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重大贡献*
2022-11-24齐卫平
齐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治国理政创新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概念、重大结论和重要思想,党的执政实践深入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的执政话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界人口大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执政实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执政理论的丰富话语。习近平领导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一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实践要求,对创新党的执政话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的历史背景
政治学理论研究中,执政是政党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代称。作为工作,执政就是履行国家政务;作为角色,执政就是承担社会责任。人类进入近代政党政治发展时期后,世界各国制定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规范政党执政,各个执政党的实践理念、运行机制、执政方式和特点千差万别。性质相异的执政党呈现完全不同的样态和风格,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执政话语。研究执政话语不是关注话语差异表达的语言学问题,而是着眼于话语背后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
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的表达,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是一个综合系统,包含政党、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及其互动关系的思想理论。“执政话语是执政党展示执政理念、探索执政规律、绘制执政方略、实践执政纲领、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实现执政目标、开拓执政资源等执政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话语结构体系。”①吴学琴:《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百年探索与成功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实践表明,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到走上全面执政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与引领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从而在执政过程中形成治党与治国的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以“十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鲜明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鲜明揭示推翻旧社会统治的奋斗目标,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为执政话语生成提供了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奋斗目标等方面作出表达,总的特点是体现革命诉求。在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和延安两个地方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扬民主、廉洁从政等局部执政的实践探索,使党的性质宗旨在政权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形成的执政话语积淀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为全面执政提供了实践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上全面执政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着力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斗争,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胜利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证明了党的执政能力,有力回击了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诋毁与污蔑。 1956年党的八大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党的建设、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形成的话语,体现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这段时期党的执政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左”倾思想的滋长,在继承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同时延续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方式,实践中发生了指导上的失误。 20世纪50年代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语影响了党的执政实践正确开展,导致发生错误,留下深刻教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执政话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起来。两个历史背景促使中国共产党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一是改革开放既促进了国内发生深刻变化,又形成国外各种思潮纷纷涌进国内的局面,复杂而严峻的挑战要求党对既有执政方式进行调适。二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悲剧上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创,共产党执政危机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上议程,执政话语得到极大的发展。如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都推进了党的执政话语创新发展。党中央还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方略,提出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系统性概念,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等等。这些执政话语的生成,深刻反映了党治国理政新的要求,对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在我国新的发展方位上迈出21世纪实践的创新步伐。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现实基础。新时代10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格局中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深刻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从国内发展看,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开启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国人民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世界情况看,我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和政治秩序全面重塑的演进过程中发挥出显著作用。整个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中国,我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感悟大国使命担当的荣光。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①《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面对世界的格局性调整和全局性重塑,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性建构和全球治理的集体性攻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作为和表现不仅对本国有着实践意义,而且也具有影响世界走向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是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思想结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历史背景,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创新话语,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提出治国理政实践的原创性话语概念
从世界政治实践的普遍规律看,政党执政的成败总是与国家治理的效能相关联。我国不采取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不仅为执政过程的延续性提供了战略性的保证,而且为治国理政的部署提供了全面贯彻的可能。肩负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现实条件出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国家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时代重大课题形成党的治国理政话语创新,体现了习近平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5—26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与这三个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相联。
话语是实践的产物,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根源于社会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在一个个时代问题和一代代人的使命不断更新变化中展开,与时俱进的实践成为党执政话语创新的源头活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形成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结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更加具有综合性、聚焦性、战略性的概括和提炼,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境界的新觉悟。聚焦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话语概念,赋予新时代党的执政实践以新的内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重大时代课题写入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必由之路的战略意义。这项重大时代课题不是之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简单重复,从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涵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发展样态和目标指向都打上了鲜明的新时代烙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问题,习近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以“十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思考和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等重要论述,生成了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的崭新表达。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以揭示奋斗目标为指向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早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诉求。全面执政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任务,形成党治国理政新的执政话语。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擘画国家目标的新描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自觉顺应历史大势,深刻洞察世界局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加以定位,形成重大论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现代化潮流中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的五个方向,指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14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许多创新话语,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的成果。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被提升到重大时代课题上加以强调,而且用“长期执政”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重要词语作出更加鲜明的揭示。党的历史实践已经用充分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坚守初心历久弥坚、担当使命坚持不懈的先进政党形象,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民的心中。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的思想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代发展不断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领导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卓著成效。然而,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也是深入挖掘党内深层次问题的过程。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虽然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很高,但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需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新的思考,破解新的难题,拿出新的方案。
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要求,回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必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表述中国逻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党的理论创造,在执政话语创新方面的体现就是形成话语建构的高度思想自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7、329页。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结合党的执政创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话语概念,如“党内政治生态”“初心使命”“红色基因”“制度治党”“关键少数”“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我革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总体安全”“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伟大建党精神”“革命精神谱系”“五个必由之路”等。这些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话语概念,体现了以重大时代课题为导向的使命型政党自身话语和治国理政话语的结合,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话语
从词义理解,“执政”是反映政党与政权关系的概念,执政的政党在国家权力架构中扮演主导角色。政党与国家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执政的规则把两者勾连在一起。观察西方国家政治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即轮替执政的竞争型政党制度只是以选票论输赢,呈现竞选者获胜或出局的结果,政党本身的状况如何并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这样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制造了围绕国家权力的政党利益矛盾和冲突性争夺,而获胜后的执政过程事实上与执政党没有直接的关系。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发展逻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运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政党在场。中国实践表明,党的事业和国家事业连为一体,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互动共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从严管党治党,是保证国家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话语与执政话语形成有机统一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艰难而又辉煌的画卷。一个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现如今成长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强党,如果没有管党治党的思想理念、实践举措以及经验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政党中,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上是做得最自觉、最到位、最有力的,长期积淀的党建理论也是最丰富、最完善、最成熟的。
执掌全国政权之前,“党充分预见到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挑战,早在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向全党提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2页。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路径上。一是持续不断地开展整党整风活动,二是按照党章规定开展定期的组织生活,三是及时进行党中央文件和精神的学习贯彻。党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内教育,整顿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提高党员标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沿着正确轨道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在遭遇了“左”倾错误的挫折后,进一步树立起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意识。提出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是说以前治党没有从严,而是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形成更加清醒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主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深入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党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形成执政党建设理论新成果。从严治党实践衍生出的一系列话语表达,反映了党中央对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高度关切。“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1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作出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从严治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的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党的建设问题,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部署开展全党范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明从一开始就把管党治党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历史帷幕就是以从严治党的举措拉开的。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领导带头加强党的建设的实际行动、不打折扣地执行“八项规定”贯穿新时代从严管党治党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两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并列,使全面从严治党上升为战略布局。这意味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战略性地位,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价值。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持久永恒的课题,实践永无止境,思想永不停滞。在党的建设发展中可以发现,许多话题反复在讲,如党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但绝不是话语的机械重复。加强党的建设任务不断变更,话语常说常新。毛泽东、邓小平都提出要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讲“新话”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接着“老祖宗”讲过的话讲出新意,用新的话语深化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建设思想一脉相承的要求。二是超越“老祖宗”的话语范围讲出没有讲过的话,用新的话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建设思想原创性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在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接着讲“新话”和创造性地讲“新话”形成的丰富内容,构成习近平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整体。习近平从思想理念、战略定力、根本原则、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方法路径等方面,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话语,形成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创造性发展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许多原创性思想给全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提出创新观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①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9页。这些结论把党的领导作为党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体现党的执政话语创新最重要的内容。第二,在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上,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防止党建工作紧一时松一阵、抓抓放放的现象发生;提出重点转变党的作风必须挖深层次问题,坚持标本兼治,固本培元;提出制度治党的思想,强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提出统筹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同向发力,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提出落实党的建设责任制,党委书记是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不抓党的建设就是失职;提出构建党的建设长效机制,抓常抓长抓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出零容忍反腐败,实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等等。这些思想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执政安全的基础工程。第三,在党的建设布局问题上,基于政治属性为党的根本属性的新认识,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1页。第四,在坚持自我革命问题上,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589、590页。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在执政实践探索中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41页。第五,在弘扬革命传统问题上,深刻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阐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弘扬优良传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14期。以上这几个方面重要论述的概括,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系统话语中具有原创意义的代表性成果,与执政话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抓党的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不断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加以创新。”⑥《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居于执政地位加强自身建设,立党、兴党、强党形成的思想表达,构成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心,如何有效管党治党,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套知识体系”。⑦郑吉峰:《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话语既以一脉相传的继承形成丰富饱满的思想体系,又以与时俱进的创新对党的执政话语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基于自我革命、向内用力而引领社会革命的执政党自身建设及其话语表达,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系统话语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勇于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大论断,从内在逻辑上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自我革命与国家建设的伟大社会革命两者的关系,丰富的话语对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四、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造性话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亮相于历史舞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登上了国家殿堂,崇高的初心和神圣的使命伴随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全面执政之日起,党就开始了治国理政的历史实践,走上从破坏旧世界转向建设新世界的奋斗之路,70多年来中国创造的辉煌成就和非凡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执政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形成历史的宏观叙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作出了两段结论性的概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4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2页。这两段概括揭示的历史性成就,令党和人民倍感自豪,令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下,党中央创新治国理政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表明,党的治国理政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治国理政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有一个显著亮点,即鲜明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这对党的执政话语具有原创性的重大价值。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过“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提出过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提出来,体现党的执政实践实现了思想认识的升华。从一定意义上说,治理本身就是执政的实践内容,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就是国家治理的过程。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长期存在的事实随着实践发展以重大理论命题揭示出来,则具有执政话语的创新价值。党的治国理政虽然始终把现代化建设贯穿于国家发展之中,但从治理层面提出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目标,创造了执政话语创新的巨大发展空间。把执政能力与治国理政能力相结合,话语转换形成的新表达,使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在语境和意蕴上得到极大的提升。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议题,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内在结合起来,创造出巨大伟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殊优势”。③欧阳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价值与建构逻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1期。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聚焦体系和能力两个方面,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要求和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9页。这个重要论述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议题直接与党的执政相挂钩,鲜明体现了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新时代意蕴。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拓展延伸,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全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内在关系,形成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行动逻辑。该决定指出:“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71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99页。由此可见,党的执政实践形成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党的执政话语也随之形成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重要论述,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分割,“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69页。这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的明确。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面临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因过早逝世没来得及深入探索,后来苏联的实践“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8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新任务。第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内在相统一,“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8页。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推进国家现代化必须把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第四,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制度优势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产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彰显。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22页。必须树立坚定的自信,必须增强充分的底气。第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发展、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定型。在实践深入发展中“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⑧《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63页。这些新颖的观点形成的话语表达,体现新时代党推进治国理政实践深入发展的鲜明特色,成为党的执政话语创新的重大成果。
对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执政与治国在含义上是完全相通的,事实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从话语的角度说,党的执政与治国存在着表达侧重点的不同。⑨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执政与治国的话语有哪些区别作过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可参见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话语转换——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行政论坛》2018年第11期。简单地说,执政话语侧重政党层面的表达,聚焦执政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执政话语构成党的建设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话语侧重国家层面的表达,聚焦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机构建制、权力配置、资源安排等行政事务。因此,治国话语属于国家治理话语的系统范围。党的执政与治国关系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由此形成的两种话语有着紧密关系,执政的使命就是治国,治国依靠执政来实现。执政与治国的侧重点不同只是政党和国家层面上的功能区分,形成的话语表达在思想上是完全相通的。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形成话语表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作出的重大贡献。
结 语
伟大实践诞生伟大思想,生动的话语是鲜活实践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形成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的情况下,政党如何执政、如何面对世界变局谋划国内外战略、如何面对全球治理共同难题进行治国理政、如何在形势变动不居的挑战下巩固执政地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尖锐地摆在世界各国执政党面前。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上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越来越多的国家正是在世界长期不景气不安稳不确定的低迷中,将目光投到中国这边,他们看到了2012年以来中国发展不停顿的态势,看到中国创造成就的持续,看到中国共产党威望的空前提高。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了解、知晓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成为一种强烈需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即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紧密相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命题,为创新党的执政话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执政话语创新作出了示范,为全党树立了学习榜样。从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发展史看,习近平总书记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论述和表达,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真研究习近平关于党的执政话语创新的思想内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加强对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为党的执政话语建构提供学理支撑,为党的执政话语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