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北移和游击战
2022-11-24孙兆岭
成 杰 孙兆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饱经战乱的热河省围场县人民获得了第一次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解放区各项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保存革命力量,我围场县党、政、军机关,以及从承德撤到围场的热河省机关、冀热辽军区机关,先后两次向围场北部的内蒙古经棚一线战略转移,并经休整后打回围场,开辟了围北县。在先后两次北移期间,中共围场县委书记王克东、县长张静之,县委副书记、化名黄代芳的蹇先任,带领全县党、政、军机关干部战士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宋进川、史志新、王剑峰等一大批干部战士在与敌战斗中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战略北移的悲壮战歌。
北移路线示意图(围场县档案馆馆藏资料)
一、战略北移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国民党十三军、五十二军、九十三军、九十四军和七十一军的一部以及部分保安队,从东、南、西三个方面对热河省省会承德形成了包围之势。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热西地委(1946年9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在隆化县正式成立中共热河省热西地方委员会,简称“热西地委”、热河省热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热西专署”和热河省军区热西军分区,简称“热西军分区”。热西地区指热河省西部地区,辖承德、隆化、滦平、围场、丰宁等县。)及热河省委、省政府机关于8月初至8月28日,分期分批撤到围场,并在围场召开各县县委书记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热西地委决定将热西分为敌占区、游击区、巩固区、拉锯区4个区域,其中围场为巩固区。8月31日,热河省委机关、军区向北转移,指示围场县委一旦围场失守,要就地坚持游击斗争。9月6日,热河军政委员会在围场广义城召开整编会议,重点研究了建立热北根据地的问题。9月18日,国民党十三军占领隆化县城,热西军分区和隆化县党政机构也撤向围场。
10月7日上午,国民党十三军87师及还乡团2000余人,从隆化县分西、中、东三路扑向围场。当天下午,热西地委、围场县委组织县党政军机关和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热河省党政机关、热西地委党政机关、热西军分区及隆化县党政机关共1300余人,立即分东、西、北三路向内蒙古经棚一带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史称“第一次战略北移”。东路由热河省军区热西军分区政委兼热西地委书记谢明、围场县委书记王克东、县长张静之等带队;西路由热河省军区热西军分区司令员钟辉等带队;北路由县委副书记、化名黄代芳的蹇先任带队。
围场到经棚直线距离只有200余公里,但时值初冬,已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天,穿着单衣单鞋的干部战士们在人烟稀少的冰天雪地中艰难行军。夜晚,为了不进房子打扰百姓,干部、战士们只好寻找草棚子、门洞子、房框子等,在地面铺上干草,头顶星星,脚蹬土墙,几个人拥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更为艰险的是,北移队伍还要时刻面临国民党军队和土匪的追击围堵。
西路转移的是孟奎、城子、半截塔、道坝子4个区。孟奎区在区委书记刘建勋、区长白吉春的带领下在大头山准备北移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十三军206团的包围。双方展开激战,突围中副区长刘明远牺牲,此次大头山突围战牺牲干部战士17人。热西军分区司令员钟辉带领的干部战士在大唤起上营盘一带遭到1000多敌人的袭击,围场县大队新组建的两个连顽强抵抗,在掩护撤退中受到重创。道坝子区委书记张振波等带领区干部和区小队转移到棋盘山时,在喜鹊沟门与进攻新拨、半截塔的敌人遭遇,区委副书记、区小队指导员宋进川带领区小队与敌人奋力激战,最后只身一人掩护大家撤退,打光最后一粒子弹后被敌人包围在山谷中。敌人喊话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北路转移的是棋盘山、新拨两个区。县委副书记黄代芳(骞先任)亲自到新拨组织热河省军区兵工厂、省法院等机关转移,抢运重要的战略物资。一天傍晚,北路转移的队伍在大唤起母子沟与白金辉匪队意外遭遇,战士们趴在雪地中与敌人作战。撤退时,许多同志由于双腿冻得不能走路,被敌匪追上残忍杀害,鲜血染红了一片片雪地。
东路转移的是县主力,有县党政机关和城关、朝阳湾、克勒沟、腰站4个区。城关区区委书记杨德国组织各村干部、民兵抢运物资,直到下午4点撤出县城时,敌军装甲车已到达县城南门,并开始向东山车道梁公路开炮。
这次战略北移,是保存我党政军战略反攻武装力量的一次重要行动,意义十分重要。但在转移中,我党政军机关和各部队也遭受了极大损失。据统计,到达经棚时,全县干部350人仅剩80余人,县支队、区小队近千人仅剩140余人。
围北县辖区示意图(围场县档案馆馆藏资料)
二、围场游击战
1946年10月底,经过数次战斗和20多天的艰苦行军,北移队伍陆续到达经棚。热西地委决定以县为单位就地进行休整。在休整动员大会上,地委书记谢明作了形势报告,总结了此次北移的经验教训,消除了一些同志的思想顾虑,统一了思想。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广大指战员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得到了恢复,增强了斗志和必胜的信心。11月30日,热西军区所属指战员在经棚东门外河滩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号召大家“打回热西去,就地闹革命”。会后,围场干部战士编为围场支队,越过塞罕坝,返回围场境内。12月末,为了让开大路便于指挥,冀热辽分局以伊逊河为界,把围场县分为围场、围北两县,分别组建县工委和县武工队,下设公安队和县支队。围场县由热西地委、热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在围场西部坚持斗争;围北县归热河省委二十二地委、热河省政府二十二专署领导,在围场县东北部打游击。
围场县党政机关和围场支队随热西地委、热河军分区大队向南行进,经过20余天的昼夜艰苦行军和数次战斗,到达赤城白草区喜峰砦村(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东万口乡喜峰砦村),与冀热察军区胜利会合。1947年元旦后,围场、隆化两县的干部奉命组成两支武工队,与热西独立团配合,到隆化郭家屯、围场孟奎一带开辟根据地。1月14日拂晓,我部队包围郭家屯,围场武工队负责东面进攻。此战使隆化、围场的敌军感到十分惶恐,遂集合两个团和数百名地主武装,对热西机关和围场武工队进行围剿,部队被迫转移到小滦河川一带。1月28日拂晓,围场县武工队包围了在石棚沟催要物资的一队国民党军队,将其击溃,缴获了国民党军搜刮的物资。随后,武工队分兵袭击了围场县大头山、小孟奎、城子等敌人据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此后,围场县武工队100多人主要活动在围场县孟滦、桃山一带,一面打击和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一面开展群众工作,发展壮大武装力量,恢复村政权和群众组织,建立秘密情报站。经过一个时期的斗争,围场县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城子、孟奎、小滦河川发展成为连成一片的游击根据地。
围场县的游击活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土匪和反动地主武装的嚣张气焰,但他们不甘心失败,再次集中兵力围剿我党政军机关。1947年2月29日,热西军分区组织围场、隆化两县干部近600人,被盘踞在围场、隆化的国民党十三军及其纠集的土匪、地主武装共5个团的兵力包围于滦河川一带。热西地委宣传部长罗天、县工委书记王克东等立即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向北突围第二次向经棚转移。会后,部队连夜出发,于次日拂晓包围围场县御道口,经过激战,敌人向内蒙古多伦方向逃窜。3月2日,部队在围场县大唤起上营盘与白金辉匪队遭遇。击溃白匪后,部队继续向林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冀热辽军区靠拢,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中边打边撤。经过11次战斗,于3月19日第二次到达经棚。
1947年春,围北县武工队配合热西骑兵团,先后袭击了围场县新拨、棋盘山敌据点。到4月,围北县支队由1个连发展到3个连,部分村建立了民兵组织。同时,朱德骑兵师副师长卜云龙率部进入围北剿匪,工作逐步打开了局面,区村政权得到了巩固。
第二次战略北移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通知各路分队,有20多人与部队失去联系,部分同志转移到黑河川根据地,部分同志仍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一大批党的干部、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道坝子区区长兼武工队队长史志新在梁家营召开会议时被敌人包围,为掩护大家转移,他只身跑到后山鸣枪示警,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孟奎区武工队队长王剑峰在腿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仍与敌人顽强战斗,被俘后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围场县党、政、军机关经过先后两次战略北移,虽然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并通过打回围场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为1947年5月第二次解放围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5月,我冀察热辽军区(1946年11月,冀热辽军区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十三旅在围场、围北两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热西第一重镇围场县城,围场、围北两县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