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研究*
2022-11-24赵海军
赵海军
(太原市可持续发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
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 年10 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 年4 月2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总体来说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工作机制和落实措施都在不断优化与改进。进入乡村振兴阶段的我国广大农村,面对的社会发展难题也更加复杂。就近年脱贫的地区而言,社会风貌改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然不足,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地区基层工作人员治理能力不足;个别地区生态被破坏,村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已经受到威胁,致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增加,从而使刚脱贫人员返贫风险增加。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有效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善并优化近年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实现这些地区稳中求进发展和高质量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2 当前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使用率低
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进,农村硬件环境得以改善。然而,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许多刚脱贫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不足,具体表现为:灌溉设施、农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仍不足;部分偏远地区的道路、通信设施仍落后;严重缺水地区仍不能很好地发展产业。脱贫攻坚期,部分地区为加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部分工程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赶工期、省材料、轻质量、重复建设等问题。重建设、轻管理和维护导致设施损坏与老化得非常快,使用周期变短。
2.2 基层组织社会治理能力不足
1)干部综合素质提升不理想。对乡镇、村两级干部的技能提升,缺乏长期长效规划。许多市县乡三级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但培训形式简单,基层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缓慢。各村之间缺乏有效的经验交流与沟通,大家各行其是。后备干部培养力度不够,县乡政府缺乏对年轻在岗干部队伍的激励政策,年轻人返村工作积极性不高。村两委选举中一刀切的选人政策,致使许多地方缺乏真正有意愿、有能力的乡村振兴领头人。
2)监督机制还需健全完善。乡村振兴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后续的监督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农村干部利用职权违法违纪的事情越来越少,而且“懒政”“怠政”现象普遍存在,工作应付、相互推诿,把帮扶等同于看望慰问,形式大于内容,致使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真正受益很少。尽管总在强调为基层干部减压减负,但在实际工作中县乡两级还是以高压管理为主,不实际调研,摊派任务,发生问题时层层推卸责任,这方面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健全完善。
3)部分地区生态还在恶化。许多脱贫攻坚实施的主战场,本就是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不够,只追求短期效益,对土地的开发处于无序状态,引进的企业环保要求不达标,土地撂荒依然严重,种植的投资成本年年增加,现有耕种土地不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只追求产量和短期效益,导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失衡。
2.3 乡村教育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地方政府对乡村教育投入减少,大量合村并校,乡村教师大量流失,好多地方念小学需到镇上,念高中需到县城,学校布局极不合理,农村基础人群教育成本增大。乡村学校整体环境差,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对乡村老师都是挑战。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中心,是改变乡村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能起到阻断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就有了内在推动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才能走得长远[1]。
2.4 乡村产业发展难度仍然很大
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分散且滞后,且许多乡村不知如何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许多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相关政策不配套或不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落后,融资非常困难,乡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有效保障农民权益。
3 优化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整体基建投资的概念,杜绝乡村各自为政。通过先期评估,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减少浪费。建设项目实施中要科学规划设计,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已有基础设施加强管理维护,提高使用寿命。
2)完善培训与教育体系。针对农村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细化学习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让农民群众不断掌握先进的理念、技术、手段等,实现基层群众素质提升。健全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将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统一起来,建立有地方可学、有内容可学、学习就能增加收入的机制[2]。
3)培养和回引本土优秀人才。市县政府应积极建立吸引本土和外来人才的渠道,进一步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选拔方式,吸纳有知识、有意愿赴农村工作的年轻人到农村就业。应加强各村间的交流学习,为回乡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平台,支持他们利用政策扩大经营,不断学习与探索新的乡村振兴经验,总结出适合本地的方案。
4)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监督。乡级党委和政府应起到监督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责任,对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精准监督。在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背景下,基层监督要深入融入基层治理。县乡应结合实际,制定细化的制度机制,提高监察干部的能力。要进一步规范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县乡巡查制度,深入走访,激发基层群众支持、配合的力度,提高群众积极性。搭建确保党员群众议事监督制度有效运行的平台,利用微信群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通过媒体平台宣传反腐倡廉,引导舆论方向,增加曝光率,提高透明度。
5)建立可持续的乡村物流体系。省级物流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业务结构、地域、交通等条件,克服市场配置不足,建立系统的物流体系。要建立分拣中心,实现物流直发,提高抵到速度,充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销售量。物流系统要充分合作,共享遍布乡村的邮政网络系统,增强物流企业自身能力,构建农村物流市场新优势。
6)用可持续理念振兴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从分数与应试模式中解放出来,回到育人的目标,让孩子留下乡音、记住乡村、扎下乡根。重构治理体系、课程体系,培育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远见的校长。要运用综合改革的方式迅速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政府和社会要对学校给予支持,使改革顺利进行。
7)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发展乡村产业[3]。各地方要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优做强特色农产品。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顺应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建立产业基地,整合传统技术,打通产销渠道,实现传统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发展与本地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拉动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