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友银行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作用
——兼论其对陈嘉庚遗愿的实现和延续

2022-11-24陈俊林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集美陈嘉庚厦门

陈俊林

(陈嘉庚纪念馆,福建 厦门 361021)

集友银行初办时全称“集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批陈嘉庚事业襄助者于1943年10月1日在抗战时期福建临时省会永安发起创办,是当时继福建省内四大银行及省行后较早设立的私立银行(1)四大银行即由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省行即福建省政府于1935年筹建成立的福建省银行。见:[1]李莉.民国时期集友银行的成立与发展[J].福建史志,2009(5):28-30;[2]丁志隆,主编.集友银行档案选编[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8:48.。集友银行的设立不仅实现了对华侨汇资的保值增值,延续了陈嘉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更继承了陈嘉庚“以商养校”的一贯思想和策略,为集美学校经费来源提供了一个稳定且长期的保障,同时也“确立华侨资金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合作之初基,俾可陆续联合侨商返国投资,助长祖国复兴事业”[1]46,对福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集美学校委员会联合福建省档案馆等单位,利用福建省档案馆、厦门档案馆等单位收藏的档案,将涉及集友银行开办初始10年的档案资料汇编出版《集友银行档案汇编》一书,成为目前仅见的有关集友银行的公开专辑参考书。除此以外,集美学校委员会、香港集友银行均存有经年积累留存下来的大量档案。这些档案对还原历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目前专门针对集友银行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2)目前可见研究只有李莉《民国时期集友银行的成立与发展》一文,该文可能也参考了《集友银行档案选编》一书,但参考文献不完整。文中对集友银行创办人的史实有误读,说是陈嘉庚及其子发起成立集友银行。具体客观创办史实见本文内容分析。。对公众而言,集友银行的历史脉络不甚明了。如今,集友银行已走过78年风雨历程,一度隶属中银集团,现成为厦门国际银行成员行之一。集友银行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成立早、历时长、变迁复杂等特点,对福建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也为其他银行不可比肩的,不论是在银行界还是教育界都为一大创举,值得深入研究。因此,综合利用档案资料等史料,明晰集友银行历史脉络,梳理、分析集友银行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作用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

一、集友银行的历史发展

(一)1943年:创办

在《集友银行档案选编》所载“集友银行创办发起人会议决议录”中可见“陈嘉庚”字样[1]23-25,因此,集友银行通常被认为是陈嘉庚创办或他召集华侨集资创办(3)有学者甚至认为集美学校也是华侨集资创办的,实际是陈嘉庚独资创办的。见:杨艺红.“为教育而经营”:集友银行经营与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初探(1943-1954 )[Z].//华侨大学.第六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手册.2015:106.。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南侵新加坡。1942年1月底,适逢南侨总会尚有汇款回国机会,陈嘉庚果断劝陈六使、李光前等亲友汇资回国,并言:“抗战胜利后,再招多少,可在本省或即在厦门开一福建兴业银行,然后由此银行发起招股,创办轮船公司、保险公司……与其他有关民生事业。”(4)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记述1942年1月避难前劝陈六使、李光前移资汇回国之事,见: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345-346.经他劝说,陈六使、李光前、陈济民(陈嘉庚长子)、陈厥祥(陈嘉庚次子)等亲友先后将合计国币(5)国币是国家采用货币的统称,民国时期的国币曾先后采用银元、伪法币、金圆券等。1943年集友银行成立时的国币是伪法币,因此相关文献中有国币、法币两种不同表述,如:《集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及陈厥祥、陈嘉庚1943年10月8日关于申请注册集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给福建省假设厅的呈中称国币,《集友商业银行股东会报告书》简史中称伪法币,从开办即入职集友银行担任会计的周国英在其回忆文章也称法币。此处及下文中均引用《集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的叙述所用货币单位。855万元分批通过新加坡中国银行汇交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转交闽南救济会陈村牧(时任集美学校校董)、陈水萍(时任集美学校会计主任)收。陈六使在首次汇款时即特别嘱咐:“集美学校如需用,可支取。”[2]为使这笔款项保值增值,并使集美学校能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经费来源,陈厥祥、陈村牧等根据校主陈嘉庚避难前的劝言以及他“实业与教育大有互相消长之连带关系”[3]的理念,效仿校主“以商养校”的做法,在征得陈嘉庚在国内子辈同意后,将此笔款项以陈嘉庚倡设名义先后投资设立了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友银行和中国药业提炼公司(重庆)3家企业。在劝说亲友移资国内后不久的1942年2月初,陈嘉庚即开始辗转避难印尼,直至1945年8月才返回新加坡。在此期间,他一直与亲属、集美学校等失联。由此可见,陈嘉庚并未发起、参与倡设集友银行,是其亲友、集美学校校董等以陈嘉庚首倡名义发起创办的,但陈嘉庚的劝移资为集友银行的创办奠定了基础,其“以商养校”的精神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集友银行初始原定股本总额为国币400万元,分为4千股,每股1千元,全数认足先收半数先行筹备营业,其余定期收足[1]10。此半数开办股金中的190万元即从陈六使的这笔星洲汇款中提拨筹建(6)见“陈六使先生汇款收付简表”(1947年7月31日制),载政协厦门市集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研究组编的《陈文确书信选》,1995年,第53页。,其余10万元由其他校友、校董集资筹足。在陈厥祥、陈村牧等发起人的共同努力下,经申请注册、备案等一系列筹备工作,集友银行于1943年10月1日在战时福建临时省会永安开业。1944年8月,原定认购股本金全数收足。集友银行初设董事会,由9名董事及3名监察人组成,推举陈嘉庚为董事长,陈厥祥为总经理,陈济民为常务董事。因陈嘉庚当时正在印尼避难,改由陈济民为代董事长。集友银行创办伊始即设定办行宗旨为:辅助文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营业范围包括存款、放款、票据贴现、国内汇兑及押汇、买卖有价证券(但需非投机性质)、代募公债及公司债、代理收付款项、保管贵重物品、仓库业务、储蓄业务等,但不得买卖营业用不动产及因清偿债务收受的不动产;不得收买该行股票,并以该行股票作借款抵押品[1]8-10。收益分配方面,即拟定每年将部分盈利和股东股息红利捐作集美学校经费,开创“以行养校”的盛举,成为近代华侨投资教育事业的特殊先例和典范。

(二)1943年至1972年:曲折发展变迁

开办后,集友银行先后在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福建泉州等侨区设立办事处收解侨汇。1945年抗战胜利后,总行于同年12月自永安迁设厦门重新开业(简称厦门总行)。1946年5月,东兴办事处迁设漳州,大田办事处迁设永春,福州成立支行。1947年7月15日,集友银行修改章程,更名为“集友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漳州、泉州的办事处升格为支行。同年,因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业务难以开展,厦门集友银行股东另集资在香港开设集友银行(简称港行),厦门总行以“友记”户注资港币7万元入股港行。1949年5月间,因国内时局动荡,金融混乱,银行业务难以为续,各分支机构全部办理结束业务,厦门总行只保留少数人员,暂停营业。1949年10月厦门解放,11月厦门集友银行增资复业。1950年9月设立上海分行(简称沪行)。厦门总行和沪行为隶属关系,主要经营外汇业务,并代理国家银行储蓄业务。1953年,厦门总行股东议定将股份悉数捐给集美学校(7)陈六使等17名股东复函愿将投在本行账内股本捐赠私立集美学校为基金,见1953年6月11日集友银行第一次股东常会会议录,该档案藏于集美学校委员会。。自此,厦门总行及上海分行成为集美学校校产。

1943年集友银行成立后,即同其他华侨资本一样独立自由发展。在国内局势动荡之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当时所有权属集美学校的集友银行厦门总行和上海分行因所有权和资金所限,银行业务于1954年出现萎缩及亏损。对此,陈嘉庚遂于1954年12月13日和1955年2月6日致函周总理,请求将这两间集友银行交由国家管理。“周总理于1955年3月26日复函:对厦门和上海的集友银行,要嘉庚先生‘仍继续经营’。周总理并关照人民银行支持集友银行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要‘保证集友银行有利可图,不使亏损;多余人员可安置在国家银行’”[4]。从此,集友银行开始扭亏为盈,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发展。之后受国内环境影响,厦沪两行发展再度陷入困境。1972年,厦门总行和上海分行办理结束业务[5],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分行、上海分行接办。

(三)1972年至今:稳定发展壮大

香港集友银行则一直延办至今。1970年,依照香港当地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资本金需满足一定数额。当时因股东资金不足,为寻求发展,香港集友银行邀请中国银行(香港)注资入股增资。由此香港集友银行成为中银集团成员行,获得稳定发展,并逐步向内地扩展业务,在内地开办分支行。2017年3月,中国银行(香港)将所持集友银行股份全数转让予厦门国际银行并完成股权交割,自此香港集友银行成为厦门国际银行成员行。

总体而言,集友银行从最初在永安创设的小型侨资银行,继而迁设厦门,在上海设分行,另在香港创办香港集友银行。从厦门总行延伸发展至上海、香港等地,经历时代变迁,转变为香港集友银行为总行,历经78年风雨。即使处于动荡环境,集友银行秉承一贯的稳健作风,不投机取巧,盈利虽有起伏,但各项银行业务仍能正常开展并有盈余,在当时兴办实业中实属难得。集友银行不仅保证了企业、职工及股东的利益,也实现了发展教育、扶助社会事业发展的初衷。

二、集友银行的历史发展特点

纵观集友银行78年的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局动荡,也经历了“文革”、金融风暴等特殊时期的考验,历程坎坷,但都无法阻挡其独特的发展脚步。集友银行的整个发展过程特点显著。

(一)侨资银行性质未变

从创办至今,集友银行的侨资银行性质始终未变。创办时,其侨资性质体现在3个方面:(1)其创办资金400万元,先收足的开办资金主要来源于陈六使、李光前等一批海外华侨的汇资,其他零散股份也来源于华侨群体。(2)银行的申请、成立等活动均是华侨实施(8)向福建省建设厅申请设立银行,是以陈厥祥、陈嘉庚、叶道渊、陈村牧、陈六使、李光前、陈济民、陈博爱、叶采真、丘汉平、陈国庆、陈康民的名义共同呈递申请书。载丁志隆主编《集友银行档案选编》,福州:海风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且董事长、董事13人、监事3人等职均由这些华侨股东担任。当时陈嘉庚虽在印尼避难,但发起人推举陈嘉庚为首任董事长,由当时已回国的陈济民担任代董事长,陈厥祥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由这些华侨共同致力于银行的经营发展。(3)银行创办的业务着力点是注意到福建、广东侨资侨汇市场范围广大,从为华侨服务的角度开展收解侨汇业务起步。在永安开办时,集友银行的营业任务以沟通侨汇、接济侨眷为首要[6]3。不久,集友银行又相继在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福建泉州和福州等侨区分设机构,收解侨汇。直至今日,香港集友银行业务范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服务侨汇侨资,且大份额股份外的其余股东均仍为海外华侨华人或其后裔(9)见香港集友银行《股东名录》及所藏股东情况档案,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股东》卷。。

(二)厦、港两地银行共生共荣,相互扶持

集友银行历史上曾开设过多家分支行,其中主要为厦门、香港、上海三地集友银行。集友银行由永安迁设厦门后,厦门集友银行成为总行(或称厦门总行)。上海集友银行为分行,隶属厦门总行。香港集友银行为独立银行,与厦行、沪行是兄弟行关系。在延续至今的发展道路上,厦、港两地银行共生共荣,相互扶持。

1.厦行和港行相互注资,扶持对方营业。一方面,厦门集友银行(厦门总行)以“友记”户注资港币7万元入股港行,助香港集友银行开业,这笔资金占当时香港集友银行开办资本金的70%;另一方面,港行对厦行注资,助其复业。1949年10月,因战局停业余月的厦门集友银行需增资复业,港行向厦行借款垫缴增资,完成复业法定手续[1]365,扶持其复业。二者虽非隶属关系,但确是兄弟行关系,相互扶持,共生共荣。

2.港行开办时的董事人选主要由厦门总行董事兼任。按香港当地公司法规,香港集友银行设董事11人,厦门集友银行推定陈六使、李光前、陈济民、陈厥祥、陈村牧、叶道渊、庄怡生、刘梧桐等8人,香港方面推定叶采真(代表香港集美公司)、张石泉、陈能方等3人担任[1]317。创办之初,香港集友银行职员也大多由厦门总行这边派任。1947年5月29日,集友银行厦门总行出纳课同仁曾欢送郑姓主任赴港行任职,并留影纪念(10)见陈嘉庚纪念馆馆藏照。但这位郑姓主任具体是谁,无法考证。。

3.港行开办时借鉴、延用厦行经验,包括章程条例及股息分配办法等,并共同实现着陈嘉庚养校助乡的遗愿。港行章程多方面沿袭厦行章程条款(11)见香港集友银行公司章程,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董事会》卷,1947年。。股息分配方面,港行1947年度股息红利分配方案,即为“从净利中先拨股息年利六厘,再提百分之十为公积金,百分之二十五补助集美学校经费……”根据当年收益,拨给集美学校补助费为3 439.97港元(12)见1948年5月30日香港集友银行第一届股东常年大会纪录,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股东会》卷,1948年。。之后,厦行、港行或捐股份、或派息,不断实现着共同的办行初愿。

(三)履行社会责任起步早、持续时间长,集中于福建省教育事业

集友银行起步于一家小型侨资银行,发展成现今根植于闽、港等地的中型银行,期间除重点支持集美学校外,也服务于福建的其他社会事业,主要集中于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的支持,不但起步早,且延续时间长。自1943年创办伊始,集友银行即在章程中设定每年所得净利先提百分之二十为集美学校经费,……其余提百分之十为奖学金及社会事业补助金[1]17,除专提固定比例净利补助集美学校,另设教育基金,多方式补助社会教育事业,扶助服务社会事业,助学助乡延续至今。1987年至1991年,香港集友银行每年从银行股息中提取10%支持集美教育(13)见1986年12月16日香港集友银行股东特别会议记录,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股东会》卷,1986年。,5年共计港币560万元存入专门户生息,特设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1989年起对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后并入集美大学)学生开展奖学(14)见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基本情况介绍,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卷。,后扩大资助对象范围,固定每年在集美学村内进行奖教助学。5年期满后,集友银行于1994年设立集友教育基金会,后并入中银慈善基金,改设集友教育专项,持续在福建省内广泛开展助学助乡活动,为福建省文化教育事业持续提供助力。

(四)“以行养校”“以行助乡”办行初衷始终未变

与一般银行创办目的截然不同,集友银行的办行初衷一是为使陈嘉庚亲友于新加坡沦陷前汇回国内的款项在国内动荡局势下能保值增值,以不枉费陈嘉庚避难前苦口相劝以及规划设想,二是为解决抗战时期的集美学校办学经费困难,以“以行养校”模式支持集美学校办学,使其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另外,以“以行助乡”的模式支持集美乡发展,这一初衷符合陈嘉庚最初劝解汇款时“抗战胜利后,在本省或厦门办一兴业银行,再招股办民生实业,帮助祖国发展实业……”的设想,也符合他为祖国招揽侨资、发展经济的愿望。集友银行的这一办行初衷,保证了集美学校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直接推动了该校的发展,且在之后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未变,一以贯之。

集友银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侨资用途,是陈嘉庚事业襄助者继承其“实业与教育彼此消长”的理念,延续其办实业扶持教育的一贯做法,是对陈嘉庚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理念的充分继承。集友银行的3个主要实体行都以“校产”或“部分校产”的名义给集美学校不断捐输资费,是陈嘉庚办学理念和养校助学做法的延续,实现着陈嘉庚的遗愿。

(五)“以行养校”助学方式由捐赠创新为固定派息

尽管历经78年的跌宕起伏,从创办至今,集友银行始终将“以行养校”的初衷一以贯之,不断创新助学方式,由最初捐赠一定比例盈利给予集美学校经费,转变创新为使集美学校成为股东,每年固定派发股息红利,有力地扶持了集美学校的发展。

1.两地集友银行设定每年从净利中提取固定比例盈余补助集美学校,形成“以行养校”的基本模式。1943年在永安成立时集友银行章程设定提出盈利的20%为集美学校经费。1947年港行成立后次年董事会议定盈利分配方案,从盈利中提出25%作为集美学校经费。

2.两地银行股东先后捐赠股份给集美学校,使其以股东身份每年可固定获派股息红利,对集美学校经费的资助方式从捐款转变为正常的股息分配,实现稳定可期的利益分配模式。1953年,厦行股东会决议将在厦行全部股份悉数捐给集美学校。由此,集美学校成为厦行、沪行的实际大股东,集友银行也成为集美学校校产。1950年港行增资,在陈嘉庚授意下,陈六使、李光前分别于1950年、1951年合捐港币170万元以“私立集美学校基金”和“集美基金”的名义入股港行。由此,集美学校成为港行大股东,初始占股比例高达85%。集美学校经费来源从此有了稳定保障,同时集友银行“以行养校”的办行宗旨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六)“以校养行”特色明显

集友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除了“以行养校”特点,也兼有“以校养行”特征。厦、沪、港三地集友银行的很多股东、董事、监事均是闽籍人士,且多为厦门大学或集美学校校友,因此也就有了之后捐股份给集美学校之事,凸显了学校培养人才、为实业输送人才,让毕业生学有所用,服务银行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符合陈嘉庚教育兴国的目的和初衷。集美学校与集友银行,二者双向扶持发展。

创办人及董事等都是陈嘉庚亲友,或曾就读、就职于集美学校,与集美学校有密切关联。开办时,集友银行自总经理及各课主任等内部主要人员均为母校校友[6]3。他们或是陈嘉庚的儿子,或曾就读于集美学校,或曾在集美学校任职服务,均接受过集美学校的教育和校主精神的熏陶,比较能深刻理解、体会校主的办学意志,并能将之贯彻延续,同时也实现了陈嘉庚办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发挥了“以校养行”的作用。此外,集友银行曾专门出台“厦大、集美校友存款简则”,鼓励校友多储蓄,并拟定银行盈利用途一部分作为校友总会基金,一部分作为奖学金资助校友出国深造[7],从而更好地维系了校友与银行的共生共荣关系。

三、集友银行的历史作用

纵观集友银行78年的发展历史,集友银行自成立后除遵照银行及非常时期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办理法定业务外,还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推动教育实业发展,在扶持陈嘉庚教育事业、服务当地社会、凝聚侨心侨力发展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以行养校”实现陈嘉庚教育遗愿

集友银行在陈嘉庚办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继陈嘉庚公司收盘后,助力陈嘉庚实现兴学助教遗愿的另一重要支柱。不同于一般银行的纯逐利本质,集友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逐义职能更突出。集友银行秉承陈嘉庚倾资兴学、热心公益的精神,源源不断以银行盈利持续支持集美学校文教事业发展。

1961年,陈嘉庚逝世。他在遗嘱中强调:“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香港集友银行是集美学校的校产。每年都有股息和红利。厦门、上海两所集友银行,也是校产,它们赚钱不多,只要不亏本就可以。学校要继续办下去。”[8]这些校产均由集美学校校董会(1956年改组更名为集美学校委员会)持有及管理,遵循校主遗愿,管理好、用好股息红利,扶持集美学校及乡社发展。多年来,香港集友银行派发予集美学校的股息及红利超过港币24亿元,用于乡社建设和教育支出,股息分配给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轻工业学校、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等相关教育机构,有力地支持了厦门文教事业的发展和集美乡社的建设(15)见香港集友银行编《集友银行70周年纪念刊》,2017年,第55页。。

(二)“以行助乡”广泛履行社会责任

除了支持集美学校经费,集友银行亦不忘践行立行初心,积极主动回馈教育,努力为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捐设“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支持集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发扬陈嘉庚热心教育事业的精神,践行陈嘉庚“教育兴国,倾资兴学”的理念,支持集美教育事业发展,香港集友银行从股息中提取56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于1989年在厦门捐设“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委托集美学校委员会管理及运作,选拔优秀师生开展奖励活动[9]。至2019年,基金会30年来总计奖教2 799名优秀教职工,奖学11 052名优秀学生,助学2 099名在校贫困生[10],为勉励教师敬业乐业、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厦门市集美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2.设立“集友教育专项”捐款资助福建省内教育事业。1991年,香港集友银行为延续前5年提息助学之事曾向所属中银集团申请提出在港注册成立集友教育基金会,次年获批,1994年开始运作。之后,中银集团慈善基金成立。为统一中银集团整体形象,集友教育基金会于1996年7月并入中银集团慈善基金,改设“集友教育专项”,宗旨是弘扬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精神,支持、赞助福建省及集美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术和科学,资金来源主要是由集友银行每年拨出捐款存入集友教育专项之专门账户,也接受外界捐款(16)见中银集团慈善基金集友教育专项1994年章程,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集友教育专项》卷,香港,1994年。。自1998年起,“集友教育专项”开始在福建全省实施“大学助学金”计划,连续5年每年出资人民币50万元资助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及集美中学共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11],支持福建省及集美学校的教育事业。此外,“集友教育专项”也资助支持内地“希望工程”、医院、学校等多项公益事业。为体现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精神,该行更将2007年准备用作60周年行庆的经费捐赠给集美后溪小学作重建教学大楼之用(17)见集友银行行政总裁吴文拱于2007年10月7日在集美校友首届全球联谊大会报告会上发言,载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会藏档案《集美学校委员会》卷,2007年。。集友银行积极发挥着“以行助乡”的社会责任,扶持福建教育事业,多年来对福建教育事业捐资累计达3 000万元,其持续性助学引来广泛关注和赞誉。

3.捐资赞助福建省“科技成就奖”,支持福建省科技发展。为支持福建省的科技发展,香港集友银行于1994年捐资赞助设立“福建省科技成就奖”,连续5年共捐资港币6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福建省科技人员[12]。每年的获奖者主要是从上一年的“福建科技进步奖”和在国家部委获奖的福建项目中进一步评选出10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为当年的获奖者[13]。

(三)凝聚侨心,借助侨力,服务侨众

集友银行是侨资银行的典范,其创办及经营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助力社会发展等特殊的桥梁作用,影响深远。

1.广泛收解侨汇,吸收散资游资,引导协助投资,稳定社会秩序,扶助社会经济发展。集友银行开办前,时局不稳,游资充斥,贻害社会匪浅。集友银行开办后,一方面以储蓄业务吸收游资,先在福建永安,继而陆续在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福建泉州等侨区广泛设立办事处,以较高利率广为吸收散资游资,转而投资各项生产事业,使闲散游资集积成为有益社会的生产资金,稳定了金融市场和社会安定秩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协助生产事业发展。凡是对民生有裨益的产业,或产物抵押,或投资共营,提供一切便利帮助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对有名望的厂商还提供透资往来优惠,使其可以灵活运用资金参与竞争,充分活用资源。

2.充分发挥侨资银行作用,联系侨商,鼓励侨资内移,便利侨胞汇兑,建立侨资与祖国建设联系。集友银行发起人皆为厦门大学或集美学校校友。此两校散布南洋各地的校友不仅多擅长专业技术,且具有乡亲之谊,与当地侨胞关系特别密切,联系方便容易。集友银行的创办广泛确立了华侨资金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合作之初基,陆续联合侨商返国投资,助力祖国复兴事业。开办后,该行一方面对国内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开展详实调查,方便侨胞咨询、选择,并随时给予投资协助,竭力为侨胞筹划指导,提供各种便利,一定程度上促成侨资系统、有计划地踊跃内移,鼓励侨胞携资归国就业;另一方面,在南洋各属请准当地政府普遍设立分支行处,为侨资内汇给予手续便利。

3.多举措吸引侨捐内汇,推动华侨投资办学及发展。海外侨胞爱国热情殷切,在国内创设中小学校为数众多,但所需办学经费多由当事人随时在南洋筹集,一旦遭遇人事变迁,倡办人或领款人乏人,学校立即蒙受影响,甚至停学关校。因此,热心教育的侨胞都愿意由可亲近的银行为之打理此类业务。集友银行开办后,举办教育基金存户,付给优厚利息,吸引华侨一劳永逸,自愿大量捐助内汇,裨益教育前途[1]48-49。

4.持续拓展东南亚华侨业务,加强与侨团侨社联系和服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发展至今的集友银行,依然重视海外华侨客户群体,积极拓展华侨业务。港行高级管理层多次出访东南亚地区,拜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地主要商会、福建同乡会及宗亲团体等,通过在当地举办大型的财富管理讲座、融资研讨会及座谈会,与华侨领袖及当地工商业代表交流,争取华侨客户理财业务,挖掘企业融资商机,加强宣传集友银行的福建业务形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要。

5.成立“陈嘉庚基金联谊会”,组织发动华侨华人投身新时代祖籍国建设。2019年,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力度发展跨境业务,香港集友银行成立“陈嘉庚基金联谊会”,联系世界各地与陈嘉庚先生相关的公益基金会,并组织发动华侨华人投身新时代祖籍国建设,切实服务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部署。2019年10月22日成立的陈嘉庚基金联谊会向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捐赠500万港元,以更广泛地号召各方力量积极融入、支持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公益事业发展[14]。

走过78年发展历程的集友银行,尽管只是众多侨资银行中的一个规模不大、并非特别出众的银行,但其特殊的办行初衷以及曲折而不平凡的办行历史,凭其自身力量彰显出的生命力、发挥出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不论是在中国银行史、华侨银行史、香港金融史还是华侨教育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梳理集友银行历史,总结其特点和作用,对从一个微观角度理解内地和香港两地70余年,特别是民国时期的经济、教育、社会等诸多方面均可提供借鉴和启示。未来,集友银行将在国内外新环境、新趋势下迎来新发展,其助学助乡公益之举也将一如既往。陈嘉庚的教育遗愿将在集友银行的持续支持下得以延续并以新的形式永续传承,而嘉庚精神也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得到弘扬。

猜你喜欢

集美陈嘉庚厦门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每月新词
新语
不朽的丰碑之集美解放纪念碑
“偶”遇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