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构与重构
2022-11-24傅丽滨
傅丽滨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31)
碎片化一词最早产生于后现代主义,主要指的是事物从系统性、整体性转变为碎片化,最早是被运用在社会学中,后来被用在传播学领域。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碎片化不再简单地局限在代表离散社会主体的危言耸听言论上。互联网海量信息不乏有用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适配,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多元诉求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有效回应。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上,获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但是网络空间的存在,也无法避免地由于其门槛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的信息,演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其教育效能的阻碍和挑战。
一、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机遇
1.打破时空瓶颈,构建“第二课堂”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时而势、因地制宜,代表着整个社会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对其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依照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情况保障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基于碎片化传播语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超越时间和空间。
首先,是基于时间维度,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的制约和瓶颈,教师除了可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课后时间、重大节点和特殊节日等,利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展开大学生教育,抓住所有育人良机[1]。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碎片化时间,在休闲生活之余学习思想政治。其次,是基于空间维度,可突破空间教学带来的影响,促使教学空间得到全面延伸,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实现了物理空间融合网络空间的全新教育格局,网络空间也逐步演化为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再加上网络空间具备较强的开放性,门槛较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和教师展开情感交流互动。
2.拓宽传统教学媒介渠道,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学生等多个要素实现有机融合,并对对方带来影响,互相促进的重要媒介,具备一定的技术性、中介性,可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有机联结,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运用,实现新媒体技术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结合,改善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这也代表着实现教育媒介的创新,也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传统的媒介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传播为闭环,受到少数意见的权威影响,信息不管是在生产传播还是在反馈上,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多为面对面,想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上的影响,灌输式、单一性,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顺畅,学生也大多处于课堂中的被动地位,无法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未获得创新性的突破进展。基于碎片化传播语境,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促使教育群体地位得到转变,由被动化为主动,可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接收和反馈过程中,并依照个人的身心成长需求以及个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想法,对教育议题展开传播和反馈,促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地增强[2]。尤其是伴随着手机终端的全面普及,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也逐步演变为学生展开意识沟通、意识交锋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展开有机融合,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教育场景,同时具备更强的沉浸性和代入感,实现了教育内容的真正入脑、入心。
二、碎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构
1.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权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基于单一话语背景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所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出现简单直接的话语表达模式,传播内容较为生硬,这也常常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冷漠无情以及枯燥乏味。基于碎片化传播背景之下,可以突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话语权上的垄断地位,为学生赋予更多的话语表达空间。在自媒体平台和网络空间中,所有人都是信息加工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任何平台都可以成为表达个人意见的话语平台,教师原本的信息主导权被切割。另外,碎片化传播更加关注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和传播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学生的表达空间得到了全面拓展,从某种程度上,也给教师的话语表达空间带来了挤压,以信息传播的非连续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替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稳定性、有序性和主导性[3]。尤其是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对来说较为宏大的历史性叙述以及某些逻辑的论证和分析都在变化,传播语境中灌输式、教化式话语主导权、支配权,也开始被越来越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所取缔。
2.分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常常会讲解到较为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及某些理论的论证,无法否认这种严肃的课堂说教模式及重复性的宣传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丧失了吸引力,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信息不规范,传播过程更为快速,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个别受众的需求,这也导致学生思维开始呈现出拼图特点。自媒体对字数有着严格的要求,某些情况下对内容进行发布时只能摒弃前言后语,这就导致内容的传播具备一定的自我中心性想象理解,语境表达不完全,对于那些过度追求吸引人眼球的受众来说,基于碎片化传播语境,对传播出来的只言片语进行断章取义,最终呈现滚雪球效应,引发大量谣言,而真实被谣言所淹没,没人关心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这种谣言的泛滥除了会导致受众视听被混淆,我国社会的和谐安定受到影响,更是会对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颠覆性冲击,甚至会沦为西方对我国展开文化霸权,对国人展开意识形态冲击的政治工具[4]。另外,碎片化信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话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叙事,被进行了加工和裁剪,改变为网状结构,通过某些人的二次加工,以随机拼图的模式在互联网空间中进行展示,也在无形中吸引了个别大学生的注意力。
三、碎片化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构
1.主导教育话语权+平等对话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明显的价值和优势就在于,具备着鲜明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引导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传统思想的教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育反馈机制上的不够完善,这也是导致其无法提升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碎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垄断问题,也促使弱势群体的权利和效能得到全面增强。尤其是媒体门槛低,可随时随地展开信息发布,个体的参与意识变得更为强烈。所有的个体在语言表达上、言论制造上都有可能成为话题的核心,突破了传统话语交流模式,主体和客体可直接面对面交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交流,信息传播也从单向性走向了双向性的发展之路。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文化精英,先天的身份优势及身份认同也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所有人在信息的传播和生产上都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信息制造在空间结构上的解构和重组,也可以促使思想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表达结构得到全面拓宽,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内心需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针对性得到全方位地增强,具备很强的有效性。因此,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需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传播话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简单的事实判断转变为价值的判断,从单一的教师权威性话语主导,转变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促使学生的话语权能得到增强,同时抓住教师的话语权[5]。
2.微观叙事+宏观引导,增加话语吸引力
近些年来,在我国新媒体行业高速发展之际,国家也曾针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明确指出需要改变舆论传播文风,尽量减少概念和结论,增加事实和分析,减少说教和教化,增加更多的情感,减少抽象性的道理表述,增加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其中,减少抽象道理就是需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传统的抽象理论话语和政治性表达话语,转变为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生动形象的叙事性表达话语,将高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为更加接地气的日常生活描述,进一步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表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改善其冷漠效应,让学生可以在更为真实化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论,实现认知的全面深刻,进一步强化理解,用更加有温度的话语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讲你理解”,既可以保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尊重,又可以促使话语具备更强的感染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在话语的生产和制造前,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实现话语传播的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展开主题和选题设计,避免出现内容传播和需求侧脱节,教学内容无人问津,信息看似传播却未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的问题。
3.突破闭环,展开话语精准传播
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可满足个别受众在信息获取上的个性化需求,更为细化、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除了可以促使人们的眼界得以拓宽,也可以实现人和人之间更为深度的互动。这种互动,也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群体,这些群体对于信息的接收模式、接收渠道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及要求,依照其兴趣爱好所组建而成的网络社群空间,在长久的互动之下,可从某种程度上实现身份的认同,获得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为该社群空间中的组织和成员提供符合他们个人需求的利益互惠,并为对方提供情感支持。个体和群体在价值上的一致,也逐步演变为形成网络社群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种日渐趋同的价值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定的闭环效应,对其他价值观念带来排他效应。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此以往被隔离在学生所创建的闭环场景之外,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出现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上的分割,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表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一刀切表达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各个群体的特征以及在心理上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基于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对信息进行重组、细分和针对性传播,是了解碎片化传播语境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要义。在互联网平台中,有着大量相同价值观、类似生活模式、对某类文化高度认同的小众群体,这些小群体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辨认,是通过某种特定渠道聚合到一起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这类目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群体细分,运用最小的传播代价,最为精准有效地传播内容,以促使传播效果得到增强,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碎片化传播语境下,既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又可能会为其带来挑战导致解构。因此,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掌握碎片化传播语境下的真实特征、学生的个体需求,既需要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导话语权,又需要通过构建出更为平等的对话机制,实现微观叙事和宏观引导之间的深度融合,吸引力得到全面增强,突破传统教育的闭环问题,展开话语的精准传播,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得到全面增强,回归到传统的人本主义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