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基层练就“新闻眼”

2022-11-24章会

中国记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平阳县日报温州

□ 章会

“新闻眼”一定来自基层,基层永远是新闻的富矿。

在党报从业26年来,除了3年任时事编辑期间,我基本没有脱离基层,即使在做地方新闻版、一版的夜编,白天我也常常跟随12个县市区的跑线记者下乡,陆续走遍温州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山区海岛。

一、下基层,新闻会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都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是用不着去制造;新闻是存在的。新闻必等人去寻觅。”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新闻的源头在基层、在现场。

2016年,温州发生了一起死亡22人的民房倒塌事故,痛心之下,全市上下开展大拆大整活动。一些稿件开头常常是“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XX违章建筑轰然倒塌;在挖掘机挥舞的巨臂前,XX危房开启拆迁”,许多稿件的标题都让人似曾相识。我就提醒自己要抓细节、避免雷同。

在温州平阳县萧江镇胜利社区菜场街轰然倒塌的现场,我看到一名居民放起鞭炮。发在《温州日报》二版头条的《危房拆除了,鞭炮放起来》千字消息,图文报道了这名居民居住了55年的旧房成危房、儿子带回的女朋友不愿上楼的故事,还反映了拆迁户的支持、期待和担忧。当日其他媒体大篇幅报道的“平阳县启动大拆大整攻坚行动”,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的背景。如果不是走到拆除的一线,记者怎么可能找到这样的鲜活新闻?

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涉及利益,百姓锱铢必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拆迁报道中有千篇一律的“征迁干部们白加黑、五加二,磨破脚皮和嘴皮”之类的表述。盛夏,我在平阳县昆阳镇烟雾迷漫的拆迁办等候采访对象时,一个人推门进来说:“签了,终于签了,算上今天一共测量了11次。”一句话成就了一篇消息《11次测量为百姓多出0.01米》,角度新颖地报道了征迁工作中干部细致耐心和坚守政策底线的完美结合。在平阳县鳌江镇,我目睹会议室里干部们的忙碌工作,突然发现一名干部睡着了。《征迁干部接受采访间隙睡着了》发在《温江日报》一版中心位置,第一段只有37个字:平阳县鳌江镇征迁干部徐贤东在接受采访间隙竟然睡着了,从业20年来,记者第一次遇到。类似的报道还有《温州日报》头版头条的《今年拜年先去征迁户的家》,以及《爸爸,我把衣服洗好了,你什么时候回家》《记者,帮我在老屋前合个影吧》……从标题到行文,都是既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又契合当前工作重点。《温州日报》“铁下决心,大拆大整”系列报道在当年的浙江新闻奖评选中,获得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上述的多篇报道被作为其中的代表作。

二、沉下去,策划才接地气有人气

记者除了自己在新闻一线练就“新闻眼”,还要善于用一双慧眼策划报道,引领更多人沉下基层。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抓手。这类报道往往是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涉及区域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百姓切身利益,是党报发挥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的排头兵。但是,这样的报道如果不能真正沉入基层,不能接地气有人气,是无法在党委政府想做的、受众需要了解的、媒体应该表达的交叉点上,从高端定位、细节入手,在宏大命题与个体叙事中找到出彩点。

2019年,《温州日报》继年初的“新春走基层·实干在一线”专栏,又推出走基层“高端版”——总编对话“一把手”。我们把基层百姓的期待和烦恼收集起来,由总编向县(市、区)委书记提问。虽然是对话形式,但这组采访并没有停留在办公室,而是走进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现场、农业牧场、安置房建设工地等,真正将新闻的笔触落到最基层一线,聚焦各地最有个性化的发展问题。

“鹿城龙湾瓯海洞头,温州市区四只脚,感觉洞头这只脚目前还有些短,以后会不会差距更大?”

……

这些问题不乏辣味,实实在在提出读者之惑,各位书记也都正面给出解决之道。坦诚务实的对话,未来可期的美丽图景,正好契合当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主线,很好地体现上接天线中接实情下接地气。新媒体数据统计显示,整组报道综合点击量超过200万。“温州干部像杨梅酒里泡出来的杨梅”等接地气的表述和一些重要信息,经网络媒体等转发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2年,疫情之下,温州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企业生存困难。温州日报策划了“稳经济温州微调查”系列报道,在一线采访中,我看到了企业把厂房过道加盖房顶变身车间的缺地之困,听到了行业协会会长的痛述:小鞋企倒闭情况严重……虽然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公开报道,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一线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为助企纾困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这些年,我和城乡新闻部同志共同完成的“乡村夜问”“小康大道”“乡村振兴温州实践”等各类策划,都是需要记者俯下身、沉下心,察民情、看民事、听民言,因为只有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案例,才能语言鲜活,有温度有故事,真正培养所有参与记者在基层发现新闻的能力。

三、“赶下去”,媒体需要搭建多种平台

为把记者“赶下去”、沉到基层一线挖掘新闻、锻炼队伍,多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扎实开展了包括“新春走基层”在内的各种一线采访活动,比如“百名记者进万企”“我的基层联系点”等,要求采编人员到基层一线蹲点。2019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新办企业老板过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就是《温州日报》一版编辑到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在走廊里听人聊天时挖到的好新闻。同年,另一篇作品《龙港立市“甩”了626枚公章》让《温州晚报》在央媒省媒齐齐关注全国首个“镇改市”的新闻“包抄”中脱颖而出,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也是得益于记者前期蹲点采访的结果。

今年5月,《温州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推出“跨越——山区26县全媒体采访行动”,在写作策划方案时,我特别提出两点:一是5个采访小组对本地5个山区县的采访,必须进村到户,稿件有细节有故事,传播有文字有视频;二是所有最近两年进报社的记者,必须全员参与此次采访。实际上,从“来自贫困乡的报告”到“老区行”“走进欠发达乡镇”……这是温州日报自1986年以来,第六次走进山区,目前的一线采编骨干几乎人人都参与过甚至多次参与这样的走基层活动。贯穿全年的这类报道,是培养记者走基层的脚力最好的机遇。正是在这样的以老带新过程中,记者了解了山区县“不但看不到孩子,连大肚子的女人也很少见”的发展困境,学会了计算沿海地区退垦还海的生态账,看到了山区县从守着“水缸”没水吃到走出靠水吃水新路子的蝶变……基层鲜活的案例搭配他山之石、专家观点,是所有采编人员非常好的市情县情、“三农”现状的教育。

对于我个人来说,走基层带来的不仅有好看的作品、不错的奖项,基层鲜活的故事、生动的本土语言、多彩的风土人情,还成就了我11万字的《温州有意思》。全书采取时下流行的“微信体”,以一个新闻人的眼光,撷取从古至今温州各地有意思的片段,配以生动诙谐的插画、接地气的语言,生动鲜活地展示温州的城市特质、人文性格等,是一本接地气有人气的传播温州文化的图书,也算是走基层的副产品。该书是“浙江有意思”系列丛书之一,不但在本地引起良好的反响,还作为“浙江重点出版图书”在深圳文博会、上海书展、浙江书展等展会亮相并屡获好评。

猜你喜欢

平阳县日报温州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浅谈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难忘九二温州行
灵感日报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
冬日 情书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