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混交林营造技术探究
2022-11-24郭宏伟
郭宏伟
(辽宁省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林场,辽宁 阜新 123114)
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单纯林由于长时间的轮作,致使生态环境极其不稳定,单一的人工纯林已难以满足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在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提倡选用混交林模式,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营造混交林技术复杂,要求树种搭配适当,结构合理,抚育及时;正确认识和调节林分内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关系,使混交林真正地发挥出它的优越性。
1 混交林的优势
1.1 充分利用林地面积
在混交林营造过程中,把不同的混交林树种按照其适合特性搭配配置。如选择性地将阳性与阴性、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的树种进行搭配,但注意要运用好土壤中含的营养物质[1]。通过这样的混交能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让树种全方位的增加光照、水分和养分,进而促进林木的生长。
1.2 有利于改善林地条件
与单纯林相比,混交林结构不仅能防止林木过度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还能影响林内的光照范围、气温和水汽等情况,从而防止土壤退化;同时使光照减弱,温差变小,使森林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将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进行搭配,可以使落叶增多,形成松软易分解的物质,增加养分回归量,补充土壤的营养物质,使土壤结构得到充分改善;混交林中的土壤的结构会更好,土壤养分明显高于纯林。上述说明混交林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林地条件。
1.3 提高林产品的质量
将不同生物学特性树种进行混交,能发挥树种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使林木生长得更饱满通直,还能充分运用外在环境、营养空间,使树种干材质量更好,林木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近年来,研究表明,将不同树种分别与杉木、松树、阔叶树进行混交,得到木材的数量和质量相较于纯林都显著提高。
1.4 增强抗灾能力
由于混交林结构复杂,水分、营养充足,树木生长旺盛,形成了系统的食物链,导致动物栖息和繁殖较多,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使病虫、鼠害等发生几率明显降低[3]。一般纯林中的虫害危害率要高出混交林许多;此外,在预防火灾、减少火灾蔓延方面,落叶阔叶树种与常绿针叶树种进行的混交林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根系深的树种与根系浅的树种进行混交更能阻挡风害,可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1.5 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混交林减弱了光照,使温差变小,氧量增加,净化了空气,还起到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条件;由于混交林不同特性的树种混交所体现出的特点,使树冠的内部结构复杂、层次更多;阔叶树种落叶多,加厚了腐殖质,起到了使土壤疏松、持水力更强的作用;混交林根系扎根变深,有效的缓解了风速,加大了渗水量,从而减少了对土质层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
2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2.1 合理选择混交树种
无论生产中如何选择树种,都要遵循适地适树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树种之间的搭配都应有所不同。
1)选择萌芽能力较强,易繁殖的树种为宜。要根据造林目的及森林主导功能选择不同的树种;分析树种可能出现的缺陷及树种与造林地之间是否存在不适应性,比如松树纯林易受虫害,针叶纯林防护差,生产力低等,对于这些缺陷和问题的解决,是种植混交林的主要目的;选择混交树种,要查看是否符合立地条件和气候特征,按照树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进行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再进行推广,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
2)科学、合理配置树种。譬如,喜阴植物及阴阳植物进行的混合种植,是常见的混交类型,阜新地区常见的混交林树种搭配方式一般为云杉与落叶松的混交方式;水曲柳与红松的混交方式;刺槐与杨树的混交方式;侧柏与油松的混交方式等。这些搭配方式可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林业的生产及相关的技术趋于稳定与合理。
2.2 选择合适的混交种植时间
合理控制混交种植时间是营造混交林成功的必要技术之一。为了避免造成过度生长压制其它树种生长,适当选择晚种植或选择适中的树种;对于生长速度过于悬殊或耐荫显著不同的树种,可以先种植生长慢和喜阳的树种,以延缓生长速度快和喜荫的树种,这种形式叫分期造林,会使营造混交林更加成功;为了主树种与需要混交的树种之间关系协调,互不影响,可选择同步造林方式。
2.3 掌握人工混交林的混交类型
2.3.1 主要树种
主要树种产生的经济价值较高,防护的性能较好,是造林种植中首选的对象。主要树种是主要的优势型树种,用到的数量最多,是人工混交林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树种一般都是高大型乔木,在同一片林业种植区域内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三种,在生长的后期位居第一层林冠。
2.3.2 伴生树种
伴生树种是一种小乔木或者乔木的树种,其在一定的时间内与主要树种相伴相生。伴生树种种植的数量上不占优势,只作为次要的树种使用。伴生树种主要的作用是为主要树种在生长发育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有着改土、护土和辅佐树种的作用。伴生树种稍耐荫,能在主要的树种林冠下生长,但生长的速度也比较慢。
2.3.3 灌木树种
灌木树种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与主要的树种一起生长的树种,灌木树种根系也比较密集,适合比较耐贫瘠、干旱的土壤,其分枝较多,树冠大并且叶片茂密。灌木树种主要起到护土、抑制杂草生长、防止土壤受到雨水的冲刷等作用。
2.4 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是影响树种间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对促进林木的整体生长、经济效益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在营造混交林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合理的混交比例[6]。一般传统模式下树种混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混交林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混交林针叶树种比例大,虽然经济效益较高,但生态效益明显偏低,而阔叶树种则反之。
2.5 加强混交林培育管理
由于主树种与伴生树种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主要是因为二者对营养与空间的需求不同。对此,要及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措施是对过于茁壮的伴生树及时进行修枝、去顶等;对于混交林出现郁闭情况时,可对其进行间伐,间伐原则是三去三留,去劣留优,严控间伐强度;对于出现土壤、水分竞争问题时,要进行疏松土壤、施肥等工作。
3 混交林的具体营造模式
3.1 株间模式
株间混交也就是行内隔株混交法。由于株间关系较密切,其混交的关键在于树种选择,如树种选择适当可充分发挥行间优势。但辅助树种选取更加重要,如选取不当将加剧竞争难度,导致混交失败。由于株间混交工序繁琐,只可采用人工作业,不可机械化作业。因此,进行株间混交时,需对每一株进行仔细分配,合理排列混交树种。
3.2 行间模式
行间混交营造技术是指不同树种单行间隔种植状态,即行内树种相同但邻行树种不同所形成的混交形式。该技术的缺点是极易因行间树种选取不当,造成矛盾激烈,导致混交失败。由于伴生树种生长较快,可造成相邻行树种被挤压,若不及时抚育调节可能会形成伴生树种纯林。因此选取合适树种,并进行及时调节培育。
3.3 带状模式
1)带状混交林营造技术是指构成主要树种和辅助树种成带状相互交替分布的混合造林技术。该技术要求每个树种连续栽种三行以上,主要树种需占大部分行数,伴生树种行数相对少些[7]。对于种间关系尖锐的树种适用于该营造技术,可经抚育采伐调节种间矛盾,而且伐去一行树种后仍可保持混交林稳定状态。
2)该技术对带宽存在明显要求,否则容易形成辅助树种纯林。如:油松+刺槐、杨树+刺槐、油松+紫穗槐混交为例,油松、杨树的带宽不可超过6行,而刺槐及紫穗槐须在主要树种的2~3行内分布。伴生树种带宽可小于等于主要树种带宽。
3.4 块状模式
1)块状混交即指一块区域与另一块区域不同树种的混交技术,也可成为团状混交。该类混交对土地块大小可依需求适当调节,适用于低产林改造;且该类混交可减轻病虫害,且相互矛盾较少;针叶林适当混交阔叶林可降低火灾发生指数,防止或减少火灾蔓延。
2)规则的块状混交林可将林地分为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林地,林边长一般为5~10cm,亦可根据要求适当增加边长;相邻地块可栽种不同种株形成混交林;在小面积块状林地上种植不同树种保证林地稳定。为了满足造林适地适树原则,如块状混交林竞争激烈亦可通过抚育采伐方式调节,可发挥混交林效应。
3.5 星状模式
星状混交林营造技术是指将一个单株树种置于另一个多株树种间完成混交的方式。这种技术适用于喜光的树种,便利树冠开阔。如:将杨树混交于刺槐林中,杨树可利用刺槐树提升土壤肥力,加速自身生长。但这类混交方式要求伴生树种比例要大于主要树种。目前,形状混交应用的树种有云杉+稀疏柏树造林;落叶松+稀疏天然灌木造林;落叶松+零星均匀水曲柳+少量杨树混合造林。
3.6 不规则混交
不规则混交林可随机分配,没有规则的搭配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树种混交技术,这种混交方式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天然林。该类型混交林效益好、稳定性强、树种之间关系和谐。主要适用于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方面[8]。如:荒山荒地营造之中,可利用已有的天然林“见缝插针”混交人工栽植部分树木,以改变原有林地状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混交林的营造顺应林业的发展要求,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营造混交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因其结构的复杂性,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注重种植时间和混交比例,加强混交林的培育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混交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