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2022-11-24荣秀玉
荣秀玉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山东聊城 252033)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市场上对小麦的整体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此外,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在土地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应当提升种植和生产质量,提高小麦单产的全面质量,重视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措施。
1 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小麦早衰
小麦早衰的原因包括:(1)杂草,杂草在与小麦竞争肥料的同时,还会与作物争光,会引起小麦早衰,降低小麦产量;(2)虫害,持续暖冬为虫害发生创造了条件,害虫会损害小麦的叶梢、叶片、麦粒等,引起叶面气孔堵塞且不能愈合,对小麦正常光合作用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小麦早衰;(3)干热风、持续高温引起水分缺少,小麦叶绿素减少对光合作用造成影响从而造成早衰,降低小麦产量;(4)追肥数量不足和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不合理会造成小麦后期没有足够的养分支持,使小麦减产[1]。
1.2 小麦倒伏
小麦倒伏的原因包括:(1)农民播种时存在“宁稠毋稀”的心理,过量播种,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植株密集,叶片相互遮蔽,小麦竞争营养从而引起植株基部茎壁变薄、茎间长度增加,弹性降低,不能支撑麦穗的重量而引起倒伏;(2)暴风雨是比较常见的引起小麦倒伏的外部因素,暴风雨增加麦穗受到的压力从而引起倒伏;(3)高温高湿条件下,小麦苗期容易出现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茎基腐等,导致其养分制造、运输受到影响,增加倒伏的发生风险;(4)部分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不强,当农民选择抗倒伏能力差、大穗、高秆的品种时就容易出现倒伏问题;(5)整地不到位,播种前仅采用旋耕机简单处理,耕层过浅不利于土壤培肥改良,也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于疏松容易造成跑肥,小麦扎根不稳,增加倒伏风险[2]。
1.3 小麦冻害
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包括:(1)小麦品种及播量问题,弱春性品种遭受冻害时受到的伤害比较严重。播种过早可引起冬前积温较多,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出现假旺、旺长现象,糖分含量减少,对小麦的抗寒性能造成影响。小麦播量过大对单株营养面积造成影响,小麦个体发育不良,引起植株瘦弱,降低抗旱能力。(2)倒春寒,暖冬年份冬季气温较高,当遇到寒流袭击时容易出现冻害。(3)极端天气可引起小麦越冬受害。
2 小麦高产稳产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土壤条件
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水困难或体内失水过多,使水分平衡遭到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受抑制。尤其是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土壤蒸发及植株蒸腾量很大,若土壤严重干旱,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造成植株萎蔫,籽粒灌浆不能正常进行,灌浆速度下降,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小麦死亡,灌浆期大大缩短,产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小麦高产、稳产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土壤条件。第一,土壤结构要良好,物理性状适宜。高产田的总空隙度应介于50%-55%,土壤容量应介于1.15-1.30g/cm3,团聚体构成比约为40%,通气空隙超过10%。土壤要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良好的抗逆能力,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条件,能方便养分、空气及水分的贮存。土壤的养分构成比要合理,氮、磷、钾的比例要合适,土壤的C/N比值要控制在10,确保作物生育期间,土壤能适宜、适量、均匀、稳定地提供热、气、肥、水条件[3]。
第二,要有丰富的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小麦一生所需的养分多数来源于土壤,肥沃的土壤能为小麦高产、稳产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土层深厚,土体构型良好。小麦具有发达的根系,其根系入土深度较深,当土体较厚、耕层较深时,小麦根系能比较深地下扎;当土体较薄、耕层较浅时,根系下扎不深,根系分布范围不大,对根系吸收养分及水分都造成限制,表现为抗旱能力不强,造成提高产量受到影响。小麦高产需要确保土体不存在障碍层次,深度达到1.5m,耕作层的深度超过20cm,上虚下实、质地适中具有较强的保肥供肥能力。
第四,地势平坦、略微倾斜(比降1/5 000即可)、水源充足,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轮灌期短。
2.2 水分条件
小麦对水分需求较高,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播种期土壤水分约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生育期前期对水分要求不高,通常要求是田间持水量的70%;到了小麦越冬期,这时小麦对水分需求最少,如果水分过多会对壮根不利,通常控制在60%,这也就要求结合墒情来确定越冬水量;当小麦处于拔节到抽穗期时,小麦生长迅速,大量生成结实器官,对水分的需求也比较高,通常要求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90%,这时水分供应不足会对穗粒数、有效穗数造成影响;小麦挑旗到灌浆期,这时通常要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这一期间受旱就会对灌浆造成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4]。
土壤水分状况会直接影响小麦对水分需求的满足,小麦生育期降雨量合适能充分利用肥料及土壤养分,将土壤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对确保小麦丰收意义重大。整个小麦生育期中,降雨在总耗水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余耗水量则来源于灌溉,因此合理灌溉、扩大水浇面积对提高小麦产量非常重要。
合理运筹肥水,促苗早发,培育小麦冬前壮苗,同时控制春季无效分蘖,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小麦生长壮而不旺,也是预防后期脱肥、早衰的重要措施。
2.3 肥料条件
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足量施用有机肥为前提,还需要配方施肥。合理确定肥料的比例及数量,合理确定施肥时间,结合小麦长势来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做到低耗、高效、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类型的元素,包括钙、镁、硫、铁、氮、磷、钾、碳、氢、氧以及钼、铜、锌、硼、锰等,其中小麦对氮、磷、钾的需求最大。冬小麦的生产条件、品种、栽培技术水平等不同,对氮、磷、钾的需求量也不同,养分主要来源于施肥与土壤,根据产量指标,经养分平衡公式来计算需要施用多少肥料才能达到计划产量,从而做到合理施肥。
当土壤中速效氮超过75ppm时,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亩产千斤小麦,需要施用37.5-43.8kg尿素;根据氮∶磷∶钾1∶0.4∶0.3计算,每亩需要施用碳酸钙40-50kg,钾肥10-15kg,对缺锌的土壤需要施用1-1.5kg锌肥。分蘖到越冬、拔节到孕穗,这两个阶段是小麦对氮吸收的高峰期,前者约占总需氮量的15%-20%,后者则超过37%;就磷、钾的吸收而言,小麦生长前期吸收较少,但是磷具有促进小麦分生组织生长分化的作用,其在生根增蘖上意义重大,因此施用基肥时需要注意磷肥的施用。晚播麦田预防、拯救小老苗时常用基施速效磷肥这一方法。小麦拔节后,对磷、钾的需求增加,高产麦田的小麦中后期为了促进碳水化合物形成以及壮秆,对磷、钾需求要比普通中产田的需求更多。这就要求适当增加磷、钾的供应。要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与生育特点施肥,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基肥主要为腐熟有机肥,辅以化肥。通过充足的底肥来满足小麦吸收,从而促根增蘖[5]。
小麦生育关键时期,需要结合苗情长势与地力基础,确定肥水数量与时间。春季过早进行首次肥水会造成高产麦田中后期总茎数密度过大,引起田间郁闭,反而对高产、稳产不利,因此高产田需要特别注意返青肥的施用。田块中苗量比较少时,起身拔节可以施用两次肥料。苗量适中的精播田可重施起身、拔节肥;对旺长麦田进行肥水管理时,需要在拔节后期施加肥水。小麦生长中期,为了实现高产稳产,要求做到壮秆、增穗,这就对肥水提出较高的要求,通常控制在总需肥量的50%,拔节、挑旗期需要特别重视肥水管理,对高产田应重施拔节肥;挑旗期施肥可明显提高千粒重,当麦田存在缺肥表现时,应及时补施肥料。
2.4 防治小麦常见病虫害
2.4.1 防治小麦早衰
要合理选择品种,小麦品种不同,其抗早衰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早衰能力,应尽可能选择此类优质高抗品种。
要平衡配方施肥,做好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的前提下合理施用优质化肥。将磷、钾以及50%-60%的氮肥作为底肥施入后灌水,拔节期灌水时追加剩下的40%-50%氮肥。孕穗成熟前,叶面追加适量尿素水溶液。
小麦中后期时常发生虫害,要密切关注病虫的动态,当需要进行防治时及时采用粉锈宁、氧化乐果、嘧菌酯、三唑醇、四氟醚唑等进行选择性喷洒,可与叶面施肥同步进行,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
小麦生育后期对水量需求较大,此时正好处于旱季,温度高,降水少,水分蒸发较多,应当及时浇水。浇水时应避免在大风天浇水,否则容易引起倒伏。
杂草比较多的麦田,应及时进行田间杂草的处理。小麦拔节前使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使用时严格根据时间、用量及方法操作,于晴天无露无风的条件下喷洒农药,注意避开敏感作物。
2.4.2 防治小麦倒伏
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选择茎秆粗、矮秆品种的小麦,从而提高抗倒伏能力。
整地时需要做到精细整地,对高肥水地区整地时要确保犁地深度足够且整平,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让小麦做到根深蒂固,提高其抗倒伏能力。
要注意防治纹枯病。3月中旬苗期出现纹枯病,当田块的病株率达到30%时需要及时进行治理,采用20%粉锈宁乳油按照750ml/hm2的用量,或1%井冈霉素水剂按照7 500ml/hm2的用量兑水稀释后喷洒于小麦茎基部。
当麦田存在倒伏危机时,可以喷洒生长控制剂。早期可使用壮丰胺,中期可使用双效活力素,拔节期可使用缩节胺。
要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一般大穗型品种控制播量为90-105kg/hm2,控制基本苗为150-180万株/hm2;密穗型品种控制播量为105-120kg/hm2,控制基本苗为180-225万株/hm2。如果密度高于这一指标,植株拥挤,节间拉长而可能引起倒伏;如果密度低于这一指标,总茎数不足可引起产量降低。
2.4.3 防治小麦冻害
选择抗寒性能强的品种,弱春性品种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半冬性品种的抗寒能力尚可,冬性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要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选择丰产型、抗旱性能良好的品种。
适期播种,不同地区的小麦适播期也存在一定差异。要做到适期播种,这样才能确保冬前壮苗,从而提高抗旱能力。对山东地区而言,一般平原地区为10月5日至15日,山地、丘陵地区为9月20日至10月5日。
越冬、返青、起身前要进行镇压,以免小麦基部节间生长过快。进入3月下旬后要及时观察天气变化,大风降温来临之前进行熏烟造雾、浇水等处理,从而提高近地面气温及地温,减少小麦冻害的发生。寒流过后要及时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为根系生长、分蘖创造条件。
3 结束语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田间水利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是预防干旱、雨涝、盐碱等导致小麦早衰的根本途径。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应重视小麦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新技术,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