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全身心视域下劳动教育的“T”态回归*

2022-11-24黄朝侠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桂花劳动教育

黄朝侠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更是一种不言之教,在身体、心理、认知的高度融合中促使个体整个身心的默然化成。整全的身体观,强调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关注学生身体体验、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养、价值认同。让身体参与到劳动的场域中,实现真正的“身心合一”。

一、扬“心”抑“身”:劳动教育的价值偏离

劳动教育为何在以往的实践中遭受质疑、放弃与替代?为什么总是需要外部推动才能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劳动教育的价值发生了偏离。价值不明,才会方向不清、方法不对,让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愈加坎坷。过去的劳动教育,从起始、过程到结果,其实都出现了“离身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身心分离:被“悬空”的身体

由于受身心二元对立思想的深远影响,教育者往往只关注“心”的成长,而忽视了“身”的发展,重视精神的培养,贬抑身体的需要。劳动教育中的身体问题,典型症结是“身心分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认为脑力工作者地位高于体力工作者,与其耗费时间进行身体劳动,还不如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即便是学校专门开设的劳技课,也常常被占用。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价值理念就是身体劳动不重要、低级、可被替代。另一方面,人们对身体过度保护的意识,即便学生有意进行身体劳动,出于安全性考虑以及溺爱心理,父母也会产生“不忍心”“不舍得”“不敢放手”等心理,从而限制学生的身体参与,对劳动教育的实施造成了阻碍。上述认识都偏离了一个核心问题——身心本为一体。

(二)以罚伤身:被“惩戒”的身体

在教育场域,教师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引路人,抑或是指挥棒。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所采取的多是指引与惩戒两种教育方式。不可否认,必要的惩戒手段有助于保证身体行为的合理性,但是仅强调惩戒的外在作用,却遮蔽了其原有的教育意蕴,不仅会造成劳动教育功能的异化,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少教师将劳动作为惩戒学生行为的手段,例如让迟到的学生做值日,让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捡垃圾,让犯错误的学生打扫厕所……于是,在一些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成为被规训的对象,受教育者成为“理智化的机器”,被视为改造与作用的对象性存在[1]。劳动教育的异化造成了学生对劳动的偏见,劳动教育慢慢走向智育的对立面。很多家长常把“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种地、捡垃圾”等惩戒话语挂在嘴边。劳动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扮演着惩戒的角色,学生、家长及教师将劳动教育的功能异化,这样,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激发不出劳动的兴趣,无法培养劳动的习惯,甚至厌恶劳动、恐惧劳动,对劳动产生了错误认识,使劳动教育更加被边缘化。

(三)身不由己:被“局限”的身体

劳动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在劳技课堂或学校内部开展的,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传授为主的封闭、孤立、单向的知识传输,缺乏出力流汗的身体参与。

在家庭中,劳动教育常常“缺席”。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要求都可大大降低。家长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很多学生在家的真实写照。教师为了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经常牺牲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家长也认为参加劳动会影响学习,会占用学习时间,因此把关注点仅仅放在考试成绩和升学上。学生亲身参与和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受到较大的局限,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协同育人”整合机制,出现“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局面,导致劳动教育分散化、浅表化、离身化。

劳动教育与自然具有本真的联系,然而,今天的劳动教育往往束缚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体验劳动的美好的机会。应试教育、互联网、电子产品几乎使学生与自然隔绝,劳动教育囿于教室,失去了让学生与大自然和生活产生联系的可能性。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常常隔绝了大自然、远离了生活,这种缺失会造成感官的逐步退化,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身体力行: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要突出劳动教育重点,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2]。正如马克思所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上,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

主张身心合一,身体就必须进行劳动的实际参与,身体实践是劳动价值产生的根本前提。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必须围绕“人”而展开,劳动教育本应当成为“身体力行”的教育[3]。

(一)身自为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

唯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劳动的状态,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才能让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作用,家长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劳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学会放手,给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被子自己叠,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放手让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整理餐桌、扫地、洗碗筷。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情感,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

良好的劳动习惯养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同时学生在日常服务劳动的过程中还会逐渐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我们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同时,还必须身体力行参加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形成乐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劳动劳动价值观。

(二)身临其境:在社会服务中弘扬劳动精神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打破学生生活和世界的壁垒,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动手动脑,身体力行,在切实的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把生活视作劳动教育的源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志愿劳动等,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培养劳动能力、发展劳动素养,增长智慧。在身临其境的社会服务、志愿活动中,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以提升,劳动精神得以弘扬。

走进自然,开展生态劳动教育,将自然环境中蕴藏的自然、生物、水等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宣传生态保护。走进节日,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服务性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体验活动。结合综合实践专题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我是环保代言人”“家乡小导游”等服务性劳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在养殖课程中让学生经历蚕40多天的一生——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等,让他们懂得任何劳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懂得动物的生长需要劳动者的精心照顾、呵护。在身临其境的劳动中,学生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磨炼意志品质,更真切体会到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大显身手: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劳动价值

学生在参与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倒逼学生搜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不断的试错、实践中打开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问题解决中变得更有智慧,也为他们日后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好铺垫。

比如针对很多同学早上来不及吃早餐以及早餐单一的问题“设计营养早餐食谱”这一驱动任务,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样的早餐才算营养早餐、哪些食物含有这些营养、如何烹饪制作一顿营养早餐、如何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不断的追问学习与实践操作中,问题得以解决,劳动的价值得以实现。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参与到积极体验,从单一劳动到综合学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劳动教育中得以提升。

三、身心和合:劳动教育的“T”态回归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综合的广度不够、实践的深度不够的问题,我们提出“T”态劳动教育的理念,以“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为价值取向,倡导一种“广深共融、广深互馈、广深相济”的T态(“—”表示知识的综合广度,“︱”表示劳动实践深度)劳动教育课堂。通过搭建纵横交织结构、呈现纵横交织状态、实现横联纵进效应,实现学生的身心合一与全面发展。

(一)心怀经纬,在横联中拓展综合广度

理想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有“泥土”,还应是与四时节令、生活、自然相连接的融合的课程;是丰富完整,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自己、面向未来的课程;是从视、听、嗅、味、触五感互联到通感表达的体验课程;是以学生为原点,多维度建构,横向关联的综合课程。

劳动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在劳技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助力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双赢共振。将碎片化的劳动技术内容进行系列化、课程化,开展主题式综合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的综合广度。

1.深耕教材,增强价值认同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对劳动的价值体认。深耕教材,注重综合视野中的学科整合,从单调的动手操作走向主题探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助力劳动教育,让劳技教材上单薄、零散的内容变得立体、丰满,增强学生对于操作内容及方法的价值认同。

以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中的“翻盖垃圾桶”为例,要求学生利用杠杆原理完成可自动翻盖的垃圾桶的制作。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个课题——“垃圾分类”,引导学生去探究垃圾分类的历史、垃圾桶的演变、分类垃圾桶的标志、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新时尚。以教材为原点,扩展出综合、科学和人文的整合项目,增强内容的时代感;充分抓住主题契机,将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富有时代感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增强对制作项目的价值认同。同样,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项目,如剪纸、皮影、宫灯、制印版等,都可以进行深耕拓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主题探究,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对劳动制作的认同感。

2.融合学科,拓宽认知维度

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劳育”与其他“四育”融合,注重学科融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为劳动所创造、生活处处可劳动,拓宽学生的认知维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如四年级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养蚕,观察它们慢慢蜕皮长大、结茧、成蛾、产卵。对于蚕的每一次蜕变,学生都充满了欣喜。笔者在班级做了一个小调查:“在养蚕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同学们提出了桑叶难找、养蚕知识匮乏和蚕沙不易清理等问题。于是,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我们不仅很快解决了桑叶难找和养蚕知识匮乏这两个难题,同时也发现了关于蚕沙不易清理这个蚕的居住环境的问题。因此,学生急需解决“给蚕建造一个最合适它生长的家”这一问题,对饲养盒的改进也就成为创意物化的重点。

3.整合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意见》提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我国目前已逐步形成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等劳动教育场所[2]。我们对这些既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使校内劳动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相互补充,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如,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五谷不分”问题,我们可以开展“美丽乡村”主题研学活动,以驱动问题“大米是怎么来的”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围绕稻米历史、稻米文化、农耕文化、农耕用具、现代科技农业等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感慨于古人的智慧、农耕的辛苦、科技的神奇,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形成文化自信。

(二)砥身砺行,在纵进中拓展实践深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必须经过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优化迭代中,学生的劳动素养得以提升、深度实践得以达成。我校开展的“八月桂花香”主题实践活动,劳动就贯穿始终。

1.初次尝试,关注过程问题

学生走进校园,了解桂花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桂花糕的初次制作。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到底用什么样的桂花呢?于是,在制作中班级分为三个小组:一个小组用的是在超市里买的干桂花,一个小组用的是自己采集、晒干的桂花,一个小组用的是糖桂花。这时候大家发现桂花的色泽差异很大,买来的干桂花色香味俱全;自己晒干的桂花颜色发黑,香味全无;糖桂花在糖的腌制下颜色变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怎样处理才能得到色香味俱全的干桂花?于是,新的行动方向形成了。在制作完成后,同学们发现自己做出来的桂花糕从色泽到口感都不如店里买来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做桂花糕有什么秘诀?于是,学生决定去桂花糕店实地考察采访。

2.考察学习,体验工匠精神

学生带着问题,去街上的糕点店考察、采访、学习。在考察实践中,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原料的选择、分量的称量、手工制作的过程,到制作中的火候控制,最后,一块块色香味俱全的桂花糕出炉了。看着糕点师傅们娴熟的技法、精湛的手艺,同学们被震撼了,深深感受到小小的桂花糕背后蕴藏的智慧,更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在考察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感受到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也近距离体验了工匠精神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

3.改进创新,创造无限可能

学习了传统桂花糕的制作,同学们准备尝试创新型椰汁桂花糕的制作。准备了材料——纯牛奶、椰浆、淡奶油、鱼胶粉、砂糖等。鱼胶粉的处理比较烦琐,要称好量,用凉水搅拌均匀,然后隔水加热到呈液体状。有的小组由于没有把握好鱼胶粉的量和火候导致制作失败。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鱼胶粉,在起到凝固的效果同时又更好加工呢?大家开始分头行动,采访在西点店工作的家长,最后终于找到了替代品——QQ糖。相比较而言,QQ糖的量以及加热融化的火候更好把握,也就弥补了鱼胶粉的不足。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砥砺躬行,在制作中发现,在发现后探索,调整方案、改进制作,劳动体验不断深入,劳动价值也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

(三)身心和合,在交织中回归生命整全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习得技能,不是纯粹的丰富体验,而是让学生在每一天、每一处以及每一个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学会生存、积极成长、幸福生活,回归生命的整合,通过身体充盈精神和灵魂。

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成了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防护工具。在“童心战‘疫’”主题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口罩宣讲员”“口罩调研员”“口罩设计师”板块。同学们需要查找口罩的相关知识,以宣讲员的身份进行职业体验,向同学宣传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口罩调研员”调查采访戴口罩所遇到的烦恼;“口罩设计师”则是要针对这些烦恼进行改进设计,最终设计制作一只可佩戴的防疫口罩。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的劳动素养、信息能力、批判与创新精神在无形中形成。

劳动不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简单划分,而是身心多要素的全面参与、高度融合。通过身与心、知与行相统一的劳动,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智慧的升华,在上升与下沉的纵横交错中走向生命的整全,身心的丰盈。

猜你喜欢

桂花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桂花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做桂花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桂花蒸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