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傣族干阑民居建筑分析与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景莱和德宏瑞丽市为例

2022-11-24石明丽张丽娜覃茂华杨星

建筑与装饰 2022年19期
关键词:傣族民居建筑

石明丽 张丽娜 覃茂华 杨星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引言

傣族是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族群,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史籍有记载,称其为“滇越”、“百夷”、“白夷”;清代时被称作“摆夷”,百越支系,语源于壮侗语族;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的祖先“僚人”遗址出现在重庆綦江区郭扶镇铜鼓殿,最初以凿穴为居的方式存在。《唐书·南平僚传》中有记载:“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曰干阑”,剖析“僚人”从穴居到楼居的转变过程是由环境因素而造成,而干阑式居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和分布最广泛的房屋之一。本文研究云南傣族干阑式民居建筑,对于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了解古建筑美学、以古衬今思考现代房屋建筑的发展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希望为读者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 干阑式民居建筑的类型与特点概述

干阑式民居建筑是我国十分典型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根据其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1 架空层低的低楼干阑

低楼干阑的应用场景在于那些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坡地区,一般周围环境湿度较低,与水体存在一些距离,拥有流通的空气。

1.2 架空层高的高楼干阑

高楼干阑不同于低楼干阑,其更加适合周边环境湿度较高的地区,同时若昼夜温差大,则更加适合建造高楼干阑。一般高楼干阑以五开间居多,穿斗屋架由木构构造。下面是被高高支起的支柱层,可用于一些简易物品的存放,此为杂用;甚至可用于牲畜休息之地,只需要在支柱层边缘围上一圈栅栏,就可用于牲畜的圈养。在高楼干阑上层,一般为人类生活的区域,其中堂屋为上层中间处,主要作用为起居、迎亲宴客、婚丧与节日聚会等。卧室则由堂屋分隔而出。

1.3 重楼式的麻栏形式

这种干阑式民居建筑为前后重叠的样式,一般建筑于较高的地势中,为住屋;由于其造型独特、建筑傍高处,因此一般是族群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族长的居住之所。居室有开敞外露。

1.4 半地半楼式的半边楼形式

所谓“半地半楼”,就是指根据建筑地的确切地形,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搭建干阑式民居。这种干阑建筑一般干阑只被架空一部分,一般架空居多,或者半地半楼。半边楼形式的干阑式民居建筑优势在于,建筑本身对于建造地形而言较为友好,主要出现在开阔、平缓坡度的地形中[1]。

总而言之,虽然生存环境存在诸多限制,但傣族先人凭借着其独到的智慧,以构造干阑式民居建筑的方式,形成“底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上层住人”的居住方式,干阑式民居建筑凭借其两层式的建筑结构,具备十分可靠的防御性,能够帮助傣族人民规避毒物与猛兽的侵扰。即使地形不同,傣族先人也利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建造了各种如低楼干阑、高楼干阑、麻栏、半边楼等建筑,顺应自然条件要求。这些建筑文化,是在国内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独特民居形式。即使同处于云南省境内,具体到不同地方,随着自然风貌与傣族生存方式的转变,干阑式民居建筑也存在相应变化。掌握干阑式民居建筑特征与文化,就要广泛了解不同的干阑建筑。

2 西双版纳勐景莱傣族民居

《魏书.僚传》中记:“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人数”,追溯其源,傣族祖先最初是依树而建立的居室。“积木”不能完全定论傣族以竹材为主搭建的竹楼,而是随着变迁跨区域性差异带来的根本性问题。

西双版纳勐景莱傣族民居通常分为两层,被称作干阑建筑。干阑建筑形成原因:①与当地气候有关。高温、湿热、多雨造就楼层架空式,便于通风防潮。②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傣族祖先由穴居转变为楼居,是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形成,与生产生活相关。楼居式生活方式普遍延续到当代的干阑形式建筑,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2]。

版纳有三代民居建筑史,勐景莱亦如此。第一代民居以毛草为屋顶,整个房子用竹子架空,室内大空间用竹笆隔开,竹笆相当于汉族建筑的混泥土墙,用来分隔空间。无窗户,靠竹墙缝隙采光,男女老少共室起居。堂屋比较宽阔,主要功能为招待来客和商谈事宜。堂屋与卧室之间用布帘遮挡,用于解决卧室的私密性问题,无论是来客还是家人,对于卧室不得随意进出。进入傣家门要脱鞋,这是当地民族的风俗。另外,在许多资料中记载,傣家堂屋内设有火塘,并用来做饭、放置炊具。

在2015年的考察中发现,勐景莱傣寨部分保留第二代民居,建筑大部分以第二层楼为活动中心,第一层楼称为被架空的空间,主要用来堆放杂物,与当地居民谈话中得知,以前(第一代民居建筑)的民居结构功能如上述情况所实,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条件愈发的好,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傣族人民对私人空间有了一定认识,室内空间开始有明确的划分,例如:有单独的厨房、堂屋和卧室,且都用木板隔开,建筑外延用竹材做围栏,起到防护的作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竹编制矮凳。从居民家的竹楼来看,属于典型的竹木混搭式结构,由此可判断该建筑的结构属第一代干阑民居到第二代干阑民居的过度阶段,体现了“材变,形不变”的过程。版纳的村寨大部分保留着传统式干阑民居建筑,在文物保护措施上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力求做到不拆迁,不改造,回归原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态[3]。

以木结构为主的传统的干阑建筑,重檐式屋顶,出檐较深,主要起到遮雨的效果;斜坡屋顶,长方形青灰色平瓦,地面通常是泥土铺面,没有任何装饰;横向沉重体系木构架,节点连接方式为穿斗式结构;柱子底端垫有基石,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在勐景莱傣寨,许多民居建筑已经结合现代的建筑结构形式塑造为新型的二代民居。楼一层地面铺有混凝土,第二楼层木墙上安装现代式玻璃窗以及运用浇灌混凝土代替传统的木架结构等。

第三代民居更多的是揉合现代建筑样式而建造。民居分布范围较广,结构混杂,有钢筋混凝土,有仿木结构和混砖结构。屋顶材料使用现代的琉璃瓦,相比较第一、二代民居建筑的材质上显得更加持久耐用,它反映社会的进步、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在材质上加以创新。虽说材质发生变化,但总体结构仍保留着干阑式建筑特有的性质,侧面反映政府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对物质文化方面进行及时保护,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体现浓厚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4-6]。

3 德宏瑞丽傣族民居

文史的记载大部分对版纳和德宏傣族民居做了概括性的分析,使许多文者对两地域民族民居在建筑结构上出现混淆的认知观。

在实地考察瑞丽傣族民居后发现,干阑式建筑总的分为上下两层,以木结构为主,柱子下方有基石,防止柱根受潮,具有防腐作用。一层空间分布较均匀,有客厅、卧室,分别用编织的竹篾分隔。客厅用于休息、闲聊以及接待等用途。另外,卧室通常用布帘遮挡,这与版纳勐景莱傣族民居形成共同的特征。厨房为独立的空间布局设在一楼,且与干阑建筑相分离,建筑材料为空心砖,房梁上部分为三角构架,屋顶为斜坡式石棉瓦。地面以水泥砂浆铺面,这是区别于勐景莱傣族传统民居的不同之处。从一楼前往二楼的楼道上方设计有房檐,主要用于遮阳、挡雨等作用。楼层外延的廊道防护栏具有装饰性作用,也体现出当时傣族人民对民居建筑附有一定的审美意识。第二层分为两室一敞厅,敞厅面积比一楼客厅较宽,主要用于诵经念佛,木地板承接二楼,外墙两侧开设对称式长方形木窗,用于采光和通风,这是瑞丽与勐景莱第二代傣族民居的不同之处[7-9]。

很久以前的房子(第一代民居)均用草和竹建造,寨子都是如此,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变得宽裕,家家户户开始盖上好的房子(第二代民居),这也正是史记中所陈述的干阑建筑发展的历程。此外,干阑式建筑特征为一楼存放杂物、饲养牲畜,二楼为居人,是主要活动中心。

瑞丽市地理位置特殊,接壤缅甸,受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傣族现代民居建筑注入缅甸文化的元素,形成新兴的现代建筑。平屋顶取代斜坡式屋顶,干阑样式简洁化,窗户装饰性较强,无固定的色彩搭配。地面采用大理石铺装,整体风格形式多样化、现代化,更多的追求实用性,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要求。目前,德宏瑞丽市几乎难以寻觅传统干阑民居建筑的样式,所呈现的大多是现代化。资料记载德宏在很早之前经济上已被开发,由于文物保护的意识淡薄,现已面临干阑建筑的严重缺失,使人为之叹惜[10]。

4 对比分析

同支系的傣族干阑民居在地域上会产生变化,因文化差异会发生改变。通过分析两地的干阑民居发现其共性点:①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均为干阑建筑,分上下两层,斜坡式屋顶,作用:排水、通风、防潮。②在时间上产生变迁的痕迹,即从原始穴居到楼居,再到传统民居及第一至第三代民居的出现。③具有传统的竹楼式到木结构,再到混合式结构的构造方式。

区别点:①空间功能划分各异,用途不同。②干阑建筑材质的选择及色彩的运用在风格上出现多元化[11]。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总结,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属百越支系,语源于壮侗语族,至今在语言发音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所居住的房屋建筑,也属干阑形式,这与渊源的族源关系及居住环境有着必要的联系。

版纳勐景莱和德宏瑞丽市的民居建筑位于热带地区,高温、湿热、多雨的环境因素,形成傣族人民自上而下的楼居居式,便于通风、散热和防潮,被称为干阑建筑。

勐景莱傣族民居建筑上层住人或进行其他行为活动,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相比较瑞丽的傣族民居建筑来说,功能分布显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差异来源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括。另外,对建筑取材方面,由于各地域风俗习惯的原因,就地取材,减少物资耗损,节约成本,增加实用性,满足当地人的要求。反映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并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干阑建筑风格。

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设计师在干阑式民居建筑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解读干阑式民居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干阑式民居建筑背后那些傣族人民在历史时期至现代,那份安于自然、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未来,设计师们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基于当前人类生存空间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追求架空的城市建筑设计与思考而奋斗。

猜你喜欢

傣族民居建筑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奇趣民居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