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职能的基层教学组织建构
——兼谈质量文化的生成逻辑

2022-11-24郭晓莉周临震

关键词:立德应用型基层

郭晓莉,周临震,洪 林

(1.东南大学 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5;2.盐城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3.盐城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印发以来,各地高校都把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上了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如何建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于高校职能建设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应该是最本真的逻辑和最不能丢失的初心。

一、立德树人是基层教学组织的使命

1.立德树人,首先要弄懂立德树人的确切内涵

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高校的立身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就是以“立德”为纲领,或者说以“立德”主线,通过教育和培养实现“树人”的目标。可以说,“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或者说“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立德”也是“树人”的重点和价值保障;“树人”则是“立德”的价值表现。“树人”包含“立德”,“立德”是“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又是为了更好地“树人”。“立德”与“树人”这两者之间不仅能有机结合,还可以达到“合二为一”的程度,这里的“合二为一”,其本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立身”。“立德”与树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契合,互为因果、联系密切。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传授的权重过大,便将立德树人工作当成“副业”或可有可无的选修项目;部分高校在教师奖惩、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往往也将立德树人绩效排除在外,甚至根本不计算立德树人工作绩效,这就更使得我们的教师不能把“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新时代的基层教学组织,就是要在弄懂立德树人确切内涵的前提下,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2.立德树人,要不断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

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成果,是体现基层教学组织集体和教师个体能力的“试金石”。如前所述,基层教学组织是立德树人和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单元。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无论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还是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抑或是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教学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都离不开基层教学组织这一重要平台,要让这一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在政策引导、措施推进、赋权明责以及质量文化的铸造上有更多思考和更多研究。基层教学组织的每一位老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外,还要开展科研、开发课程、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这就要通过基层教学组织这一平台建设,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保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持续动力,多出教学研究成果,多出改革实践成果;就要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开展集中教研活动,指导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科学运用相关教学理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通过基层教学组织,有效激活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新课试讲、教法研究、以老带新等活动形式,并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下,将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对接,组建跨学院、跨专业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并按照合理的学科逻辑顺序,重新审视现有课程设置,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案的形成、课堂的具体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评估等各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一体化的跨学科知识,建立起对问题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以此引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的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3]

3.立德树人,更要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

立德树人的最佳氛围就是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育人文化。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来说,就是要按照质量文化的生成逻辑,建设具有院系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弄懂立德树人的确切含义,即立德树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还要有明晰的建设思路,即弄清“怎么样”构建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的生成逻辑问题,也是探索立德树人的哲学课题,它可以指导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的基层教学组织一定要打破学科、专业藩篱,通过调优人才培养方案、调顺人才供需矛盾、调适校内校外环境、调和利益主体关系,形成“时时、事事、处处、人人”关心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继而形成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共同推进,学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高校质量文化,让基于育人功能的高校质量文化在基层教学组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一定要把“自我评价”与“及时改进”充分对接起来,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更好地培育高校质量文化。一方面要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学术氛围,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学术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拓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形成教学新发现、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要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持续改进教学的抓手,纳入教师综合考评,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多方面予以体现,让基层教学组织的每一位老师都明白成功的道理,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和期盼。

二、分类发展是基层教学组织的活水源头

1.把握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教育通过其培养的人对社会产生作用,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应用型高校大多因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并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具有明显的属地性。这种属地性使得应用型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时主要面向其所在区域,表现为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事实上,地方应用型高校只有主动对接地方、服务地方,在人才供给、科研支撑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其自身才能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和发展空间。

2.把握专业设置的行业性

应用型高校的本质优势就在于学校开设的专业能够支撑和引领地方行业发展需求,培养直接面向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人力支持。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较少受到学科限制,而更强调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吻合,在专业设置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以便及时跟进和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应用型高校更加关注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前景,研究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设置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把握人才规格的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高校是培养直接面向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素养,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交叉学科知识,在能力层面要具备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能将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素质层面则强调要具备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职业素养和规范。

4.把握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人才培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将实践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位,课程结构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标准的限制,而以行业科技知识为主要体系标准,课程内容更多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实践中探究、获取知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重视产学研合作育人,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重视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系统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也应从其基本特性出发,建设开放、多元、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制定应用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要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载体和运行方式,依托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团队以及学科专业、科研团队,以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为主题进行实践探索,构建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学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5]同时要完善制度体系、规范运行程序、加强组织保障,使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真正达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目标。

三、提升能力是基层教学组织的不变初心

1.提升教师能力,需要科学规划与管理

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充分把握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性,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能力发展支持与服务。一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推动课堂教学规范、在线教学规范、考核评价规范等制度建设,推动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成长规划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二是要创造条件,为基层教学组织承办创新设计大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支持,只要是能够彰显高校职能、有助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教师能力提升的事,我们都可以做。三是要服务教师个人发展,要把“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升华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理念,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教师自己的组织,要切实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最大愿望,譬如,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老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诚然,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说,要使我们的个人发展能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就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瞄准标志性成果上多下功夫,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放过每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找准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定位,将每位教师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贡献纳入教师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特长。四是要主动协调、轮流安排教师去地方政府产业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或担任访问工程师,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成为人才培养的教改牵引平台,成为积累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的培训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带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五是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走进教师,让师生平等交流、正常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要倡导教师之间随时交流、相互借鉴、汲取经验;要通过教学研讨,使教师的努力目标更明确、更具体。

2.提升教师能力,需要有更大凝聚力

按照松散耦合理论,不同学科的特征不同,需要不同的评价指标;同样,不同基层教学组织的目标不同、发展态势不同,也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要通过共享价值和质量文化建设,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要让教师的青春风采投射出浓浓的成就感、归属感,让教师的自信风姿成为基层教学组织最温暖人心的风景。特别是要通过基层教学组织这一单元平台,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就是我们共同的奋斗家园、精神家园、生活家园,让老师们觉得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倍感幸福、深感荣耀。当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基层教学组织有更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首先来自基层教学组织的推动力。成贤学院曾就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四大推动力”:一是“引领改革”的推动力,即针对“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引领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撑发展”的推动力,即坚持面向市场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中国特色”的推动力,即扎根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国情办教育,培养热爱人民、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是“世界水平”的推动力,即培养的人才具有世界眼光,要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立德应用型基层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