工作重点。
答:我们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
一是深化工作路径,接力转型升级。全面整合数据采集系统、网络信息系统,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标杆作用的应用场景,实现“一图知三农、一库汇所有、一网管全程”。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在水稻、蔬菜、水产等领域建立若干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农场。在农业生产管理、农村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效实现数字增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坚实基础设施,厚积数据资源。完成全市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上图,采集汇聚“地、房、户、人”数据,拓展农业农村“一张图”。建设农业农村数字新基建,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覆盖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体系。
三是打造“一码”“一分”,提升服务能级。积极探索“申农码”扫码应用功能,为每一个农业经营主体赋码,实现扫码办事、扫码监管和放心消费等场景应用。研究开发“申农分”“政策找人”功能,实现对各类涉农主体的分级分类管理。
四是渗透数字应用,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加大农艺、农机与数字技术的集成研发,打造10万亩粮食无人农场,创新建设一批智慧农场。建强长江禁捕智能管控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成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