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中医药康养旅游研究进展
2022-11-24赵恒伯吴海波肖笑飞张彪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赵恒伯 吴海波 肖笑飞 张彪(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医药康养旅游有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它对于提升国民健康素质,改变国民健康旅游理念、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弘扬中医药康养文化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服务需求,提高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原本应该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研究视角也较为局限。
1 国内研究概况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日益重视,学界及业界关注中医药康养旅游问题的文献才日益增多。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概念内涵的研究 界定研究核心概念是研究开展的逻辑起点,能为研究开展划清边界、指明方向。因此,探讨中医药康养旅游研究进展,首先必须界定中医药康养旅游的概念。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的概念内涵,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从1996年刘庭芳首次提出“医疗旅游”概念起,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疗养旅游”“保健旅游”“康体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等内涵相似概念。2015年11月,《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康旅游”的概念。无论是疗养、保健,还是康体、文化,亦或是养生、健康,都必须以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依托。基于此,学界从多个层面对中医药康养旅游或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内涵做了不同的阐述。具体而言,以下几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1.1 康复疗养说 王兴斌等[1]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是以提高身体素质、养生疗养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态。罗明义[2]也认为,康养旅游是指一系列可以改善旅游者身体素质的旅游活动。王赵[3]也指出,康养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康复疗养、延年益寿、修身养性等。田广增[4]的观点是中医药康养旅游是集合多种养生、保健、疗养和休闲为主的新型旅游方式。也有学者将康养旅游与传统旅游进行对比,从而认为,区别于传统旅游,康养旅游更注重提供个人化、多元化的康复疗养和护理服务[5]。
1.1.2 休闲养生说 有学者认为,康养旅游是一种以休闲养生,或者又称之为康体养生活动为主题的健身活动[6-7]。赖启航等[8]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康养旅游是寓养生于旅游、寓旅游于养生的一种新兴特色旅游活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则指出,康养旅游是指通过养颜健体、修心养性等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9]。
1.1.3 健康促进说 2014年,四川省出台的2015年—2025年康养旅游发展规划认为,康养旅游是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需求动机旅游活动。任宣羽等[10]则从康养物候条件、康养需要和诗意地栖居等三个层次,强调康养旅游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关注个人心智、精神的健康程度。郑利则[11]运用健康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旅游健康、旅游健康资源、旅游健康管理等概念进行了定义。上述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康养旅游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界定,基本都着眼于游客健康、养生、康复、保健以及健身之目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是中医药文化、独特养生理念以及中药材资源与观光、休闲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一种新业态,既是中医药产业链的延伸,也是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1.2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资源条件的研究 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也就是说,资源是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围绕资源问题,王力等[12]探讨了浙江、甘肃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资源条件。其研究表明,浙江、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富饶的药植资源省份,省内借助这些优势,积极发展森林康养,造福当地民众,也吸引着全国各地人游客进行森林康养。邓金春[13]则以广西、辽宁为研究对象,认为优越的山林资源、富集的康养资源(气候、负氧度、海拔、水质、药植等)、深厚的医养文化为广西、辽宁等地区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奠定了基础;王亚飞等[14]则认为,优越的生态区位、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四川与浙江等地区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坚实基础;吴海波等[15]分析了江西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资源条件,指出历史悠久的杏林文化、源远流长的旴江医学、闻名遐迩的中药炮制技术是江西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不可或缺的优势。庄晓纯[16]则对广东天井山、观音山、莲花山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探讨,认为广东可利用国家森林公园吸引国内外游客进行疗养,积极推进森林康养旅游。安轩华[17]也从森林资源角度出发,分析了湖南、湖北部分地区森林公园与林业资源的优势,认为两湖地区可以以此积极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朱建定等[18]除了对充裕的林业、富足的中医药疗养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探讨外,同时指出数量较多的湖泊资源也是云南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坚实基础。
1.3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中医药康养旅游能否发展好,产品开发是关键。首先就康养旅游产品类型而言,孙永平等[19]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包括医疗旅游、医药旅游、参观学习、会展等产品。有学者则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主要包括等四种产品,即购物旅游、观光旅游、体验式旅游、学术会展旅游[20-21]。也有学者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包括求医问药、观赏认知、保健疗养和中药采购等四种产品类型[22]。马锐[23]则重点从养生旅游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康养旅游的类型,其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应由温泉、森林、医疗医药资源等构成吸引力载体。再就相关产品开发而言,分别有“三类产品说”,即开发中医养生类、康复疗养类、医疗美容美体类产品[24];“四类产品说”,即开发保健养生型、中药资源型、中医治疗型、综合休疗型等四大医疗旅游产品类型[25];“五类产品说”,即开发疾病治疗类、美容整形类、养生保健类、休闲度假类、医药购物类等五类产品[26]。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开发以“疗”为中心的保健养生旅游项目[27]。而冯玉珠等[28]则认为,应该将美食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纳入饮食类康养旅游产品,并提出了对开发饮食康养旅游产品的对策建议。此外,还有学者从宗教角度探讨了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29];或是从青年女性心理健康角度,提出了开发美容、美体、健身、购物等旅游产品的建议[30]。
还有学者就中医药康养市场提出了细分策略,如张群[31]从满足男性游客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抓住“银色市场”,丰富产品结构的建议。虢剑波等[32]则进一步细分了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受众市场。在营销策略上,有学者认为应注重特色,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和体验性产品开发;促销上多运用影视、公共关系、人员等渠道进行传播[22]。
此外,徐修远[33]也就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于琳惠等[34]则利用昂普理论方法对登封市的康养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登封市应立足本体资源,挖掘节气文化的内涵,政府、企业、社区等主体应紧密合作,根据客源市场特点分层次研发康养旅游产品。
1.4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类型的研究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类型的研究,其主要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种旅游模式。
1.4.1 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一词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黑森林。民众发现,黑森林对人体大有裨益,因此,前往黑森林进行康养民众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德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森林浴场。法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也极为重视对森林康养旅游的推行,森林康养在这些国家因此大放异彩。崔国发等[35]指出,日本于1982年提出将森林浴规划成健康生活方式,随后政府联合民间组织成立森林疗法协会;吴兴杰[36]也指出,日本是亚洲国家最早引入康养旅游术语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的森林康养已经形成较全的服务体系;邓三龙[37]在对荷兰森林康养进行探讨时,指出荷兰的森林康养利用较好,每公顷的森林能够接待上千的游客;乔丽霞[38]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韩国发展森林康养的做法。截止2020年底,韩国已创立了400余处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了较全的森林康养体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此外,法国的部分地区还实施了森林浴项目;瑞士为了促进民众健康,主持建造了500余处森林健康场所;英国在众多森林中也开辟了健康步道。在对上述资料进行梳理时发现,这些国家国土面积与森林面积并不大,但森林康养基地数量颇多,且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相当成熟。
反观国内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则仍有待深入推进。国内学者对森林康养的研究主要从森林具有的健康效益出发开展探讨。陈晓丽[39]认为,森林具有净化空气、产生负氧离子、释放芬多精、调节心理的作用,因此,呼吁国内的部分省份可以借助森林的优势发展森林康养,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黄艳华[40]在分析国内森林康养发展现状后,认为森林康养是具有游憩、保健、治疗与养生等作用的一类活动;王恩峰[41]也认同森林康养对人体大有裨益的观点,不过他将康养形式划分更加具体,如森林漫步、森林沐浴、森林休假、森林疗养等,同时指出森林是一种资源,森林康养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覃芳葵等[42]则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探讨了短期森林康养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肺功能的影响,一致认为短期森林康养可能有助于中老年女性小气道阻塞和病变的缓解和逆转;马宏俊[43]则从产业角度出发,分析了森林对人体具有诸多益处,以此可以作为疗养、康复的综合性产业。
1.4.2 温泉康养 最早的温泉康养源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政府对温泉康养极为重视,尤其是日本与欧洲一些国家。因此,温泉康养也成为了这些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点。梳理文献发现,关注日本温泉康养的文献尤为多。如薛然[44]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发展温泉康养面临的现实问题;王孔炼[45]则重点阐述了文化对日本发展温泉康养起到的作用;沈安娜[46]从温泉数量、种类、质量等角度阐述了日本发展温泉康养的现实状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游憩方式、度假氛围、专业服务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了德国巴登、英国巴斯、国等地区的温泉康养问题[47]。
国内对温泉康养的研究与森林康养一致,主要聚焦于温泉发展现状与温泉产生的巨大健康效益。郑伟俊[48]从温泉养生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温泉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如何提升温泉康养的品质,探讨了温泉带给民众的健康效益;孙晓生[49]则从温泉康养的发展历史出发,并认为温泉主要依靠物理效应(温度、浮力、压力)和化学效应(微量元素)来综合发挥养生保健效果;周颖[50]在阐述温泉康养现状时,探讨了安徽黄山温泉、辽宁汤岗子温泉、陕西华清池温泉、云南安宁温泉、象鼻温泉与江西庐山温泉都能够为人体带来巨大的健康效益;邹凤莲[51]则从温泉康养产品角度出发,通过对庐山星子温泉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温泉能够达到的养生目的;杨红波[52]认为,温泉康养能够提升民众健康生活水平并鼓励在地方积极鼓励发展温泉康养。
1.5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实施模式的研究 2016年以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下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不仅涌现了一批优秀相关机构,相关旅游活动更是日益火热,这也推动了学界关于康养旅游现状的对策研究,相关文献逐渐丰富。易慧玲等[53]学者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我国康养旅游现状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林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医旅融合”以及“文旅融合”等五种康养旅游模式;并提出树立康养旅游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康养旅游基地,完善康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强化顶层设计等创业发展路径,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更多学者则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探讨了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如张乔艳等[54]重点就贵州的森林康养旅游开展了深入探讨。作者通过剖析国内外森林康养和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适宜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李梓雯等[55]以浙江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分析案例地的自然资源、旅游现状等,对其森林康养旅游资源情况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发展环境、情致、运动和理疗四类旅游产品的建议。
1.6 有关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 随着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健康养生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亦逐渐兴起,特别是随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三亚等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的推出,休闲、养生型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中医药旅游的发展。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如李时等[20]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产品开发模式单一、产品差异性不足、缺乏特色、产品营销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定位轻国内重国际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品牌及高级别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策略研究方面,马亮等[56]强调的是产业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张晓莹等[57]则认为,应该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建议重视政府引导,整体规划,形成集约型产业链。张春丽[58]则从深层次需求角度讨论了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不足。而杨建宇[59]认为,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开发特色产品。胡凌娟等[60]则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于维墨[61]则认为要培育相关知名品牌,产品要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刁宗广[62]认为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很重要。张群[63]则提出要重视“银色市场”。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国外康养旅游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侯胜田等[64]围绕韩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健康旅游开展了相关研究。上述各国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借鉴。
2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中医药康养研究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产品开发、产品类型、模式选择、经验借鉴、策略分析等方面,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且仍旧停留在描述性和思辨性的建言献策方面,缺乏中医药理念、资源、技术、产品与休闲、观光旅游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系统深入的学理性探讨,缺乏深入系统性地实证研究;专门关注中医药康养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献更是则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对中医药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比如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体系的完善等缺少探讨。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下一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要将重心转移到关注中医药康养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选择问题上来。以“高质量”为视角,深入系统探讨中医药理念、技术、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通过“深描”中医药康养旅游现状,诠释解读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以便为中医药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构建提供借鉴。同时,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大背景下,深度挖掘中医药特色文化,并将其与养生旅游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