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资源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2022-11-24宋莉洁
宋莉洁
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就一般意义上讲,我国的古籍文献主要指在1912年以前诞生的文字书籍,这些书籍的类型不一,但因古代文化普及率低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即使同类型的古籍文献在不同的地域其内容也会产生些许变化。据纸张的分析与统计,一般情况下,纸张在10年左右发黄进而变脆,若气温和湿度发生变化,年限还会大幅缩减,而古籍文献最短的保存年限也在百年以上,因此,需要文物保护人员以专业技术进行处理保存,避免损坏。
一、古籍文献的价值
古籍文献的保存十分不易。战乱、恶劣天气、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导致古籍文献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古籍文献更显得意义非凡。古籍文献并非单指原著,在1912年以前诞生并流传的书籍都可以称为古籍文献,包含刻本、拓本等多种形式,其中的文字体现出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使得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古籍文献的价值也被提升至另一个高度[1]。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王羲之半醉半醒之际所著,其中的情感丰富,包括作者对身处的山水之美的赞叹、对与朋友欢聚的开心、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等等,全文324字,其中21个“之”字各有不同,让本就脱俗的《兰亭序》更显非凡,至今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至今已有2400年之久,王羲之已不在人间,但其《兰亭序》流传千古,让即使不知道“行书”为何物、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人提起《兰亭序》也会深深赞叹。
在我国文化的悠久长河中孕育出的文化精粹不止《兰亭序》一部,能够名震古今的也不止王羲之一人,它所涉猎之领域包罗万象,能够让当代人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地域风俗、学术气息等等。因此,保存古籍文献并开发利用能够帮助当代人们建设道德标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于公众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2]。
二、古籍文献的保存现状
古籍文献的价值决定了其保存的工作不能由个人进行,需要在图书馆、博物馆等馆藏条件较高、能力较强的单位进行。当前的古籍文献中绝大部分具有重要价值的都储藏在各个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极少部分收藏在私人手中,其自身的珍贵价值决定了即使其在私人手中也能获得十分完善的保存,但价值较低的,失落在私人手中的古籍文献则因其价值问题而被其藏主忽略了保护,造成了损失。
古籍文献的保存受多种因素影响,流传至今的多数为孤本、残本,如:明成祖朱棣时期修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为据修书时期为止以前的所有书籍,包括文学典籍、史册史料、天文地理、民生杂事等等,修书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十分庞大,即使以明成祖时期的国力也需要每年抽调约五分之一的国库收入用以编撰《永乐大典》[3]。《永乐大典》全本共11095册,收集各种书籍8000余种,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最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虽珍虽奇,但历经战乱保留至今的“嘉靖副本”仅221册,“永乐正本”更是毫无音信,这等文化精粹的消失,不仅是文学界、历史界的遗憾,更是全人类的遗憾。
我国的璀璨文化源远流长,《永乐大典》是其中的代表,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的每一个中华民族人民的骄傲,即使在这种保护、重视的情况下,《永乐大典》依然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在岁月长河中其他的、无声无息消失的古籍文献又有多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问题,也是当前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人员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明白古籍文献的易流失、易损坏的属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使流淌在文字、古籍之中的精神文明继续流传下去[4]。
在当前的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各个区域的博物馆、图书馆都实行了十分严格的古籍文献保护机制,从保护、维护、阅览等多个角度进行保护,让古籍文献能够在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保证其不受到破坏或丢失。
三、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
(一)古籍文献的整理
我国的古籍文献整理方法分类较多,各地域的分类方法也颇有不同,受文化属性不同、文化普及的因素影响,导致分类方法也不统一,直至“四部分类法”的出现,为所有的书籍文献统一规定了分类,其“经、史、子、集”的分类法使用效果最突出的莫过于清朝乾隆时期所编撰的《四库全书》,四部分类法为近代以来的书籍分类提供了参考,乃至当前的书籍分类法皆有四部分类法的影子。
分类整理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是“百层高楼的第一层”,为后续的古籍文献归类工作提供前提。各个古籍文献的存放单位在接收到古籍的第一时间便会将其分类,按照类型、编号、版本等标签的不同将其划分至收藏区域,如此分类的优势有二:1.能够在接收到古籍文献的第一时间为其提供符合其收藏标准的环境,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古籍文献受损问题。2.古籍文献的收藏并非不允许取阅或展览,在需要使用时能够在海量的古籍文献中快速找到目标,减少因前期工作不充分,导致后期使用耗时的问题[5]。
(二)建立严格的古籍文献保护制度
当前国内各个古籍文献存放单位都有一套专门为收藏、保护、管理古籍文献而设立的制度,严格限制了古籍文献从接收至外出的每一个程序。
古籍文献保存至今,至少也在百余年以上,其纸张脆弱,稍有不慎便会损毁,因此,大部分的书籍在收藏后便不会对外展示。但若如此,便失去了书籍保存的意义,为了能够在保证古籍文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展示,部分收藏单位会以图片、影像资料、临摹等方式,将其内容“移植”至新的载体进行展示[6]。
部分年代久远的石刻本、手抄本,其在诞生之时便较为模糊,经过岁月的侵蚀流传至今,早已模糊不清,古籍文献的存放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模糊不清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修复,认真对照同时期的其他古籍文献内容,将模糊不清的内容补全。在这一部分的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存放单位必须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如:在修复人员对古籍文献修复后,组建一支对该部分内容掌握十分彻底的甄别队伍,甄别修复的古籍文献内容是否有偏差,为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第二道保障。
(三)培养古籍文献保护的专业人才
古籍文献的保护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古籍文献的纸张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经脆弱不堪,若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古籍文献的损毁,因此,古籍文献的管理和保护必须由专业的人才任职。经过统计和调查,历史学及其附属学科并不属于冷门专业,但最终呈现在人们视野中时仍带有“冷门”的标签,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历史专业的“钱途灰暗”,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就业几年甚至几月后便“弃暗投明”。为了培养古籍文献保护的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让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在生活中不会过于“寒酸”,使其获得一个能够在该工作岗位上坚持下去的理由,这是培养保护古籍文献专业人才的前提。其次,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有一项重要程度与专业性同等的需求,便是责任心,整理和修复古籍文献需要专业技术,但日复一日的工作难免带来枯燥和乏味,这时便需要“责任心”的督促,使其能够专注、认真地完成整理和修复工作[7]。
四、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展古籍文献的“有序阅读”
古籍文献的珍贵并不是其不能展示的理由,相反,若一味的“敝帚自珍”,反而失去了古籍文献自身的意义。为了能够有效利用古籍文献的价值,图书馆、博物馆等古籍文献存放单位应开展“有序阅读”,如:博物馆中的藏品价值非凡,可由专人进行整理和维护后在展示柜中展示,古籍文献的各页内容则可以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进行展示,既保证博物馆中古籍文献的安全,又能够让对其神往已久的参观者一睹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籍。图书馆中的藏书较博物馆中的藏书馆藏量较高,且一般保存在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相对完整、不易损坏,图书馆应对书籍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复,并安排专人陪同阅读者借阅,提醒阅读者翻阅古籍文献的相关要求[8]。
开展“有序阅读”能够提升公众对古籍文献的认识程度,提高公众保护古籍文献的意识,为建设社会和谐风气、提升公众文化程度提供巨大帮助。
(二)建设古籍文献的数字化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前的人们在阅读方面获得了更大的便利,足不出户便可“借阅”图书馆中的馆藏书籍。为了满足公众对古籍文献的向往,同时满足社会对图书阅览的需求,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古籍文献存放单位应加快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线上阅览电子图书的人数已经超过去图书馆借阅实体书的读者人数,这个数据为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若一味地故步自封只会使古籍文献蒙尘而非发光[9]。
同时,将古籍文献数字化与其实体书相比具有巨大优势,其优势有二:1.数字化图书所需要的存储场地极小,便于古籍文献的存放单位开展管理工作。2.将古籍文献制作成电子文档、图片或影像资料更易于利用和传播。且除特殊需要外,古籍文献的原文不需要进行展示,为其提供更加安全的管理和存放环境。
(三)鼓励古籍文献的现代化
古籍文献中使用的文字和语言与公众印象中的“之乎者也”相去甚远,古籍文献是记录古人言行和事件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使用“之乎者也”记载古籍的古代人,更是当代人眼中“古代人的古代人”。但语言习惯、流行词语的不同造成现代人阅读古籍文献仍有障碍,若无一定的知识底蕴,在阅读某些专业古籍时仍感困惑,因此,便需要古籍文献的“现代化”。语言习惯的困扰并不只是针对现代人,在每个时期都是文化工作者的攻坚战,如:每个时期的文化工作者都会对前人的著作进行注释和解读,南宋大文学家朱熹对《论语》进行注释、对《易经》进行注释等,注释便是用当代的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古人所著文字的含义。
对于古代文学著作,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人都抱有向往,但大部分的读者在翻开两页后便觉得“罢了”,因此,古籍文献的现代化能够推进其传播速度,加快公众对古籍文献的认识过程。在当前对古籍文献现代化最好的莫过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当代人能够读懂的幽默、当代人能够认识的语句解释那些在当代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明朝历史,对推广明朝历史帮助巨大[10]。
为了推广古籍文献让大众所熟知,同时也为了提升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价值,其内容的“现代化”工作,值得思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古籍文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将千百年前的精神、人文、事件传达给后人所知,但其自身脆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修复保护,博物馆、图书馆等存放单位应加强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工作,并在保证其安全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现代需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