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思考:发展与提升思维的三种方法

2022-11-24何春荣

新课程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会文本探究

何春荣

(甘肃省正宁县宫河学区,甘肃 庆阳)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启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已迫在眉睫。叶圣陶说:“思考也需要语言材料。”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组织语言材料的过程和语文实践的过程。因果、假设、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探究本质、把握规律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用因果、假设、比较三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运用因果法,探究过程和原因

世界万物、人生百态乃至各学科知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表象或结果,表象和结果如帷帐一样,掩盖了真相和本质。为了揭开这层层帷帐,发现真相、探究本质,不仅需要人们永不止步地苦苦追求,更需要人们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正因如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便成为新时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很普通。灌输,从本质上讲,就是只呈现表象和结果,重点关注的是“是什么”,忽视了“为什么”,很少涉及原因和过程。即便有,也只是来自教师陈述性知识的呈现。至于其中的原因和过程是怎么得出的,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就很少了解了。因而,在课堂上,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要做的就是配合和识记。一节节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成了教师的表演秀。这种灌输式教学,相对来说,很便捷,也很省事,但是,因没有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识记上。至于如何思考,学生因不得要领,就不会思考,其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因果法探究原因和过程,从而学会思考。

在识字教学中,用由果溯因法引导学生探究文字形义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挖掘每一个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探究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生不仅能达到准确识字、用字和拓展词汇积累的目的,而且能学会运用因果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发现原本抽象、静态的文字符号也是有生命、有文化、有智慧的,从而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汉字和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每一个言行背后的意图和性格命运的成因,梳理行文过程及其原因,不仅能准确解读出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而且在因果分析中能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让学生就其感兴趣、受触动的人、事、物,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打开写作思维,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而且因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使文章变得深刻,同时探究原因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周围人、事、物加深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从矛盾处、平常处、细微处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驱使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途径去查找、去探索、去实证、去释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善思善问的意识和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并在释疑求解中学会思考,积累成败的经验,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个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意志坚强的人。

如此,运用因果法探究过程和原因,就会成为一条主线,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贯穿起来,打通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之间的障碍,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生活,反过来,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提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才有了可能。

二、运用假设法,改换文本要素

胡适先生曾说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假设法,很多理论和发明都是在先假设后验证的程序中产生的。小学课文基本上都是叙事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假设法对文本要素进行改换。改换的过程,就是深度理解和再次创造文本的过程。

一是改变。多角度依次改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叙述顺序等文本要素,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言行、性格命运、思想感情等有何不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使语文教学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在寓教于乐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在此基础上,改变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在改变中体会原文中的词、句、段和标点符号的精妙之处、独到之处。把每一次局部的改变与整体事件以及人物言行、性格命运、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思考有何影响和变化。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改变,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认识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明白了要联系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在与原文对照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在举一反三地多读中触类旁通;在学会了假设方法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又拓宽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资源。

二是置换。学生运用假设法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事件情景中,充当其中一个角色,思考假如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如何应对解决;面对同样的情况,自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融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以假设法为媒介,将课堂和生活、文本世界和个人现实联系起来,用课堂所学学会换位思考,阅读现实人生和现实世界,就能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积累学生人生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这些理想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改变和置换是假设的两个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改变到置换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的过程。

三、运用比较法,整合语文材料

单就课堂教学来说,运用因果法探究原因和过程,是指向文本理解的深度;运用假设法改换文本要素,是指向文本阅读的广度,这两种方法是单篇文本教学从深入阅读到一篇多读的两个维度,具有递进性,解决了如何读的问题,为学生高质量地多读打好了基础。

因此,教师应不囿于单篇文本教学,运用比较法,要把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本进行归类整合。以比较阅读为主线,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发展;由单篇阅读向同一题材、同一事物、同一类型、同一作者阅读延伸,将孤立的文本整合起来。在多样的比较中,学生对某一文体、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某一写法就会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升。

在此基础上,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树立天地之间没有不属于语文的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跨越学科,走出课堂,走出“小我”,以比较法面向自然、面向世界、纵横古今、驰骋中外,把一个他们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尽情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他们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发展思维,发现优劣,明辨是非,掌握规律,甄别出真善美与假恶丑,使他们逐渐在比较中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人。

在用因果、假设、比较三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和评价,在引导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走向正途,在评价中让他们学会甄别,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还学生一个生机盎然的语文天地,使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感受语文、运用语文、实践语文。也唯有如此,才能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彻底扭转过来,使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感受语文背后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魅力。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样的做法对小学生来说过早过难,但是,思考与性别无关,也与年龄无关。有人虽已垂暮,思维依然幼稚、固化、僵化;有人虽年岁不长,但少年老成早慧,其关键之处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他所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教学环境和他拥有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方法。

猜你喜欢

学会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会分享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