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探讨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应用及意境
2022-11-24龙妍
龙 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以及文化组成部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体现了我国语言表达方式的深刻。不管是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在日常交流以及历史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汉语言文学是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愈加深入和复杂,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在表达中,汉语言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使表达的方式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特点
汉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使得其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意境,使其想要描述和表达的内容具有特有的文学魅力。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应用特点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汉语言的应用技巧,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意境,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1]。
(一)具有艺术美感
汉字本身就有挥发意境与想象空间的特点,加之文字组合的巨大能量,汉语言文学群创造出的意境空间是无穷大的。因而,汉语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是一种充满艺术美感的沟通交流方式,能够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增加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以及独特的意境,使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意境变得更加灵动,使作品充满艺术美感。
例如,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描写了夜晚月光笼罩在河流和小岛上形成像雾气一样缥缈好看的仙境一样的景色,月光照在四散的小岛上使周围的景色都有些看不见,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使人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还带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使人产生共鸣以及心神向往的感受[2]。这种艺术美感就是通过语言的独特表现方式来营造独特的意境的,使人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形象的艺术美感,也正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传诵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中主要的基本骨架以及表达元素是语言,它的艺术美感主要表现在诗词歌赋以及小说散文等主要特有的文学作品当中,而且这些文学作品的题材以及灵感多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体验、经验所得,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文字用语言的形式营造出特有的艺术美感以及独特的意境,然后供人们阅读和传诵。这种升华后的生活经验是具有艺术美感的,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特有的感悟以及歌颂,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屈原的作品《湘夫人》中“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一句将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兰草描写成高洁伟岸的形象用以表达作者当时孤傲高洁的意志以及不愿和他人同流合污的中心思想[3]。大多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及经验所得来描绘自己的所感、所想,将它转换为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得到升华的文字、语言就构成了优美流畅的文学作品。
(三)能产生强烈共鸣
生活上的体验和经验被升华之后成了文学作品,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但是这种升华过后的文字绝不是作者一人的简单感悟,而是经过了生活的大悲大喜以及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明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身故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描写了作者通过生活中花开花落以及云卷云舒等平常淡然的情景表达自己豁达的心境以及坦然的生活态度,能使读者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事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又高于生活,所以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以及艺术美感[4]。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经过升华提炼出来的经验感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传授给后人和读者,为人们指引方向,亲切的体会和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人生体验以及感受,极易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汉语言文学的创作同样以生活为基础,通过深刻的生活体验结合语言运用技巧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意境,增强作品的熏染力,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1]。
(四)主客观感受相结合
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时候想要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就离不开读者对语言意境的掌握,这是我们在掌握文学作品时候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文学作品而言,想要充分的掌握其内涵就必须在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环境的状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文学作品,并能够读懂它的内涵以及主旨,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和文学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陶渊明《饮酒》一诗,如果单独阅读作品的话只觉诗词优美流畅,但如若在了解了陶渊明当时所处的境遇之后就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官场尔虞我诈的厌恶、对桃源生活怡然自得的心境。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个人写作中,语言都能给真情实感的流露加分,如果没有了真情实感,那么文学作品以及文章是空洞的,意境应该承载着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以及体验,是融入文字中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能够和外部环境以及读者产生共鸣,才能产生动人、富有意境的文学作品[5]。
(五)深刻的教育性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存在于多种学科之中,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并不独立存在,其中包括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大学的美学概论、古代文学、大学写作等课程。其深刻的教育性源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大精深,富有成系统的理论,也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提供知识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汉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各个学科也在不断地充实,育人效果愈来愈佳。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
(一)人际交往
古往今来,人际交往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必要工具,也是人们在发展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及手段,是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也使得我国国民在与外界交流以及国际化的经济合作中的机会越来越多,为我国的语言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向世界各国展现汉语言的魅力。
在我国汉语言文化课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以及汉语知识,而在语言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利于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所以必须要积极的加强对语言应用的探索,这是我们在进行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加强人们在语言应用的技巧以及人际交流中语言应用技巧的传授,使人们能够基本的掌握语言的应用范畴以及应用意境,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感受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来主动地去深入挖掘和探索语言应用技巧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促使学生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更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和视野,为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传播培育肥沃的土壤。
(二)阅读理解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重要的就是要能够清晰明白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意思,这是我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必要能力,语言是我们掌握这一能力的必要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中尤其如此。我们必须在学会运用语言、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来实现对阅读理解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观点。在汉语言文学中必须要注重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应用以及语言意境的分析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今后的工作以及学习都是十分关键的,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生存基本所必需的沟通交流能力,进而升华为能够读懂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写作
写作是语言应用的高级形式,我们可以通过静态的文字语言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念想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通过写作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不仅展现出我们所掌握的文字功底,还体现了自身的语言应用技巧,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意境分析能力。写作是将语言的应用以及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对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有着莫大的帮助,可以在大量的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意境分析能力,还能够掌握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知识,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魅力。
(四)文化交流与传递
语言先于文字,汉语记录中华文化,无论历史长河如何变迁,历代的精华文化都会得以保存下来,且文化传承也是作为当下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功能往往通过教授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得以实现,采用文化视角去看待历史和文学等形式,完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三、利用语言创造意境的方式
(一)沟通交流与沉静自己相结合
语言的意境营造可以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基本汉语言文学功底以及文字编辑能力,结合自身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经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优美动人、生动形象的语言意境。沟通交流是及时审阅内心的必要,沉静自己将思想整合并过滤,二者相融贯通,并且常常通过想象来实现,更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可以获取更多、更复杂、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然后整合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于生活的总结以及感悟,对内心世界的呐喊来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有利于营造美的意境;沉静自己可以使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沉淀、更加动人,沟通交流是作者掌握外部世界信息的一个基本途径,两者相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语言意境的营造[6]。
(二)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于世界的观察以及感受,要求我们必须多经历感悟生活,多亲近自然才能够结合生活的体验以及自然的素材升华为自身的文学作品。细致的眼光与体验源于观察,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新鲜事物,还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解。
放眼世界,古今中外,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之后的内心所感所想,可以做到“微妙事物皆可用作素材”,对生活中事物的选择与判断,寄托情感与理想,无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生活或颠沛流离或激情澎湃的体验,将自身的感悟和世界的馈赠结合起来就升华为作者自身的文学作品。
(三)鉴赏佳作,为我所用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很美好的活动。当读者读完这部作品后,会在心中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作品艺术风格、巧妙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结构美、语言文字美,从优秀作品中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从而找出意境探讨的线路。
例如宗璞的作品《报秋》,宗璞通过对玉簪花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对玉簪花的赞美之情和对时光的珍视之情。作者开篇说“刚过完春节”“已是长夏”“让人懒洋洋”,然而猛然见到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似乎感到了秋的到来冬的临近。作者连用四个“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采用现代派的写法,连标点都省略了,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艺术是一个意象的世界,文学艺术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语言意象天地。但作为语词、语句构成的意象,在心理学看来这仅是一种片段的、零散的、无整体意义的感性映象。换言之,单个意象如不能在一个符号系统中组合成为结构秩序,就无法形成“有意味的形式”[7]。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营造能力是作者长久的生活经验以及扎实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来,热爱生活,贴近自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营造有着强大作用。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载体就是汉语,其承载着文化、知识、制度、传统等。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二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三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是从产生之初就具备的使命,意境探讨是汉语言文学独特具有的特性和耐人寻味的境界,要分析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意境,便需要应用与理解、想象与调查多形式结合,才能真正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意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