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背景下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2022-11-24侯姗姗薛九洋姜海锋
侯姗姗,薛九洋,姜海锋
(1.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对“共同缔造”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建村〔2019〕19号),强调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要求各省级住建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同时要强化督促指导,对各省(区、市)“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和人居环境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价。
1988年,吴良镛院士首次提出“共同缔造”理念,该理念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核心共同创造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1]。城市人居环境科学要求正确处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共同缔造”践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3]。关于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分析[4-7],具体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主成分分析法[8],层次分析法[9],模糊综合评价法[10],熵值法[11]。部分学者[12]通过组合赋权的方式来确定最终权重。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以来,安徽省住建厅公布具体工作方案,围绕群众关注的人居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和整治的重点,通过试点先行,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模式,使得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显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更好地对安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价,文章以安徽省各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唐亮[13]的做法,利用改进的群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对“共同缔造”背景下安徽省各地级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分析发现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同层面的发展不均衡,为各城市间人居环境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确保“共同缔造”活动取得实效。
1 相关理论与方法
1.1 群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可以模拟人类思考过程,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评价决策模型,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但是其单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群层次分析法(GAHP)是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引入多人参与决策,使得不同决策者之间可以实现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可以提升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实现决策的科学性[14]。
GAHP在进行多人决策过程中,在不同指标间简单通过“1-9”的单个数值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使得比值之间的区分度不高,因此可以对GAHP进行改进,引入区间值代替单个数值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区间值对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可以提高指标之间的区分度,方法更为严谨,可以更好地科学表示不同专家的主观判断。
基于改进的GAHP主要是计算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值fm,n,假设邀请L位专家参与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工作,第l(l=1,2,…,L)位专家对于同一层次具体评价指标Xm和Xn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区间值为,不同专家各自的权重分别为cl=(l=1,2,…,L),则具体指标Xm和Xn的相对重要性比值为fm,n,如公式(1)所示。
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各层级的不同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值后,按照层次分析法具体运算步骤,最终计算出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针对评价指标中的负向指标,可以通过公式转化为正向指标,具体见公式(2)所示。
2.2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成熟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不同,熵值法根据评价指标间的信息含量进行相对客观的权重赋值,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较有效反映系统的变化规律,客观、真实地反应评价效果。该方法运用评价指标的原始数值计算其信息熵,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变动幅度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标量值,对变动幅度较大的指标赋予较高权重。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2.2.1 指标的标准化
通过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数据范围在“0-1”之间,这使得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会存在零值无意义的情况,因此将所有标准化后的数据向右平移0.001个单位。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由下面公式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城市所占权重。
2.2.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2.2.4 计算差异性系数
针对第j个指标,其量值差异度越高,对样本评价作用就越大,熵值也就越小。
2.2.5 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
2 研究设计
2.1 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吴良镛[15]提出的人居环境系统观和层次观,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遵循全面性、针对性、可靠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安徽省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保障、公共服务为准则层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每个准则下又分为3个要素,共计12个要素,原始指标体系中共29个指标,后经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与显著性分析后,剔除关联度较高的指标,最终保留23个有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2.2 数据来源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并以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作为补充。
2.3 综合权重确定
通过改进的群层次分析法可以计算出相应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1j,基于熵值法得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权重w2j,根据最小信息熵原理,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wj,具体计算见公式(7)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权重确定
从组合权重的结果来看,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权重由大到小为生态环境、生活保障、公共服务、经济发展,说明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不同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差异较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开始对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巡视,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进行了问责,体现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也是影响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层面,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应具备和承担的基本职能[16],交通、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层面中人均经济水平占比较大,强调了居民间收入水平差异的重要性,个人收入水平对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分析
按照研究设计,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计算模型如公式(8)所示,将指标组合权重与各城市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进行合成运算,可得到安徽省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及各指标质量的评价值,并进行了排序,见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各地级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
3.1 综合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体来看,人居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城市间个体差异明显。人居环境质量最佳的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连续6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以来,合肥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以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为方向,聚力公园城市建设、营造花样合肥,持续接力推进城市人居环境由全域整治向全域提升阶段跨越,并被评为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近年来,淮南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抓品质、抓长效,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本身资源型城市的定位,城市发展主要依靠煤炭行业,随着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面临着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这是导致淮南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的还有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较好,黄山市文化底蕴丰厚,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植被丰厚、空气质量优良;池州市自然风光秀美,是一座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生态绿城,坐拥自然文化双遗产,是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试点区。素有“鱼米之乡”称号的芜湖市近年来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老旧小区整治和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高质量要求的同时,为高效率、高幸福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近年来,我省的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0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9年有了大幅增加,在全国位居第3位、长三角地区中位居第一位,长江流域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是滁州市、合肥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铜陵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体来看皖南地区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质量要普遍优于皖北地区。滁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9.84m2,位列16个地级市之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污水处理率排名也位居前列。
3.3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的物质保障,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情况,在构建的安徽省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准则层中占比较低,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前的有马鞍山市、合肥市、芜湖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有安庆市、宿州市、六安市。从整体来看经济水平呈现出皖南地区经济环境优于皖北地区,马鞍山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6个地级市中居于首位,近年来马鞍山与南京人文相连,产业相融,两地紧密合作,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马鞍山将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作为首要战略,为未来发展迎来更多机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级市总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可持续支撑性产业,工业不发达,人口流动较大,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等特点。
3.4 生活保障质量评价
生存空间、就业保障、现代化设施要素组成了生活保障质量的评价体系,生活保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保障质量评价得分较高的有池州市、黄山市、宿州市、亳州市。近年来,池州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兴起,这无疑大力拉动了当地的就业,使得池州市就业形势较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6个地级市中最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宿州市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45.0%,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持续改善。生活保障质量评价得分较低的是合肥市,由于合肥市的常住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住房面积和失业率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5 公共服务践行评价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路径之一,通过对居民关注度较高的教育保障、交通出行和医疗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公共服务践行水平。从综合指标来看,城市公共服务践行水平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合肥市在全省地级市中公共服务践行方面得分最高,是第二名宣城的2.4倍,皖南地区的宣城、芜湖、铜陵、黄山等市的公共服务践行水平普遍高于皖北地区的淮南、阜阳、亳州、宿州。
4 结论与建议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各城市间人居环境差异明显,从构建的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得分来看,省会城市合肥综合人居环境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各方面的指标均处于省内前列。在地理位置上呈现的人居环境特点为皖南地区普遍优于皖北地区,这与皖南地区优美生态环境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
4.1 发展绿色产业,加速绿色转型
安徽资源型城市较多,大多集中在皖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单一,随着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应以产业升级夯实转型基础,通过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城市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淮北市以陶铝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紧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五群十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成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资源型城市应加速绿色转型,逐步建立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内生动力强劲、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4.2 加强区域联动,深化区域合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历史性叠加,安徽省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到2019年10月,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全部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框架下,推动城市间分工协作,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在此背景下,各地区之间可以在产业、人才、旅游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进城市之间深化合作、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和载体,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消除人才流动政策壁垒,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现人才合作共享;通过打造旅游协作区,开展景区联盟,互送客源,平台共享。
4.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活的幸福感,目前合肥及皖江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其他城市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的问题。2019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建设、城乡垃圾治理、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方面。未来要加强部门间紧密协作,致力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