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背景下的“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2-11-24齐海丽
齐海丽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
“青年强,则国家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是纲举目张的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工具。随着我国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一些长期潜伏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浮出水面。教学理念落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的“水课”也随之出现在公众视野。与“水课”形成鲜明对比的“金课”概念在本科教育中成为了一个质量标杆,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创新注重问题导向,通过教学创新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一、金课建设的质量意涵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增加学生学业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随之成为了高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作为一个2018年才出现的学术用语,“金课”的内涵和外延尚存在一些难以廓清的问题,但“金课”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质量意涵。根据学术界对于“金课”的概念诠释,“金课”的质量指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所达到的效果的定量和定性规定,也是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选择的方向指引。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业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整体知识和知识点之间关系。受过此类训练,学生们既能进行抽象思维,也能进行具象思维;既能理解抽象概念,也能分析具体事实。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方向,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水课”之“水”,在于其只是知识的浅层教学,止步于低阶思维;“金课”之为“金”,就在于其虽然以低阶思维为基础但却在进一步的知识深度理解之后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
(二)“两性一度”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为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指明了方向。宏观方向的指引要与具体的微观行动策略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金课”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它对课程提出的“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要求,简称“两性一度”。国内很多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金课建设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所谓“高阶性”指的是课程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开发,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融合。所谓“挑战度”指的是课程要深挖教学内容实质,实现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的有机结合。“高阶性”和“挑战度”的共同点都拒绝简单、重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开发。“创新性”指的是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进行更新,注重教学手段现代化。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习成果的个性化,从而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共同点在于都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
信息社会赋予了教学工作者以新的责任和使命,教师要学会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更注重师生互动,便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及时调整和修正。传统授课模式时间与空间较为固定且灵活性不强,造成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来承载和传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站在学术前沿的教师除了做好科研信息的动态把握,还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资源优势,将传统课堂讲授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做到课件内容丰富、课件更新及时。同时还需要通过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MOOC和SPOC都是高等教育模式探索中的全新尝试。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意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强调课程整体规划与翻转课堂的设计,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3]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调研,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类似于“水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就是简单地把水壶里的水倒入茶杯,学生在教学中完全被动,这种做法缺少师生互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罗杰斯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是一个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力的地方。教师不应该以机械式的方式传递知识,而应该以具有想象力的方式将知识传递。教师要学会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的教育理念必须要进行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教育目标必须依据受教育者本身的行为和需求做出。 教育是引导个体体会生活的艺术,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的关注点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
二、“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的“痛点”问题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以梳理行政管理专业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演变为主要教学内容,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夯实专业基础。每门课程都存在教学“痛点”问题,只有摸准“痛点”,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学生学习的“痛点”主要是内容抽象、知识庞杂、难以入门,并对后续课程引起连锁反应。对标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的要求,“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教学的痛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指向不够明确清晰
行政管理专业对标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要求,基于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程遵循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设计思路,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方面,“西方行政学说史”通过介绍行政管理专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演变、最新进展,使学生掌握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行政改革的主要做法、行政变革的基本趋势。该门课程提供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深厚的专业基础。在能力培养方面,本门课程结合广泛的理论、学科前沿动态的学习和实践实训,实现专业基础、学科前沿、现实案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价值塑造方面,本门课程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认同感。这三个目标从宏观上规定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所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要求,制定了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思政要求。但课程专业教学目标比较宏观,未能充分体现该门课程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课,比如“公共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的专业教学目标的相似度较高,课程教学目标个性化色彩不鲜明。贯彻执行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的宏观和笼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存在偏差
对标金课建设提出的“两性一度”要求,“西方行政学说史”存在着课程高阶性不足、课程挑战度不高、课程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高阶性不足
“西方行政学说史”的课堂授课任务极为繁重,学生需要在24次课内消化掉半个世纪之久的学术发展思想,而且这些学术思想抽象晦涩,记忆难度很大。基于此种学情,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尤其是课堂讲授环节,以学术思想介绍为主,旨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用以高阶思维训练的教学环节偏少,课程的高阶性明显不足。教师只满足于将教材中浅薄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零碎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由此产生了课堂高阶性不足的问题。
2.课程挑战度不强
作为梳理学术发展历程的史学类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固定,教师进行内容扩充和资料补充的空间较小。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倾向于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的安排和选择挑战度不高,缺少将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教师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和读书笔记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和固定,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挑战度的提高。
3.课堂创新性不足
基于教学内容庞杂、学生学习负担重的教学实际,理论讲授是“西方行政学说史”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师生互动性不强,课程创新性不强。本课程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24次课堂教学有20次课都是以教师理论讲授的形式开展。作为对单元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教师仅安排4次课堂讨论总体呈现次数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课堂讨论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环节的安排以及课堂汇报质量的评定等方面,教师思维模式比较固化,缺乏创意,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三)在线课程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
信息化时代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行政学说史”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契机,对课程进行了在线建设。在原有EOL、URP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泛雅平台完成了在线教学资源的更新等工作,初步满足了学生对线上学习的需求。但该门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目前仅仅停留在了视频录制、通知发布、资料上传等浅层面的工作。对于在线教学优质视频的制作、泛雅教学平台功能的挖掘、在线教学资源的整合等工作,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微视频的选取和制作还较为粗放,尚未做到精细化。本门课程如何将26位学者的学术思想呈现在学生面前,仍然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过度关注课堂教授,对于课后学生如何利用泛雅平台完成作业、测试等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对在线教学平台功能发掘不足。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执行不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授课教师仅能看到自己讲授课程的“冰山一角”,对于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重复等现象了解也不充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把握不准,对教学痛点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认知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课程思政方面。本门课程注重立德树人,强调课程思政。但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入,思政结合点单纯聚焦在代表性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等,对于西方行政学说在中国制度场域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则略显欠缺。实际上,这些内容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金课建设背景下“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教学创新
“西方行政学说史”教学改革以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为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个关键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现课程专业目标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及理论讲授与案例讲解的融合。该门课程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化了课程内涵,破解了专业课学习枯燥的困局,提升了专业课品质。
(一)细化课程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为学习者系统地梳理了西方行政学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重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此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承前启后,既有效承接了前端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又有效对接了后续方向限选课的知识脉络。对接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办学定位,依据应用型人才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定位,本课程以打造“两性一度”金课建设为目标,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认知。
本课程教学目标既着眼于近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又致力于长远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是在知识维度方面,课程提供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学生正确理解西方行政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学派分野、主题之争及研究趋势;把握行政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发展进程及原因,从多元化的行政变革中获得启示,从而加深对行政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和研究方法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知。
二是在能力维度方面,通过对课程所学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案例教学和读书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等知识分析政府机构改革的顽疾,对公共部门的人事行政工作形成清晰的认知,能够用政策科学知识评价公共政策,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情感维度方面,该门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门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现为行为规范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弘扬、社会价值的认同等方面。通过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使得学生对公共部门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并能在日常学习中自觉遵守,从而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公共事务管理者。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从人类获取知识的用途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资料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知识。资料性的知识把人类以往经验的成果压缩精简,并记录成可用的形式,作为提供学习体会的工具。与资料性的知识相对应,科学性的知识代表着完美无缺的知识成果——知识的极致。“西方行政学说史”通过梳理不同时期西方行政学代表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性知识,这些知识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运用。通过借鉴和使用这些学术思想,形成特定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成果,以科学性的知识形式为学生们呈现了理论界的知识成果。
“西方行政学说史”教学内容极为庞杂,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们在一个学期48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26位学者的学术思想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对推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西方行政学者的学术思想,同时这些思想抽象,比如“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公共选择理论”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抽象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1.提炼学科思想,重构教学内容
学术思想是古老的,但学术的发展又是常新的。本课程在充分尊重学术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从宏观层面上将学术思想分为基础知识与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与实践三个层次,有效地克服了重视学术思想介绍、轻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弊端。在内容讲授环节,严格按照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合理有序地安排三个层面相应的教学内容比例,并对理论应用与实践环节予以强化。
2.结合政策发展实践,重新梳理知识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精炼教学内容,挤干课程中的“水分”,使教学内容及时、全面地反映行政管理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为此,授课教师对知识进行了模块化切割,系统梳理了与学生学习及政策实践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解,比如彼得原理、渐进决策和公共选择理论等。这些内容与当下的政策实践结合紧密,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选题参考和范围指引。
3.融合知识、能力与思维,创新课程内容
“西方行政学说史”融合课程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思维提升,创新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程知识体系方面,这种知识体系的创新体现在内容重构、扩宽知识深度和选取教学案例等三个层面。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所带来的教学内容结构重组,这是第一层面的知识体系创新;在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对原理性的知识和通识性的概念进行深层解读,拓宽知识的深度,这是第二层面的知识体系创新;第三层面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案例的选取。通过与政策实践和学生学习结合紧密的案例选取,丰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体验,提高他们运用课程知识解释政治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由低到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基础性能力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综合性能力。第一层面,基础性能力,这是大部分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的基础性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按照这些要求,教师重点选取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书籍作为课外阅读书目,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们的文献搜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二层面,蕴含在专业知识结构矩阵中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小论文撰写、毕业论文选题等环节来予以体现和强化;第三层面,在基础性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结合基础上的综合性能力。这种综合性能力以前两种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并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的始终,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和人生规划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是在思维提升方面,这种思维方式蕴含在课程知识和结构体系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中。在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训练,要明确环境和氛围构建的具体目标和基本途径,综合分析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在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环境和氛围。环境和氛围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培养过程,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动态调整。
(三)加强教学方式改革
在线教学是基于网络媒介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助于扭转传统课堂教学单一授课、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线上和线下课程的互动,提升教学兴趣。“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内容庞杂,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环节无法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从而保证学习成效。结合这个“学习”痛点,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本门课程的在线设计,意在更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应用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多角度的、全方位的、适时更新的资源。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平台作用,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泛雅平台建设,形成视频发布、资料下载、即时通信、作业库制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增加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泛雅教学平台应增加课外教学资源,这些课外教学资源聚焦于行政实务探究、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务员知识学习、行测考试等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掘和使用泛雅平台的教学通知发布、作业库制作等功能。考虑到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和模块化特点,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在线讨论、微信群的形式,形成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前导学—课中互动—课后反馈”在线教学的“三部曲”,使得教学内容的设计既符合“碎片化”学习特点,又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本质。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整合课程体系
依据金课的建设标准,授课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有效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及时开展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同时,注重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间的关联度,并能结合实际生活和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更了解相关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课程思政工作所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本门课程对照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发挥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西方行政学说史”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方面,既遵循专业课知识体系的规律,还发掘思政元素,提炼和归纳思政要点,将思政育人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效发掘课程德育要素,将历史叙事与社会现实结合,将学者个人成长与价值引领结合,将学术贡献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案例讲授、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看待学术大家,使得学生敬仰学术、热爱专业、求真务实。本门课程授课要点与思政内容的融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认同感。“西方行政学说史”属于一门介绍西方学术经验并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课程。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都与中国迥异。因此,如何做好课堂的价值引领,在西方主流价值传播中为学生做好德育工作和价值传播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西方行政学说史”的课程思政工作落脚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层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以中国治理实践为突破口,丰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体验,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以公共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
第二, 发掘学者们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教师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巨匠,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会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的学术品质、勤奋认真的人格魅力。通过直接而具体的事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中发掘出大有裨益的德育素材。
第三,展示蕴含思政素材的现实案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向学生展示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素材,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和感悟,最终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四、结语
在纽曼看来,大学的目的不在道德,也不在宗教,而在于理智[8]。大学专业课教学既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开启他们的心智。“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课程质量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门课程对标学校新农科建设,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新农科建设要求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感。
教学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行进的路上。在课程教学创新的漫漫求索过程中,教师要深度思考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增强技能;如何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从专业知识中汲取养分,实现课程育人,真正构筑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工作者更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增强自身的授课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统一,推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