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当代表这五年南京地铁集团佘才高:在履职尽责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城轨发展中力求创新突破

2022-11-24佘才高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城市轨道交通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轨号线都市

文:佘才高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从城轨交通立法到行业安全治理、运营平衡机制,再到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代表,这五年的履职让我收获满满。

这五年,我共提交议案、建议十余份,值得高兴的是,我所提交的部分轨道交通方面的建议,已经得到了国家或省市层面的回应和解决,这些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激励着我每一年都认真履职尽责,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真正将民意体现在履职全过程中,推动各项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五年,我与很多同行一起,共同见证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巨变,见证了我国真正成为世界最大的地铁建设中心、最大的轨道交通技术和装备市场。回望初心,感怀颇深。结合这五年我的履职过程及南京轨道交通二十余年的发展实践,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筑牢城轨发展根基:聚焦于法治,出发点根本在安全

五年里,我提得最多的是关于轨道交通立法方面的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着眼到城轨行业,从协会到各兄弟地铁,都在积极推进城轨规范化管理,但我们依然面临着国家上位法尚不完备、地方立法不具有普适性等问题。在南京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实践中,尤其是在去年刚建成的宁句线推进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南京和镇江两市执法主体、执法标准、执法尺度不一等难点问题。后来在两市人大“小快灵”协同立法下,该问题得到了创新解决,这既为宁句线规范运营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为解决今后宁马、宁滁、宁扬线等市域线执法问题积累经验、提供方案,也为国内其它城市市域轨道交通执法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因此,今年“两会”期间,我除了带来支持南京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建设、统一公路与油气管道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建议,也特别在城轨交通立法方面,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动跨省(市)域轨道交通立法的建议。主要是基于,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跨省(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既需要突破政策瓶颈和攻克技术难关,也需要模式创新与制度完善。在国家层面未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而在以地方为主体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具有普适性的情况下,跨省(市)运营管理协调和立法工作带来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结合国内都市圈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现状,建议加快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跨区域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立法层面支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之所以一直强调城轨立法工作,出发点根本在于安全,在于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城轨交通作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典型代表,从发展伊始,就将安全作为根基,无论是工程施工安全,还是运营运维安全;无论是风险防控水平,还是应急处置能力;无论是内部安全管理队伍,还是外部联动协同机制等各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一段时间里,除了法治保障,我们还将乘着遥感、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势,在实时感知技术、提前预警手段、智能运维水平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服务,为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应有力量。

二、激活城轨发展动力:聚焦于高质量,发力点关键在科技创新

这五年,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从国家、省市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踏上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全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重点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以及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聚焦到省市层面来看,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特别提出南京今后五年要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十三五”时期,城轨交通多数核心技术已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化,城轨装备的科技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但仍然存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技术瓶颈仍需突破、国际市场竞争不强等突出问题。在“两个大局”时代环境下,在新兴技术飞速迭代背景下,在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下,行业亟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产业升级”等关键方面相辅相成作用。在此基础上,协会以“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的历史使命,为我们布局了“智慧城轨”“绿色城轨”的总体方向,科学制定了城轨行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并得到了各城轨企业的积极响应。

从南京地铁二十余年实践来看,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百年精品工程”的立身之本。在出色完成11条线、427公里建设任务的过程中,荣获了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多项殊荣,取得了近300项知识产权成果,完成了复杂地层盾构安全掘进成套技术、搭载国铁钢桥过江关键技术为代表的多项科研攻关。设备国产化、本地化程度较高,培育和成就了一批本地企业,并助力南京形成了集聚程度较高、配套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但对照行业标杆企业,南京地铁仍然存在智能化布局需加快步伐、数字化变革待有序推进、科研投入有待增加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核心内容就是实现智慧化变革催生新效能、数字化转型引领新升级、新技术应用驱动新发展。

基于此,我认为,新阶段城轨交通科技创新会更加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强调多主体协同创新。在国家、省市各层面政策利好和协会“搭桥引线”作用下,要最大程度发挥城轨交通业主单位作为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的重要作用,联合设计咨询、制造、施工等各领域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力完成一批基础研究、攻关一批难点堵点问题、应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标准体系,真正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多元主体通力协作、优势互补、高效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十四五”时期,南京地铁致力于主动寻求“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比如作为牵头单位,我们已经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目前还在加强央地合作,组建产业公司和设计研究院;面向南京都市圈,着力搭建产业联盟等等。

二是更加强调多方位全面创新。新发展阶段下,城轨交通行业的科技创新,将是覆盖全过程、把握各环节、统筹各要素的全面创新,而非只强调技术叠加的片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协同推进理念、文化、人才等全面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从南京地铁来看,我们首先将科技创新、智慧变革的理念,注入顶层规划设计,同步在集团层面增设技术中心,统筹开展技术研发、科研管理、技术标准建设等重点业务。加大科研投入,将其作为专项费用纳入年度预算。此外,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挖掘力度,营造尊重技术、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

三是更加强调多领域原始创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关注原始创新。以南京地铁为例,受疫情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们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陆续出现了部分进口备件供应链不足、交货期延长等现象。此外,部分用于产品设计及仿真用工具软件技术壁垒高,亟需集中行业力量,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虽然原始创新可能存在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等问题,但只有真正掌握自主权和主动权,站在技术制高点,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被“卡脖子”,实现城轨交通行业科学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路径跨越。

三、实现城轨发展目标:聚焦于区域协同,落脚点始终在人民

五年来,城轨交通行业紧密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始终践行“人民城轨为人民”的发展思想,轨道交通支撑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南京轨道交通一直以来深耕“区域”,在“以点带面”提振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百姓出行上展现了积极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助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仍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回顾20余年建设历程,我们以轨道为支撑,不断促进区域便捷畅达。

南京地铁的建设总体可概括为从主城发力,跨长江建设,向郊区延伸,再往都市圈、长三角拓展,通过轨道层层布局,打通区域发展动脉。我们以服务主城发展为发力点,南京人民翘首以盼的1号线、2号线先后于2005年、2010年建成通车,南京成为全国第六个开通地铁的城市。随后,在极高难度、极大风险下,高水平跨长江建成3号线、10号线等三线,推动南京从“秦淮河时代”迈入了“长江时代”。至2018年,S3线(宁和线)、S7线(宁溧线)、S9线(宁高线)等以主城边缘向外放射的五条市域线全面建成,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所有行政区域全覆盖。

去年底,江苏省内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宁句线开通,宁马、宁滁、宁扬三线顺利实现开工,代表着南京轨道交通将辐射空间实质性扩大至南京都市圈,并与长三角一体化形成了同频共振,进一步实现了“互联互通、快联快通、畅联畅通”的全新晋级。

二是回溯多轮修编过程,我们以规划为起点,始终紧贴区域发展大局。

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始于1988年,起步较早,多轮修编过程中,我们在系统评估、规范方法,多网融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重塑快线,多种模式、丰富运营等四个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新一轮线网规划聚焦城市内重点区域发展,加密核心区域线网,并依托城区内快线建设,高效串联各大交通枢纽,构建快速便捷的市内通勤网络。聚焦都市圈发展,形成了“九射、一联”的市域线线网格局,总规模约630公里。其中,规划宁句线与13号线贯通,构建穿城快线;宁马线与8号线贯通,形成江南快线;宁滁线与18号线衔接,构成南北穿城通道;宁扬线进一步延伸至紫东核心区域;18号线作为南北穿城快线,串联北站、南站、禄口机场站等重要枢纽及城市中心。待上述线路全部建成,南京轨道交通将真正链接起一串串兴旺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开启都市圈美好出行新阶段。

三是进入“十四五”,我们将以一体化为方向,更好助力区域融合共享。

去年以来,我们围绕南京城乡发展需要,大力推进4号线二期、11号线工程建设,助力江南与江北、主城与新城无缝衔接;精准匹配客流特征,持续优化市域线行车组织,进一步提升网络化运营效率;不断通过更新改造换乘枢纽,提升辐射能力和换乘便捷度。

围绕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探索跨省、跨市协同建设与运营机制,持续推进宁马、宁滁、宁扬等市域线建设,逐步在南京都市圈实现“一票通行”“一码通行”。同时强化智慧赋能,以南京都市圈智慧市域快轨示范工程为依托,有效适应都市圈建设对轨道交通提出的全新要求,全力做到 “一体示范”“融合示范”“创新示范”“标准示范”。此外,统筹考虑城市间各种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积极打造四网融合、覆盖充分、内畅外通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助力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站城一体化发展,从南京城市内拓展至都市圈或城市群范围内,整合土地、片区规划和站场配套等资源,实现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开发与经营。通过潜心建设地铁经济圈,发挥轨道交通带动作用,助力点燃区域发展新引擎。

猜你喜欢

城轨号线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2019?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城轨装备业如何“放管服”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迎接城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