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为例

2022-11-24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会展产教课程体系

徐 明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北京 100012)

0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等发布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继续携手为人才培养、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劲动力。产教融合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活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制度[1]。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更应该加强调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和落实,是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挖掘产教融合深度的重要途径与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与首都会展集团合作成立首都会展服务管理学院,打造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与实践全过程,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提升了会展高素质人才培养成效。为此,笔者以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为例,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背景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国内最早开设会展专业的中职院校之一,会展专业建设起步晚,建设初期缺乏成熟的可借鉴人才培养模式。会展专业作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批试点专业之一,2007年起,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相应的工学交替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起,为适应会展行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依托行业办学资源优势,借助政行企校协同发展平台,探索新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起,与首都会展集团开展合作,成立首都会展服务管理学院,将三大国家级展会之一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项目引入教学实践。同年, “一真双链三阶段”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实践、升级、迭代,已发展成熟,并取得一定育人成效。

2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概况

会展专业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德国 “双元制”[3],由校企共同设计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头部会展企业深度合作,遴选有代表性的完整真实会展项目 “服贸会” 作为教学载体( “一真” ),整合工作链与学习链( “双链” ),根据项目工作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企业实地认知—专业核心课程/企业轮岗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工作室双创实践” 专业课程体系( “三阶段” )。在3年的教学时间内,校企将一真、双链、三阶段进行有机整合,共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会展专业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

图1中,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将工作链和学习链进行有机融合,是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动力源泉。在此基础上,通过分3阶段开展实践性教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1阶段为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在此阶段,通过企业实地认知等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认知。在 “会展基础” “展示设计基础” 等课程中,校企合作将服贸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设计服贸会认知模块,通过集体参观、项目调研、企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实地认知,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专业基础技能,强化标准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2阶段为专业核心课程阶段。专业对应服贸会策划、设计、营销、运营四大板块,通过企业轮岗实训的方式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学校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服贸会相关工作岗前训练,为校外轮岗实训做好准备。在项目实践阶段,学生以小组轮训方式,在会展公司和会展项目现场开展实训教学,接受企业导师指导,完成服贸会前期筹备、招商招展、项目运营、现场服务与管理等任务,打磨专业核心技能,锤炼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3阶段为综合实训阶段。通过工作室双创实践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校企选择规模、时长、难度适中的展览服务项目和会议服务项目,学生完成全过程会展综合服务工作;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组建工作室,挖掘企业需求,独立完成会展项目选题、策划、筹备和实施,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综合实训。校企双导师从项目审核、安全把控、质量监督、进度控制、观察评价5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全面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成为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策略

通过创立校企 “六共” 合作机制,创新项目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多场景多功能实训基地、建立 “项目引领、工学并进” 教学实施路径、健全完善多元化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以及完善建立健全 “人、财、物、制度” 四维度保障体系,实现顺利运行。

3.1 创立校企 “六共” 合作机制

“双元制” 强调校企双主体,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创立 “六共” 深度合作机制:共建队伍、共研标准、共设课程、共创资源、共授课程、共评效果。

学校联合首都会展集团、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等企业,成立首都会展服务管理学院,下设 “三会三组” 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其中, “三会” 是组织架构的顶层,即理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负责工程师学院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落实; “三组” 是指校企联络组、财务基建组和文化建设组,负责工程师学院建设的具体工作。同时打造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企业实训指导师的 “三师” 队伍,负责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

图2 会展专业校企合作 “三会三组” 组织机构

通过打造 “三会三组” 组织架构和稳定的 “三师” 教学团队,设计系统化合作运行机制,保证了产教融合模式的科学、有效、深入,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实操项目提供了支撑[4]。

校企共同开发行业企业标准。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企业实训指导师共同研制《线上会展服务规范》《会展项目管理职业技能等级》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校企根据会展项目全流程,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设计对应的项目内容、教学计划、评价方案等。校企联合开发会展专业资源库与实训平台,制作大量微课、案例视频、动画、VR等资源,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校企导师共同授课,依托校内外共建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程中的项目认知、项目组织、项目复盘、项目评价和能力迁移等;企业导师和企业实训指导师主要负责课程中的项目资源准备、项目实践、项目评价等。校企共同设计评价体系。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工作的需求及标准,校企双方对合作过程和合作效果分别进行评价,并进行沟通研讨,动态调整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开创校企共赢的局面。

3.2 创新项目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调研与分析,明确了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通过深入研究与其相对应的7个典型职业活动,创新构建了以项目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基准的14门模块化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核心课7门,综合实训课3门,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会展行业、设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专业认知;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大型会展真实项目流程和岗位设置,训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训课程分为2层,第1层着重训练学生的展览和会议项目综合服务能力,第2层训练学生独立完整操作项目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完整流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阶段式提升。

3.3 建设多场景多功能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使用是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5]。因此,根据教学实践的需求,学校与多家会展头部企业合作,在校内外建设多场景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在校内,校企共建会展综合实训基地、会展技术技能创新中心和展示设计工作室3个实训基地,引入可拆卸式展台、3D打印机、VR全景式会展系统、线上展台设计搭建平台等会展设施设备,满足校内教育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和作品创造的需求;与首都会展集团共建的首都会展服务管理学院是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在校外,首都会展集团、中展集团、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等8家顶级会展企业均为会展专业实训基地,覆盖会展主办、场馆、运营、服务全产业链;国家会议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国内顶级会展场馆均为实训场馆。

3.4 建立 “项目引领、工学并进” 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整体设计由真实项目引领,根据会展项目周期性强、流程明确的特点,校企双师团队对项目进行教学化加工,整合工作项目和学习任务,一体化设计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内容、资源、实施、评价等。根据真实会展项目的实际进度,统筹安排学生进行轮岗轮训,宜校则校,宜企则企,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部分企业真实项目,校外则以企业实习员工的身份全方位参与项目运行,实现学习和工作场景互通,学习和工作内容互融, “工” 与 “学” 无缝衔接、互动并进。学生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更好地掌握岗位核心技能,对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3.5 健全多元化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单一的校内考核形式已经不能完全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综合评价。因此,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教学标准,设定工作表现、工作效果、技能评定、沟通交流4个维度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对学习实践过程和工作成效开展师评、自评和互评。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全程数据,进行跟踪对比,助力科学研判学生发展。特别是在双创综合实训项目中,引入服务对象评价,形成四方评价,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有效。

3.6 完善 “人、财、物、制度” 四维度保障体系

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是实现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主要保障,为此学校打造 “人、财、物、制度” 四维度保障体系。在人员保障方面,校企高层领导亲自挂帅,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邀请行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等组成执行委员会;一线员工和教师组成三师教学团队。在财力保障方面,校企双方通过学校自有资金、财政专项拨款、企业资金投入、项目盈利拨付等,确保财力保障。在物力保障方面,校企双方在基地、设备、软件、资源等方面折算资金,按比例投入,确保工学交替所需物料得到充分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长效健康发展,打造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长效激励系列制度等3类主要制度,保障学生安全,确保人才培养效果,保障校企合作长期良性运行。

4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4.1 构建能力素养提升新阶梯

学校会展专业围绕项目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接企业真实岗位,整合工作链和学习链,明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创设真实场景,进行实训教学与实践指导,开展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和多元方式评价,强调多元能力和多元素质的培养。学生接受双师指导,学做一体、工学并进完成项目全过程。教、学、做、训、评五位一体,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实践由浅到深,构建了综合能力提升新阶梯。

4.2 创造性开展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具有实践性强、隐性知识多、项目运行时间长等特点,仅靠校内学习和企业短期实践交替,学生难以深入了解项目,隐性职业能力训练不够。通过多门课程依托同一真实项目,对接企业真实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企业员工对学生培养的一贯性,保证了学生初步具备职业技能和素养。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无缝衔接、互动并进,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实践 “两张皮” 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实践教学。

4.3 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新路径

校企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学生工作室,结合会展综合实训系列课程,每个学生工作室接受校企双师全程指导和精准帮扶,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市场需求,对接合作企业,独立进行选题、策划、筹备和实施,完成全生命周期的中小型会展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技能和商业经营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设计和实施双创项目,参与社会服务,探索学生工作室双创实践的新路径。

5 结语

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提出并系统总结了 “一真双链三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真实项目,整合工作链与学习链,实现企业实地认知、企业轮岗实训、工作室双创实践三阶段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目标。该模式的创设和应用,提升了会展人才供给质量,增强了会展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从项目服务和人才储备等多方面为会展企业带来益处,吸引行业企业投身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会展产教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