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邢窑透影白瓷*

2022-11-24赵子豪吴晓楷赵梦冉

陶瓷 2022年11期
关键词:瓷杯瓷片窑址

赵子豪 吴晓楷 陈 放 黄 菊 赵梦冉

(1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2 邢台市邢瓷烧制技艺研究院 河北 邢台 054001)(3 邢台学院 河北 邢台 054001)(4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邢窑研究者在内丘西关北邢窑遗址采集到一种能够光照透影的白瓷标本。通过研究发现,这种透影白瓷在物理特征、化学组成及原料配方等方面,均与唐代的邢窑细白瓷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出土标本的造型特征分析,其并非烧制于唐代,而极有可能烧制于更早的隋代,入唐之后消失。其昙花一现令人疑惑不解,而其烧制的年代曾在学界引起争论。笔者通过对30余年来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发现、发掘以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就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发现的意义及其对唐代邢窑白瓷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1 缘起

1980年5月,临城县二轻局为恢复邢瓷生产,成立了“临城县邢瓷恢复研制小组”,由局长路子英担任组长。为了弄清唐代邢窑的真实面貌,小组成员在傅振伦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始寻找邢窑窑址,经过近半年的调查,他们在临城县境内先后发现了7处五代和宋金元时期窑址,并于1980年11月7日上午在位于临城县城西北的祁村首次发现一处唐代遗址,从此拉开了邢窑研究与恢复的帷幕。为了早日恢复邢窑,在河北省科委的建议下,河北省轻工业厅于1983年8月,在原“临城县邢瓷恢复研制小组”的基础上,抽调唐山、邢台地区(市)陶瓷技术人员,成立“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邢窑综合研究,其中涉及大量科学实验工作。

1985年,内丘县城及其周边也发现邢窑遗址,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总顾问、省轻工业厅刘可栋总工程师闻讯后,指派时任工艺技术组组长的张志忠和美术组组长毕南海,到内丘窑址进行考察。他们在西关北窑址考察时,首次采集到两块瓷质细腻白净、断面油脂状的白瓷碗残片,其致密程度和透光性远远超过了之前发现的所有邢窑标本。他们马上联系内丘县文物保管所,原来在内丘文保所的标本室也藏有类似标本,而后者亦出自同一个地点,内丘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将其断定为唐代。据文保所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有陶瓷专家来内丘窑址考察时,也捡到过这种瓷片,由于玻璃质感太强,误以为是现代白瓷而随手丢掉。由此看出,“透影白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陶瓷专家以及内丘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在1987年《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中亦不见记述。

2 探秘

专家们将发现的“透影白瓷”标本与之前发现的隋唐时期的瓷片反复对比研究,依据其器型特征和制作手法,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测这类瓷片可能是隋代的产品。1987年1月,邢窑恢复研究项目鉴定会在石家庄召开,工艺技术组在此次的会议论文《邢窑工艺技术研究》中写道:“在内丘县北关邢窑遗址上见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邢瓷品种,胎质洁白,半透明性强,釉色乳白,光润晶莹,类似乳白玻璃——据器型和制作方法断定为隋代;从瓷质断定为唐代。我们同意前种看法。”文中首次提出“隋代高透明度瓷器”的概念,并断定:“标本从形貌与组成上都与隋代吻合”,“若果真产于隋代,这将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重大发现”,“此类瓷器若确证它产于隋代,可将我国制成符合现代细白瓷标准的古代细白瓷的时间,至少推前了三百多年”。

为探索这类白瓷的配方,张志忠致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先生,并把他们捡到的瓷片送去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1989年秋,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陈尧成等在《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中指出,邢窑隋代精细白瓷胎和釉中K2O 含量很高,胎的钾含量5.2%~7.25%,釉的钾含量4.7%~6.4%,通过显微观察和原料分析,并经过配料计算,证实在样品的胎料中含大量钾长石,并指出“这在中国古代陶瓷业中是极为罕见的,迄今为止,在北方古窑场中,这样的例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该样品烧成质量好,气孔率低,胎致密洁白,对光有透明感,其釉中K2O 含量也很高,可能在釉料中也加入过钾长石”。

3 疑惑

内丘邢窑遗址发现后不久,河北省文物局组织成立了邢窑考古队,于1988~1991年,首次对内丘城关和临城祁村的窑址进行科学发掘,在内丘县西关北窑址发掘出土了“大约200片有透影性的白瓷残片”,而出土透影白瓷的地方,距离采集这类标本的地点不足百米。这些残片中有三件可复原器,其中两件碗和一件杯。一件碗残高8.8 cm,口径11 cm;另一件碗残高8 cm,口径10.2 cm。两件唇薄处仅0.7 mm,均达到半脱胎的程度。一件杯尖唇、深腹、敞口上部微外撇,矮圈足、瓷质精细,瓷化程度很高,半脱胎,透影性强,釉面不亮,内底粘有泥条。另一件杯高7.6 cm,口径8.1 cm,胎薄处厚不足1 mm(见图1)。

图1 内丘西北关窑址出土的隋代透影白瓷杯

发掘者认为:“从灰坑中共存器物看,都是典型的隋代器物,如高足盘、假圈足深腹碗、双系直口罐、敛口钵、长颈瓶、钵口瓶等”。发掘结果再次证明了这种具有透影性能的白瓷为隋代产品的判断。除此之外,此次发掘还出土了烧制“透影白瓷”的专用匣钵,并且有透影白瓷片与匣钵粘连在一起的标本。

尽管此次发掘为“透影白瓷”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其生产年代仍具争议。首先,河南巩义县夹津口曾出土两件唐代透影白瓷杯。其次,阿拉伯队商苏林曼(Suleinman)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所写的日记中称“中国人持有白色粘土制作的碗,它象玻璃一样美丽,可以看到里面所盛的液体”。另外,此次发掘出土的透影白瓷片,有不少为圈足底,而非典型的隋代饼形足底,进而增加了透影白瓷的断代难度。

4 水落石出

1997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了以河北三大窑为研讨主题的古陶瓷年会,会议论文集中,《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均对这类产品有所探讨,但有关其命名仍存在分歧。近年来,鲁晓珂等提出,透影白瓷光透过率较高是由于其特殊的原料组成,胎体烧结后生成了较多的玻璃相,再加上胎釉中铁、钛着色极低,对光的吸收较少,相同厚度情况下透射率是其它细白瓷样品和青瓷样品的十几倍。因此,鲁晓柯等建议“透影白瓷”应该成为“特有名词”,专指邢窑隋代这类胎釉中K2O 含量很高的精细白瓷,而不是笼统代表“能透光的白瓷”。

关于透影白瓷的断代,2009年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隋大业四年(609 年)苏统师墓出土一件透影白瓷杯(见图2),为这类产品的年代进一步提供依据。

图2 西安市南郊隋代苏统师墓出土的透影白瓷杯

此杯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杯高6.9 cm、口径8.3 cm、足径3 cm,杯壁厚0.1 cm,口沿最薄处仅为0.08 cm,透影性极强。胎质细腻洁白,内外均施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瓷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脱胎的状态。发掘者认为,隋代的透影白瓷杯无论是从年代、质地、器形、工艺上都与邢窑遗址出土的透影白瓷残片相符,属于邢窑透影白瓷难得的珍品,并指出“正是由于透影白瓷超越时代、精湛的工艺和其自身‘薄’、‘透’的特性才致使这类传世作品难以保存,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5 透影白瓷的文化价值

透影白瓷以“白”、“透”闻名于世。白色干净卫生、纯洁无暇,使细微之污秽都无所遁形,洁白无瑕也是陶瓷对极致一种追求。白色澄明清净是清流贤正的象征,是古人对品行的规定与追求。可以说,白瓷是最具中国君子之风范的瓷器。而透影白瓷则是白瓷中的极品,“白而润,硬而轻,透藏光,入酒则显酒色,入茶则不改茶色,清净无言,润物无声。”透影白瓷杯是君子之物,它所追求的澄明透彻的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结合,而邢人的高超技术则让我们领略了思想与技艺完美结合的瓷中神品。

邢窑透影白瓷以“透”而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白瓷。其透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含有大量的石英、长石等原料,而这些原料均为玻璃的主要成分,再加上其入唐之即消失。

6 结论

通过对邢窑透影白瓷学术史的梳理、研究,结合最新考古资料,总结如下:

(1)关于邢窑遗址出土的透影白瓷,多数专家倾向于称其“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并建议应成为“特有名词”,以区别于其它具有“透光”性能的白瓷。

(2)透光性是由其陶瓷材料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因为这类透影白瓷胎釉中K2O 含量很高,与其它白瓷有质的区别,其应独属于“邢窑隋代透影白瓷”。

(3)将西安苏统师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出土的透影白瓷杯与内丘城关遗址透影白瓷片对比,认为透影白瓷杯无论是从年代、质地、器形、工艺上都与邢窑遗址出土的透影白瓷残片相符,因此其年代当属隋代无疑。

(4)根据目前已知考古成果,发现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烧制地点均在内丘西关北窑址,应该是邢窑隋代透影白瓷惟一产地。

(5)透影白瓷以其“透”、“白”闻名于世,采用石英、长石和高岭土三原系配方工艺烧制瓷器方法,是邢窑工匠的一大发明,开启了中国烧制高质量白瓷的先河,是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进步。

猜你喜欢

瓷杯瓷片窑址
亿年瓷片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来自一杯水的挑战
冰点以下的缝合
老钱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绵羊咖啡杯
勺子“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