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探讨

2022-11-24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活圈绿化公共服务

朱 里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0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中心逐渐从物质、经济空间向生活空间转移,城市规划的重点已从控制土地开发转向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城市成为多元化开发建设、多样化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需进行必要的技术手段调整,以适应居住区规划目标、理念、管理等规划理念、功能的转变,故社区生活圈理念应运而生。然而,多数情况下,社区生活圈规划仍沿用以往的规划理念,未考虑以人为本的核心,使公共服务的供给难以与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结构精确匹配,故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对社会生活圈进行规划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1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1.1 社区生活圈概述

社区生活圈是与居民日常行为、功能、需要联系的空间单元、生活圈或地域范围,其突破了传统社区的物质边界、现实需求,是社区规划理念与模式的新探索。目前主要分为3种形式:5,10,15min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中以人为中心,以时空参数构建的社区生活圈所涉及的土地和设施均已超出居住用地范畴,应综合考虑混合功能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及居住活动与城市其他功能的协调与分离。各类辅助设施应设置于步行距离内,根据建筑密度和居民结构特点,确定施工方案的数量和规模。

1.2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伴随着新型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正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突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内涵,是解决“以人为本”这一社会生命周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各类城市对象和要素都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创造更加舒适、满意的城市环境。在社区生活圈中,“以人为本”作为公共服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以人的需要为标准、以人的价值为标准的规划原则。

1.3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意义

社区生活圈规划相较于传统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思考以居住系统为生活配套的思维方式,应对多样化需求,提高机构可达性,促进设施开放与共享,鼓励公众参与,营造社区氛围。对传统效用配置模式的优化,促进社区配套及周边环境的公建与共享,解决住宅物业的孤岛效应,协调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既有利于消除长期存在的公共服务失衡,又有利于提高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整体上,以基本生活需要和出行行为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主要包括平衡资源、保障民生、保持空间公平、组织社会生活等,有助于改善住房规划。作为公共服务对象,有助于社区公共服务结构的完善,创造社区治理机制以及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

2 影响社区生活圈的因素

2.1 公共设施

建立社区生活圈的前提是“方便、高效”,因此要注重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使服务半径满足居民步行需要。但是不能把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简单地看作公共设施的半径,如果公共设施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居民会选择舍近求远。对居民来说,购物、休闲、健身等各类活动之间有着明显的互联性,故社区生活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把这些公共设施的功能整合,若上述公共设施的位置相距较远,将打破“生活圈”的便利属性。在规划社区生活圈时,应从“一站式”“一体化”的角度,优化各类公共设施的布局,提高集中程度,保证规模效应。社区服务一体化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真正的便利,相对集中的各种功能有利于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工效与公用事业的质量,促进公用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交通路径

公共设施的集中布局并不意味着居民已形成完整的生活空间,居民通道的通畅也是交通便利的重要标志之一,若其结构不合理,也会影响居民的出行便利。我国城市人口的集中问题突出,根据人们出行、住宿的需要,形成了大规模的道路网络体系和封闭式社区结构,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另外,道路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少,道路分割模糊,交通拥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降低了城市的舒适度。社区生活圈的便利程度与活动路线密切相关,尤其表现在步行路网的密度和绕行道路的距离方面。从提高公共生活便利性的角度出发,应加强规划设计,提高步行路网密度,减少街道上的旁路距离,保证社区生活圈出行的便利性。方便、安全的交通网络是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故建立无障碍、绿色低速交通系统,实现零距离公交出行,除建立无障碍、慢行系统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和可用性。

2.3 社区绿化

社区生活美化是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常用的公共绿地之一。从社区整体来看,社区绿地主要包含社区的外部环境、社区内建筑物的垂直绿化。一般而言,社区绿化并不限于绿化区域,还包括社区绿地系统中的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建筑小品设施等。近年来,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社区绿化、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有效的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社区绿化更加注重智慧、高效地处理人地关系,将人的需要作为基本条件,故社区绿化既有社会意义又有人文意义。

3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3.1 规划原则

3.1.1 兼顾共性与个性需求

社区生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和生命周期的认知界限不同,故以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为参照点来组织生命周期是不现实的。权衡公平与效率,发现并总结不同人的需要,进而指导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社区生活圈居住对象以“特定人群”为中心,主要对应各种公共服务距离,在空间上形成平等的住房服务网络,满足居民整体的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人群使用场所的活动方式和节奏,优化场地配置的精确度,以满足群体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

3.1.2 协调公平与效率导向

公共服务的主要属性是公平,公共服务是社会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故应重视社区内公共服务的分配。

1)生活周期模式强调“为居民日常活动服务”,“日常”二字体现出上述活动对“高频率、短时间消耗”的需求。也就是说,生活圈内的设施不必面面俱到,但应集中于与居民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设施,对一些非必需设施,不应作强制性规定,例如养老院。

2)在社区生活圈中考虑经济成本和生产能力的使用,对线性供给模型进行修正,以满足需求的批量生产。

3.1.3 注重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结合

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圈规划,既是塑造生活空间的向导,又是规划生活空间的平台。它是居民日常交往与活动的场所,以居民满意度为依据进行智能设计。为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与政府、居民、规划者及第三方协商,共同制订方案。这一自上往下、自底向上的计划机制,将生活圈的概念从规划者一己之言的“理想模式”转变为针对不同居民特点的“理性模型”。居住区模式从早期研究居民物业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通过大量咨询和多次协商,确定生活圈规划方案,再进行施工管理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进一步丰富物业配套内容,优化场地布局,推进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的实施。

3.2 规划内容

3.2.1 公共设施规划

针对各种人群的需求差异化,提供具有精准定位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满足社区基本生活需要的必备用品,主要包含基本建设、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计划需要根据人口结构和行为进行个性化,可以进行近期需求调查。素质提升服务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文化教育和个人服务3个方面。在加强文化站等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和学校投入资源建设多功能健身中心。对于教育机构来说,针对城市双职工家庭的托儿需求,社区规划可以侧重于改善0~3岁儿童的托儿服务,增加社区儿童数量。在日常服务方面,结合当今年轻人的特殊生活需求,增加食堂、小杂货店等设施,满足居民购物、家政等基本生活需求。

优化公共空间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不断提高公园的覆盖面和互通性,增加开放度,满足居民的游憩娱乐需求。鼓励增加商业、办公、文化、居住、学校等各级生活圈绿地,向社区开放,扩大公园和公共空间的面积。

3.2.2 交通路径规划

城市街道是营造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休闲、生活、社交的场所,是展现城市生活魅力的重要交通要素。社区街道相对于道路,具有注重人文尺度、功能、景观的特点。构建慢行系统,既能满足日常出行需要,又能满足应急需要。整合社区生命周期计划,以人为中心,改善交通慢行系统,倡导“慢行优先”的理念,为人们提供平稳、步行顺畅的慢行环境,营造环保慢行体验。在此基础上,可从内外部交通流的角度对交通流线进行优化,具体内容如下。

1)梳理外部交通 优化外部交通的最佳途径是人车分流。在车辆组织上,由于社区治安站和新鲜菜场需要临时停放少量车辆,故需在靠近上述区域位置设置地面停车区。其他停车场利用地下车库统一解决,地下车库有2个出入口,分别位于2条主要道路上,交通方便。超市鲜菜基地和超市的运输系统统一在库房内设置卸货场地,不占用邻里广场的地面空间,在拆掉建筑空间的同时,还能保证环境整洁有序。强化现场机动车辆的泊位管理,保证车辆畅通;在周末及上下班高峰期间,交通管制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确保现场交通不会受到影响。在人行组织上,由于社区强调方便步行可达,且主要为邻近地区居民服务,故场地内步行道采用围绕建筑物设置的环形道路形成循环,保证居民在任何方向都能方便可达。同时,采用人车分流措施,社区步行道与周边居民步行道之间不发生交叉,保证居民在广场和游园内安全舒适,并充分考虑场地内老人和儿童等使用人群的安全需要。

2)优化内部交通 主建筑与附属建筑之间可设置长廊,以加强二者的交通联系。在垂直交通方面,保留现有扶梯和电梯,在此一侧增设电梯,加强垂直交通。与此同时,应优化交通指示标识:在出入口附近增设社区功能交通图,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主要交通要道的地面、墙体增设垂直交通指示标识,完善整体交通指示标识系统。

3.2.3 社区绿化规划

1)提高对社区生活圈绿化和养护管理的重视 生活圈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设计、开发、融合、建设、维护等多方面进行。为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社区生活圈绿化的服务体系,将社区生活圈绿化维护管理真正纳入社区绿化监督管理体系。要坚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养护管理方针,使社区生活圈的绿化工作真正做到长期高效。

2)完善规划体系 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3个方面对社区生活圈绿化进行系统规划,突出城市美化、生态保护和社区绿化功能。同时,社区生活圈的绿化规划设计还要结合城市绿地规划注重中短期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既要保证社区绿化的长期稳定,又要根据城市发展适时调整,以提高社区绿化的系统性。

4 结语

以人为本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是指在设计方法、布局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规划面临的不仅是房屋、辅助结构、道路和绿地等物理空间的组织系统,而且还面临着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发展,例如,社区意识的形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要的协调、社会团体的和谐。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对社区生活圈进行规划探讨,有助于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深化,是形成科学的规划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前提,标志着社区规划从粗放到精细、从注重经验到理性思考的重大转变。

猜你喜欢

生活圈绿化公共服务
构建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社区生活圈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与空间特征分析
——以虹口区为例
面向“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结构的表示学习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