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

2022-11-24董金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农业农村局江苏盐城224053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农民

●董金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 盐城 22405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战略,对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提高农民技能作为基础工作去做。当前,我国农民难以适应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所需。

1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特点

1.1 培育方式趋向多元化

当前,我国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许多农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开始学习新技能,寻找新的致富之道。政府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农民参与技能培训,依靠行政推动,科教参与多方联动培养新型职业 农民。

1.1.1 以主体阵地培育为主的“农广校+农民”培育模式建设市、县两级的培育基地,加强对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市、县各类农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符合当代发展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联盟。在县级农广校设立重点的教学点,配备教育所需的设备和条件,保证培训教育可以全年开展[1]。

1.1.2 以委托培养为主的“政府+农业院校+农民”培育模式委托各个地方的农业院校承办各类教育培训,定向培育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后备力量。政府每年划拨专项教育经费,委托各个地方的农业高校,筛选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或者具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农村青年到农业院校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对这些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进行定向培养。

1.1.3 以自主培养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培育模式加强地方种植骨干、家庭经营主体和合作公司之间的合作,改革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模式,整个生产流程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主要的产业链条,形成合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例如,盐城地区的某畜牧业公司在发展中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组建了产、供和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成2000万羽种禽、40万头猪的生产基地。农业合作养殖户的数量为1085户,每户年均收入增长到10万元。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合作,在边生产边经营的过程中培养大批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的主要代言人[2]。

1.2 精准化教育培训

1.2.1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快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将农业中的粮油、蔬菜和畜禽等列为主要的发展产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力发展新型观光农业,借助农村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新型农业。加快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开展专业的职业培训教育,使农民可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契合。根据农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以盐城地区为例,新型农民培养的数量高达19万人,稻麦种植类人才9万人,畜禽养殖类的专业人才3万人,蔬菜种植类的专业人才4万人,精通电子商务技术的农民1.2万人,农业休闲旅游的人才为0.55万人[3]。

1.2.2 准确选择培养对象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筛选培养对象。筛选时利用现代新媒体和自媒体加强宣传,公布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安排符合标准的农民参与职业培训,并结合各级村镇政府的要求,通过仔细筛选,把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农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4]。

1.2.3 精准设计培训内容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人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要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严格区分开来,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培训时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根据学员的年龄和基础知识水平进行差别化教育,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培训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可以体现教育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1.2.4 精准运用培训手段重点推进现代新型课堂建设,在省、市和县,设置培训教室,聘请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田间培训教室,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特殊的教育培训室,依托各个培训组织和合作协会加强技术培训;建设“移动学堂”,采用直通车的方式展开上门培训,便于农民学习;开设培训热线,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建设新型的云服务技术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专项讲座,满足农民的智慧需求;设置体验区,进行机械和农业的科普和推广,增强农民的感知和体验,提升培训的实效性[5]。

2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目标

2.1 重视农业发展,培养“爱农、重农”精神

现代农业发展要着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农业技能培训中发挥价值尺度的导向作用,使“爱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构建目标之一。现代城乡体制二元化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在发展中出现空心化的发展倾向,导致在未来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村农业发展技能失传的现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建立在价值尺度的基础上,引导从业者树立“爱农业”“爱农村”的理念,提升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当然,新型职业技能培训要正确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促进体系培训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强化他们的技能意识。

2.2 提高农民水平,培养“懂农”素质

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要以生产技能的传播与文明传承作为基本方向。农业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进行更细致分类,包括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细化农业生产分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并将其演变成内生需求。农民要懂农业,将乡村振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明确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地区生产主体的“懂农”意识,是新时期建设乡村文明的需要[6]。

2.3 树立正确的思想标杆,培养“强农”意识

对现代农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背景下必须抓住“强农”思想标杆,并将这种标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条件。道德标杆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并非仅仅将技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在培训中,群体对于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农民要增强自己的职业信心,加强自我道德约束,自觉践行职业道德标准,向整个世界展示强大的国家形象。在农业发展中,“强农”意识必须要树立起来,在实践中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业发展水平。在整个农业发展中,“强农”意识要在实践中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农业发展中必须坚守道德节操,最终形成农业发展的整体格局。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构建培训主体队伍

在现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技能农民培训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各类培训机构成了主要的供给方,包括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其中职业院校是主要的培训机构,在新型职业技能培训中占据重要位置。

3.2 加强培训体系的动力支撑

社会经济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必须要与生产力和发展规律相适应。一方面,在整个职业技能培训中,必须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作为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发展职业调整的需求,在技能培训中,需要引导农民将重心放在新技术和新形态的农业产业结构上,并在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上需要把握市场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应当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把握市场发展态势,选择对应的参与主体,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供需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方式等。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促使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调动整个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使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持续化运转。

3.3 准确定位市场,关注供需情况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需要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作为努力的重要方向。在培训时,要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挑选职业农民技能培养对象时,要对农民的需求做出预测,从而加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这些挑选的对象进行正确定位,加快现代农民新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健全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对于培训达到要求的农民颁发证书,促进乡村发展中供需的体量平衡。在培育培训机构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合作社的关系,结合市场需求为农民培训提供参与空间。

3.4 完善制度保障,促进运行机制一体化

在乡村战略发展规划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的培训主要表现在行政与市场两个层面。在行政层面上,国家需要完善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如教师的选拔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等。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各类发展机制,为农村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整个体系更加完善和完整,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在市场发展层面上,乡村地区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健全资金要素参与机制。另外,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后,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的建构。

4 总结

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进行分析,明确了技能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要实现的目标,并从道德层面增强农民意识角度展开论述。通过建设主体培训团队,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动力制度保障、主体定位、保障机制运行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耕牛和农民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