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问题与实现路径
2022-11-24张晓华
张晓华
一、引言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化管理率先由企业开始,随后事业单位逐渐跟进,近年来虽然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体制机制、财务管理理念、会计核算方法等,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依然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控制活动僵化、风险管控不到位、信息与沟通受阻、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内部业务活动、经济活动取向复杂化、系统化与精细化,传统粗放式、随意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已经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的需求。为此应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以财务管理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为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内部制度、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等进行的以系统方法论为支撑的组织、协调、实施、监督与评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以经济活动为工作对象,通过科学管控经济活动、监督评价经济活动运行开展过程等降低风险、提质增效。综合来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帮助管理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与战略目标相契合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战略目标层层分流并精准落实,可以显著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二是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比性。内部控制工作能够畅通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渠道,以完善的财务机制保障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财务部门所获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状况、经营收益等,并挖掘会计信息价值用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风险防范职能,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提前制定风险预警机制避免事业单位遭受经济损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由于体制机制、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会计核算工作等多种条件的共同制约,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财务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程序,渗透至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并综合发挥控制、监督、评价、约束等职能,因此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予以支撑。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缺少专门针对控制活动、信息管理、风险防范及监督工作的岗位与人员储备,尤其是部分重要模块简单纳入会计与出纳工作职责中,难以做到权责分工明确、岗位设置科学,当内部控制问题出现时难以对相关人员追责,且很容易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不利于创设分工明晰、群策群力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二)全面预算管理作用有限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框架的五大要素之一,包括收入控制、支出控制、固定资产控制、物料消耗控制等,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而言,控制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降低成本、防范风险。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为全面预算管理作用有限:一是内部职工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与高度重视,片面认为成本管控与风险防范是财务会计人员的分内职责,难以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其对各项内部控制工作配合程度不足;二是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两张皮”,未能实现目标、执行、评价的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导致预算目标执行情况难评估、预算分析不够深入细致、预算控制责任难落实,进而弱化全面预算管理职能,降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效性。
(三)风险管控不到位
风险普遍且客观存在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之中,会影响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稳定性与合规性,并且会降低其履职尽责能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对风险因素、事件识别不全面,未能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内部资金状况、财务管理水平、资金使用计划等深入分析内外部因素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对风险的科学评估与有效应对;二是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目前的风险管控主要针对事后,即在经济活动开展后对其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此种滞后的风险管控方法会导致风险分析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风险控制措施供给不足,进一步导致事业单位陷入更加复杂的风险环境之中,威胁自身的安全与稳定。
(四)财务信息系统发展滞后
及时、准确且全面地传递内部控制信息,是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与沟通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各部门之间独立性过强,财务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发布、财务授权及审批流程因信息沟通不畅而效率低下、耗时过长,部分财务管理问题需要反馈至上层,经上层会商决策后提供指导,流程冗长且时效性偏低,很容易加大财务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二是会计、财务数据管理质量较低,缺乏对数据的整合、筛选、分析与挖掘,加之部分数据丢失,对内部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业务信息沟通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脱节,导致内部控制滞后于业务活动的拓展,加剧了业务风险,且不利于控制业务成本。
(五)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内部审计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适宜性与合理性的监督与评价活动,可以约束各岗位人员行为、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运行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缺乏独立且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精神与道德品行有待提升。同时,伴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内部审计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沿用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模式难以发挥其纠偏纠错作用,最终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监督。
四、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路径
基于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内部控制弱化的问题,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效性。
(一)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问题,建议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架构。首先,将原有的会计与出纳岗位共同并入财务核算部门,由该部门人员负责简单的收支核算、票据管理等工作,从而将专业财务人员从简单、重复、基础的会计与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其次,在目前财务部门之下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包括信息管理小组、风险防控小组、税务管理小组、金融管理小组。其中信息管理小组负责保障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与可比性;风险防控小组负责识别、评估、预测与防范经济风险;税务管理小组负责税务专项工作,并结合国家税法规定及单位实际业务等进行纳税筹划,以合理降低纳税额;金融管理小组负责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好金融投资或融资预测。最后,为每一个工作小组配置专业人员,在保证人岗匹配的同时可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实行轮岗制,以此帮助各小组人员以系统眼光看待内部控制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化、科学性的内部管理活动,将其运用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可有效解决控制活动弱化问题,充分发挥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职能,进而强化事业单位经营成效。首先,借助SWOT等工具分析与设定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顾全大局,以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战略目标转化为预算目标,注重节约业务成本、扩大业务效益。其次,各部门结合战略目标,在财务人员指导下编制部门预算,经审核批准后确定预算定额,各部门费用支出不得超过该定额。再次,同步部署预算目标执行与绩效考核,结合预算目标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过程收集绩效信息,实时掌握各部门预算目标执行情况,发生异常时及时分析预算偏差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该部门预算定额予以调整。最后,同步实行结算与绩效考核,结合考核结果制定奖惩激励机制,秉持公开公正、奖优罚劣的原则,激发全员内控意识,使其主动肩负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内控职责。
(三)加强会计财务风险管控
目前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改制关键阶段,业务范围有所拓展,也引致了更为多元且频繁的风险事件出现。为此,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风险管控。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约请各部门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共同探讨并提出风险事件概率。也可以让职工参与到内部控制及风险管控中来,进而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其次,对风险事件进行筛选与汇总,利用“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细化风险描述,如会计入账信息错误、财务报告披露不完整、项目预算及审批决策不科学等,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集中环节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再次,借助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等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分级,对风险事件进行量化评价。最后,预先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如针对“会计入账信息错误”风险可能导致当月报表信息不真实,严格要求财务人员反复核对入账信息;针对“项目审批决策不科学”可能引发的重大资金损失,注重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影响项目成本效益的内外部因素,并借助先进的研判方法识别项目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四)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为此,建议事业单位打通内部自动OA系统、ERP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数据链路,保证各部门、各项业务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财务信息整合提供便利。同时,建立集中支付系统,各部门日常费用、业务费用等均由该系统统一收支,财务人员结合部门预算在系统中设置支出限额,每一笔收支业务发生后系统会自动保存相应的票据、体现额度使用及剩余情况,当部门支出变化幅度较大时,系统会发出预警,财务人员要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情况,以为后续预算考核奠定基础。此外,加强业财融合,建立业财信息系统,将业务信息转化为财务数据,经过分析与挖掘后识别资金冗余、成本过高、价值创造能力薄弱的业务环节,并重塑业务流程,这样可以降低业务成本,将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职能渗透至业务活动之中。
(五)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若想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首先需要设立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置专职人员,要求财务人员不得兼任内审岗位,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被审计的所有经济活动,以此保证权责清晰,避免职能交叉重叠。其次要前置内部审计环节,尤其是在开展投资活动前,需要对事业单位资金现状、资本结构、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对投资回报周期、投资效益等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从而为事业单位投资决策提供支持与保障,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事业单位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最后需注重内部审计及结果的运用,分析财务管理暴露出的内部控制问题,找出具体原因并上报至管理层,帮助其发现内部控制“空白区”、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缺陷等,并从专业角度为内部控制的完善优化提出整改意见,从而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五、结语
加强并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防范经济风险、增强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全面预算管理作用有限、风险管控不到位、财务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为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建议事业单位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架构,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确保事业单位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