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律治《老水手行》中的哥特特征探析
2022-11-24李世林
刘 莉 李世林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科尔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其主要是以浪漫派诗人和文艺批评家的形象出现,其中又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大。其诗歌以神秘、怪诞著称,富有传奇色彩和梦幻感。在题材方面,科尔律治主张通过充分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超自然的事物来创造神秘恐怖的氛围。科尔律治主要创造了三首被称为魔幻三杰作的长诗:《老水手行》(1797—1801)、《克里斯托贝尔》(1798)和《忽必烈汗》(1798)。这些立意新颖、语言瑰丽和想象奇特的诗歌,充分代表了浪漫主义神秘、奇幻的一面。而其中,尤以《老水手行》最为人称道。这首最初发表在1798年的《抒情歌谣集》里的歌谣体长诗,是科尔律治诗歌艺术成就的代表。在诗中,作者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带领读者经历了从整一到分离、再回归到整一的本体思维旅程。200多年来,评论家们对这首诗评说众多,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诗的形式、语言和基督教等方面。如在主题方面,认为其融合了宗教启示与想象两大主题[1]。实际上,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还充满了神秘且恐怖的情景,还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笼罩着万物。而这些恐怖的场景和超自然的神灵等无不带有明显的哥特式文学的特征。本文就试图分析这首诗中出现的哥特元素,并探讨作者运用这些元素的缘由,从而再次印证诗歌也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之一。
一、哥特文学和《老水手行》
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其中剽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但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同化,很快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就在历史上消失了。但哥特人的英勇善战在南欧人心中,特别是意大利人心中留下的创伤以及对他们造成的既恨又怕的复杂心态并没有随之消失[2]。
黑暗、阴冷而高亢的哥特式风格,最早是一种建筑上的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种风格往往利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尖顶、多尖的拱门,营造出升腾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大量存在的纵向延伸线条则勾勒出迷离而神秘的氛围。哥特式风格后来被移植到其他艺术门类,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大肆描写恐怖、怪诞、神秘、暴力、邪恶乱伦和凶杀等极端事件与非理性内容,并时常伴随有鬼怪或其他超自然的自然现象的出现。在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尤以哥特式小说最为出名,影响最大。
文学批评界传统上把写作于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以描述爵位篡夺、财产继承和宗教迫害等中世纪题材为主的且饱含恐怖情节或气氛的英国小说被称之为哥特小说。肖明翰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中将哥特小说定义为“黑色浪漫主义”,在其看来,哥特小说中的“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情节上,哥特小说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二是在主题上,哥特小说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露人性中的阴暗,进行深入的探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2]。
肖明翰指出,“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其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其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2]。毫无疑问,生活在18世纪的科尔律治,就是其中之一。其三首代表作长诗《老水手行》《克里斯托贝尔》《忽必烈汗》(1798)无疑都对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特征——哥特元素有所运用。其中,尤以《老水手行》最为明显。
《老水手行》讲的是参加婚礼的宾客被一个老水手拦住,要给他们讲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是:一只船出海远行,被风吹到了南极,困在冰山之中。一只信天翁出现,带领船走出困境。可是老水手却无缘无故地将信天翁射死。接着灾难降临,船只无法行动,船上的其他成员都在干渴中死去,只剩下老水手一人,备受煎熬。后来,水蛇出现,老水手开始为它祈祷。最后终于得到众精灵的帮助,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涯。在这个理性上不可信、情感上却能接受的叙事长诗里,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哥特元素,包括老水手和其他船员的非理性暴行、科尔律治的写作手法等。本文拟就诗歌中的这些哥特元素作一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写作手法。
二、《老水手行》中的哥特因素分析
通过细读这首诗,可以看出哥特元素在《老水手行》中的反复出现和运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老水手和其他船员的非理性暴行
从诗中可以得知,在老水手和船员们陷入困境,被抛到南极之后,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
冰海上空,一只信天翁/穿云破雾飞过来;我们像见了基督的使徒,止不住向它喝彩。我们喂的食它从未吃过,它绕船飞去飞回,一声霹雳,冰山解体,我们冲出了重围[3]17。
对于这样一只对全船人员有着救命之恩的信天翁,老水手却没有任何预兆和理由地射死了他,“我一箭便把信天翁射死!”[3]17对于老水手这一扼杀生命的暴行的缘由,作者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在诗中提道:“愿上帝救你,老水手!魔鬼们折磨你一至于此一”[3]17。老水手的这一行为,似乎像是被魔鬼附身了一般,因为这种暴行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和解释的,这也正是哥特特征的体现之一。
而面对老水手的暴行,船上其他船员先是开始憎恶老水手。
“你怎敢放肆,将神鸟射死!是它引来了南风。”[3]18然而,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接下来又描写了船员们的善变,“不红也不暗,朝阳金灿灿,像天神头顶般显露;众人又念叨:全怪那只鸟惹来了重重迷雾。”[3]18于是,他们又开始夸老水手,“你干得真好,射死了妖鸟!是它惹来了迷雾”[3]18。后来,当他们驶入太平洋上的赤道,船陷入困境,不能动弹,船员们没有水喝,也发不出声时,特别是他们中有人在梦境中得到消息,是南极的神怪让他们饱受折磨,意在给死去的信天翁报仇时,他们又开始凶暴地怪罪老水手,“可怕呀,全船的老老少少瞪着我,何等凶暴!我颈间十字架被他们取下,挂上了那只死鸟”[3]20。面对老水手的暴行,船员们先是指责,接着又推翻自己的看法,最后又进行惩罚,将死鸟挂在老水手的脖子上。
无论是毫无理性和理智的实施射死信天翁暴行的老水手,还是船上这些冲动又善变的船员们,在他们身上,都看不到多少理智和冷静的影子,他们冲动、善变而又有着随时实施暴行的倾向,这些人明显带有哥特式人物的风格。因为以怪异著称的哥特文学,向来反对理性和理智。
除了主要人物老水手和其他船员,诗中还出现了不少超自然的人物和事件。就在老水手和船员们陷入困境时,海上突然又来了另外一艘“没一点微风,没一点潮水,它却直挺挺前进”[3]21的怪船。在这艘无人的荒船上,还有两个超灵事物,一个是“死”,一个是妖女“死中之生”,她们两个还在押宝。
在船员们倒下时,老水手看到了“魂魄飞出了他们的皮囊”,他甚至还听到了灵魂飞走的声音,“嗖嗖响,如同羽箭”[3]24。后来,在老水手为水蛇祈祷后,那些死去的水手又如往日一般,尽管“手脚都僵直,像木头家什”[3]29,但他们操纵着船上的缆绳,开始驾船。后来诗人解释道原来是仙灵们出现了,附身在这些死去的水手身上。而天亮时,他们又开始唱出悠扬的歌声,尽管老水手解释说,这是天使借尸显灵,但无论是鬼魂还是仙灵,这些都属于超自然的事物。在现实世界是找不到的。最后,仙灵们又吩咐来自九寻深海的神怪,推动老水手的船行驶。在神怪返回南极后,又由精灵们继续推送船前进,在老水手受不住船的高速,昏迷了一段时间,迷迷糊糊间,他还听到了两个精魅的谈话。总之,诗中出现的所有女妖、神怪、精灵们,都是属于超灵事物,而鬼怪和超灵事物,也是哥特文学作品必备的元素之一。
(二)科尔律治的写作手法
除了诗中人物身上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以及诗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超灵事物以外,科尔律治的写作手法也带有明显的哥特文学特征,下面将从其对恐怖场景的描写和荒诞情节的设置来分析。
1.恐怖场景的渲染
通读全诗,读者不难发现,在《老水手行》中,经常可见恐怖、阴森和神秘的场景。在老水手射死信天翁,船陷入困境之后,诗人紧接着描写了一系列可怖的景象。
连海也腐烂了!哦,基督!这魔境居然显现!黏滑的蠕虫爬进爬出,爬满了黏滑的海面。夜间,四处,成群,飞舞,满眼是鬼火磷光;海水忽绿,忽蓝,忽白,像女巫烧沸的油浆[3]19-20。
这些描绘恐怖场景的诗行,会在读者的脑海里映出一幅幅可怕、恶心的画面,让人们心生恐惧。
当“死中之生”出场时,作者又这样描绘,“嘴唇红艳艳,头发黄澄澄,那女子神情放纵;皮肤白惨惨,像害了麻风;她是个妖女,叫‘死中之生’,能使人热血凝冻。”[3]22可以想象,在那样怪异而恐怖的场景下,怪船的出现本来就让人心生惧意,再加上船上出现的这长相如此可怖的“死中之生”,不止船员,连带着读者一起,都会被恐惧的感觉包围。
在目睹怪船离去之后,老水手和其他船员们都感觉“恐怖在心头喝我的血浆”,已经被吓得不成样子了。接着诗人又为人们描绘出更为可怕的景象,“两百个水手,一个不留,(竟没有一声哼叫)扑通扑通,一叠连声,木头般一一栽倒。”“魂魄飞出了他们的皮囊——飞向天国或阴间!一个个游魂掠过我身旁,嗖嗖响,如同响箭!”[3]23-24通过这些详细的恐怖场景的描写,包括同伴死亡时脸上的表情、魂魄飞离身体时嗖嗖的声音,让听老水手故事的宾客都惊吓不已,“你叫我心惊胆怕,老水手!”[3]24更不要说读者们了。在这里,诗人达到了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读者以恐怖冲击的目的,从而轻而易举创造出神秘、恐怖的效果。而描绘恐怖场景,来渲染恐怖氛围,也是哥特文学常用的手段之一。
2.荒诞情节的设置
正如黎荔所说,哥特风格的核心在于怪诞[4]。而高静也宣称:“怪诞是哥特式创作的重要标志”[5],而科尔律治也向来反对华兹华斯过于贴近真实生活的诗学理念。所以,在《老水手行》中,诗人也借鉴了哥特式文学的核心标志,设置了不少的荒诞、怪诞情节,来达到一种向写实和理性风格挑战的效果。
第一个荒诞情节体现在老水手莫名其妙射杀了信天翁的事件上。老水手射杀信天翁的缘由无从得知,诗人也没有说明,虽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后面情节的跟进,但通读全诗,这一情节本身的安排确实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第二个怪诞的情节是在信天翁死后,海面上又出现一个“直挺挺前进的怪船”,而且“那船形怪物急匆匆闯入我们与太阳之间”[3]22。在这艘奇怪的船上,只有“死”和“死中之生”两个超灵事物。更为荒诞的是,这两个人居然通过押宝的方式来决定老水手及其船上其他船员的生死。后来,“死”获胜。于是,全船的其他,除了老水手,都纷纷死去。在这一情节中,那奇怪的船只从哪里来,为何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老水手们陷入困境时出现?还有“死”和“死中之生”为何会呆在船上,又是谁让他们来押宝,从而去决定全船人的生死?为何这两个人要将船上的其他船员和老水手的命运分开押宝?而偏偏押其他船员的命运时,是“死”赢了,而轮到押老水手命运时,“死中之生”又赢了?这些问题,在诗中都没有任何明确的交代或暗示。而读者也纷纷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只觉得这些情节十分荒诞与怪异。其实,怪诞的情节设置也是哥特文学惯用的手段之一。
三、出现哥特因素的原因
科尔律治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与社会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英国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革命使得人们远离自然。同时为了积累财富,人们开始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而科尔律治等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自然是美丽的、神圣的,人类的活动应与自然事物相和谐,而不是破坏。另一方面,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在其影响下,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哥特式小说所具有的恐怖和神秘等特征无疑就受到文学家们的青睐,成了文学家用来表现担忧和恐慌的手段。
科尔律治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正好是哥特小说发展的一个相对繁荣期。正如文史学家指出的那样,英国王朝复辟和18世纪留给后世的是一堆没有解决的矛盾:这是个启蒙时代,可人们却怀念古代的观念与风俗;人口激增,个人主义倾向却日益明显;……在理性如日中天的时代,感性审美趣味也开始大行其道[6]。于是,在一大堆矛盾中,代表感性与冲动的哥特小说便应运而生。
伯克在1756年出版的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指出:“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和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7]于是,正如苏耕欣所说:“伯克理论一方面揭开了恐怖文学的流行奥秘,另一方面也使恐惧或恐怖之物堪与具有正面道德外延的崇高概念相提并论,使一些本不入流、依靠制造刺激效果吸引读者的作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8]显然,伯克的理论为哥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美学基础。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瓦尔普(1717—1797)在其哥特城堡草莓山庄园里,创作了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充满罪恶、暴力和乱伦的《奥特朗托城堡》,其副标题为A Gothic Novel(“一部哥特小说”),由此哥特一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题材的名称。这部小说为以后的哥特小说奠定了基本模式和特色。自此之后,一大批重要的哥特小说家及其作品相继问世。这一文学范式无疑对当时的作家和诗人都产生了影响,科尔律治当然也不例外。《老水手行》一开始发表在1798年出版的由科尔律治和华兹华斯合作的《抒情歌谣集》里。而研究证明,在这个时间,恰好是哥特艺术和小说的辉煌时期。因为据调查,哥特小说在1795年时约占英国市场的38%,这种辉煌的盛况一直到1808年降至20%,热度才算稍微减了下来[9]。
哥特小说的非理性和玄幻元素正好也契合科尔律治的诗学主张,其向来反对华兹华斯过于贴近真实生活的诗学理念。在他看来,诗歌有两种最基本的力量(power),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想象的色彩,给人带来新奇、新颖(novelty)的兴趣[10]。因此,在科尔律治的诗歌中,敢于借助大胆的想象,描绘恐怖又荒诞的场景、设置超灵的人或物,从而满足读者的猎奇兴趣,这种诗学信仰也决定了其在诗歌中对哥特元素的运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尔律治在其代表作《老水手行》中运用的一系列哥特小说元素,如哥特式人物的出现、恐怖场景的描写、荒诞的情节设置和一系列超灵的事物出场等。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以及文学潮流——哥特小说的影响,探寻诗人在诗中写入这些哥特元素的部分原因。而正是由于诗歌所具有的这些神秘、恐怖、荒诞和天马行空的东西,使得科尔律治的诗歌具有独特魅力,从而也使得这些神秘、怪诞的诗行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文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