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2022-11-24蒋金金综述胡文清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源性括约肌皮层

蒋金金,宋 娜(综述),胡文清,马 琪(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sphincter dyssnergia,DSD)、逼尿肌反射减退或无反射(detrusorhyporeflexia/areflexia,DH/DA)三种类型[1],其导致的上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急需恢复的功能之一[3],尽管目前保守治疗方法有很多,如导尿治疗、手法辅助、盆底训练、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针灸和电针治疗、电刺激等[4],但效果均存在局限性。随着重复磁刺激(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rMS)在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rMS能有效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现将综述近年来应用rMS治疗脊髓损伤后各类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情况。

1 rMS的生理机制及治疗部位

1.1概述 rMS利用时变电流产生的时变脉冲磁场,可以无衰减通过骨骼、脂肪和皮肤等高阻抗结构且无痛无创[5],在作用部位形成感应电流,引起神经元极化,产生动作电位[6]。rMS在每个刺激周期内发出连续重复的脉冲刺激,具有累积效应,治疗作用维持时间长[7]。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在临床上广泛使用[8]。rMS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的延伸,随着rTMS的发展,其刺激频率和磁场聚焦度更高、定位更准确、刺激部位更深、适用范围更广,既可以刺激中枢神经,又可以刺激周围神经。一般来讲,高频率刺激(≥5 Hz)增强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低频率刺激(≤1 Hz)降低神经组织的兴奋性[9]。

1.2rMS的生理机制 rMS通过诱导突触可塑性、释放神经递质、改变代谢及基因表达等方式,调节皮层脊髓束的兴奋性,促进失神经区域的轴突再生,使之延伸至相应的靶细胞,与其形成新的突触联系,重建神经回路,恢复对靶细胞的神经支配[10]。rMS可诱导突触产生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或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 LTD)效应,从而加强神经传导,改善相应功能。rMS诱导的兴奋性突触后可塑性是一种Ca2+依赖过程,协同激活电压门控钠通道、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可增加突触传递,诱导突触LTP,使突触发生长期结构和功能变化[11]。rMS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可增加突触可塑性的敏感性,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轴突生长[12]。另外,rMS刺激后脊髓损伤区生长相关蛋白43和5-羟色胺表达增多,使损伤轴突末端代谢旺盛,形成新的突触连接,重新激活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促进神经系统重塑,使脊髓神经元回路重组,加快功能恢复[13]。

rMS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徙,并抑制细胞凋亡[14]。rMS通过减少受损组织炎症和纤维化,阻止形成瘢痕,促进脊髓源性干细胞增殖并增加细胞活力,促进髄鞘再生成,增加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恢复受损的感觉运动功能[12,15]。rMS可以减少损伤脊髓节段C-fos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巢蛋白表达,改善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减少神经元凋亡,对损伤脊髓有保护和修复作用,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长[16-17]。

1.3治疗部位的选择 正常尿液的储存和排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调控行为,依赖于完整的神经支配,包括脑、脊髓及周围神经共同调节。目前临床上rM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常用的作用部位有骶神经根、盆底会阴部、耻骨上膀胱区等,其中以刺激骶神经根较多见[8,18-19]。当线圈作用于骶神经根时,刺激S2-S4神经根孔,以S3神经根孔多见(约在骶骨上缘和尾骨连线的中点向左右各旁开一指),有效刺激以看见双侧足趾运动,或患者有明显肛门收缩感为准。最新研究表明,脊髓、骨盆区域相对应的皮层区域也可作为刺激部位。当线圈作用于脊髓时,刺激排尿中枢所在的节段[20],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胸腰段(T11~L2),副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低级中枢位于骶段(S2~S4)。Yani等[21]发现rTMS刺激大脑辅助运动区时,可以调节盆底肌的收缩。Yao等[22]的研究表明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第五层(L5)的一部分神经元可以调节脑桥排尿中枢。当线圈作用于运动皮层时,刺激双侧大脑辅助运动区或M1区,有效刺激以看见对侧拇短展肌或胫前肌收缩为准。

rMS主要通过调节支配膀胱和尿道神经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促进神经回路的长期增强或抑制,重建脊髓运动和感觉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连接,诱导肌肉收缩或放松,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23]。

2 rMS对DO的疗效分析

2.1概述 DO是指在膀胱充盈期时逼尿肌出现不自主收缩,表现为尿急、尿频或急迫性尿失禁[19]。主要刺激部位为骶神经根和盆底会阴部,且多采用10~20 Hz作为治疗频率。

2.2骶神经根 骶神经根高频刺激通过降低传入C纤维的敏感性抑制副交感神经对膀胱的输出,抑制膀胱收缩,减少逼尿肌过度活动。当刺激强度足以引起脊髓的运动感觉输入时,rMS可以激活排尿反射中枢,同时调节皮质-肛门通路的兴奋性,驱动大脑皮层代偿性变化,减轻尿失禁症状[24]。宋志明等[19]对4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DO患者进行频率为15 Hz,每周5次,每次30 min的骶神经根rMS治疗,治疗8周后发现膀胱容量增加,平均每天排尿次数从17.54次减少到9.44次,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Khedr等[24]用15 Hz重复性腰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继发于腰骶丛病变的15例DO患者2周,其中有6例患者白天可以完全控制排尿,5例患者晚上完全控制排尿,治疗结束后症状改善持续1个月。在脊髓损伤后DO治疗的对比研究中,骶神经根脉冲电磁刺激(15 Hz)与经皮电刺激(10 Hz)相比,两者均能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但磁刺激后最大膀胱容量、第一次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时膀胱平均体积、最大尿流率的增加更显著[5];S3神经根rMS(15 Hz)与盆底肌电刺激(10 Hz)相比,前者对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道闭合压、漏尿次数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后者[8]。对比研究表明,rMS的治疗效果更好。

2.3盆底会阴部 除刺激骶神经根外,rMS还可通过刺激盆底会阴部直接兴奋阴部神经,增加盆底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降低排尿频率,同时通过脊髓神经反射,抑制副交感神经,降低逼尿肌收缩力。Yamanishi等[25]以151例DO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采用扶手椅式磁刺激器,对患者进行10 Hz,每周2次,每次25 min的盆底刺激,治疗6周后患者平均尿急、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另外,在Vadalà等[26]关于20例rMS治疗尿失禁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患者接受固定磁刺激会阴部,频率为10 Hz和35 Hz分别刺激10 min,每周2次,连续3周,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尿道功能长度和压力传递率以及膀胱容量均较基线值显著增加,排尿次数明显减少,且效果持续3周。

rMS治疗脊髓损伤后DO的研究很多,但效果不一,需要更严谨的实验设计来验证临床效果。

3 rMS对DSD的疗效分析

3.1概述 DSD是指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外括约肌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不自主收缩,常并发于DO,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潴留[27]。MS治疗DO的研究证明高频刺激能够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则低频刺激(≤1 Hz)可抑制尿道括约肌的活动,降低其张力,改善逼尿肌括约肌之间的协调性[28]。故可用低频rMS治疗DSD,缓解相应症状,临床上以刺激脊髓多见。

3.2脊髓胸腰段 脊髓磁刺激可以恢复并且协调激活脊髓排尿回路自主控制,同时促进腰骶脊髓内的中枢模式生成回路,消除原动肌和拮抗肌的共同收缩,协调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放松,恢复排尿的自主控制[29]。排尿时尿道压力低于膀胱压力,能够促进DSD患者自主排尿。研究表明,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胸髓(T11)进行频率为1 Hz的非侵入性经皮电刺激可以改善逼尿肌括约肌之间的协调性,尿道压力明显下降,从而提高排尿效率,增加尿流速,减少膀胱残余尿;刺激频率调整为30 Hz时,逼尿肌过度活动显著减少,膀胱容量增加,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和括约肌协调性也有所改善[20]。Niu等[29]对5例脊髓损伤后导致DSD的患者进行频率为1 Hz,每周1次,共16周的经皮脊髓rMS治疗后发现效果显著,所有受试者都实现了自主排尿,间歇导尿次数从每天的6.6次减少到2.4次。

4 rMS对DH/DA的疗效分析

4.1概述 DH/DA是指逼尿肌出现收缩不全或无收缩,即逼尿肌无力。当伴或不伴有尿道外括约肌有残余张力不能自主放松时,表现为尿潴留;当尿道括约肌处于活动不足或失神经状态时,尿道阻力消失,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1]。临床上多采用较高频率rMS治疗此类神经源性膀胱。

4.2骶神经根 骶神经根rMS可以同时诱发逼尿肌和盆底肌收缩,逼尿肌压力适度增加可以克服括约肌收缩产生的阻力,从而利于产生尿流;当刺激停止时,尿道横纹括约肌会立即松弛,而逼尿肌仍具明显张力,膀胱和尿道的压力差使尿液排出[30]。rMS骶神经根激发逼尿肌收缩,是由于脊髓排尿反射通路的延迟激活,兴奋副交感神经,诱发排尿[30]。骶神经根刺激也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纤维增强脊髓的感觉输入,增强下行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进一步诱发逼尿肌收缩[23]。Rodic等[18]研究显示只有在刺激持续时间大于1s、频率大于30 Hz、膀胱容量大于200 mL的条件下诱发膀胱收缩的概率较高,且膀胱压力只有在反复刺激后才会明显增高。王梦婷等[31]采用骶神经根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患者,刺激频率为15 Hz,2次/d,每周5 d,治疗4周后,磁刺激组患者的最大逼尿肌压力在膀胱容量为0 mL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在膀胱容量为100 mL、200 mL、300 mL时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说明逼尿肌收缩可能与刺激参数、膀胱容量有关。

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时,可以通过较高频率的骶神经根rMS兴奋阴部神经和盆底神经,促进尿道外括约肌和盆底肌收缩来缓解症状[32]。

4.3皮层 高频率rMS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可以激活脑桥排尿中枢,增强逼尿肌活动,促进膀胱收缩,诱发自主排尿[22]。同时,重复磁刺激也可以通过刺激M1来诱导增强皮层下其他区域的神经传导,如中导水管周围灰质区、丘脑和岛叶等,使患者能感知膀胱充盈,从而可以自主控制排尿反射,保持有效的储尿和排尿状态[33]。邓皓月等[34]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收缩力差的神经源性膀胱者进行M1区的r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90%的静息运动阈值,刺激10 min,1次/d,5 d/周,共4周。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单次排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增加,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Qualiveen评分均减少,且膀胱顺应性降低。

特定的运动皮层区域,涉及不同的盆底肌肉运动。皮层高频rMS也可以有效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阴部肛门反射,改善盆底括约肌功能[35],通过增强残余感觉输入,加强盆底肌收缩,提高控尿能力[21],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总结与展望

rMS是一种无创、无痛、安全有效、作用部位深的治疗技术,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改善相应功能。如上所述,rMS不仅能够直接刺激局部区域激活神经网络连接,还可以刺激相应皮质改善排尿和储尿功能。我们可以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明确神经源性膀胱类型,选择合适的rMS刺激参数。但rMS刺激参数各异,疗效不一,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标准的试验设计、多中心研究来明确rMS治疗各种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优刺激参数以及疗效持续时间。另外,多靶点刺激如初级运动皮层与骶神经根相继刺激,可能调节排尿中枢发放冲动至膀胱,更大程度的促进感觉运动神经回路重建从而改善膀胱功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源性括约肌皮层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研究进展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D2DR影响运动疲劳后皮层信息输出的作用机制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关于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思考
排便的奥秘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APP、BACE蛋白表达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