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析
2022-11-24冯兰森胡宝元
冯兰森,胡宝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析
冯兰森,胡宝元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贫困是每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多年扶贫的艰苦奋斗,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胜利,这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很艰巨,做好衔接工作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为此,必须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人才支撑、拓展文化扶贫、推进乡村治理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做好衔接工作。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帮扶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1]。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以此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基数大,城乡发展差距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而乡村发展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是否能够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此,脱贫攻坚必须无缝衔接乡村振兴,以此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驱动作用。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创造强大的物质财富”[3],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目前,我国社会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城乡问题,“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4]。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目标来看,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是为了解决贫困差距,缩小城乡差距,这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意味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逐渐加大,一些在脱贫攻坚期间被证明了的有效扶贫制度及政策措施,也会有针对性地扩大到支持乡村振兴上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脱贫机制、脱贫主体思想转变、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有利条件,而乡村振兴则能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体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5]257,建设新型乡村。当前,虽然脱贫攻坚目标已经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着影响脱贫质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而且,脱贫攻坚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相对贫困、落后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为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平稳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措施
(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其中,资金投入是关键。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投入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绿色产业、信息产业等的优化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促进产业振兴,而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产业振兴。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农业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方面,需要整合新增资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的试点工作,将农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种植机械化,因地制宜改造盐碱地、沙化地以及产量低的农田;完善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建立因地制宜、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不断开创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提高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推动绿色安全的产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6]近年来,中国已经从单纯的绿色减贫理念上升到了政策层面,进而又衍生出了多项绿色减贫创新实践,进行了很多绿色减贫新探索。例如在新疆库车地区,启动建设了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老厂区搬迁转型升级新材料项目,旅游扶贫等有潜力的新型脱贫方式,等等。进入新时代,中国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各个行业都朝着低碳环保方向迈进,潜力巨大的中国经济、更加透明的投资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进行投资,激发了中国市场的活力,从而不断推动着中国各地区各领域的绿色产业发展。
金融服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金融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乡村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同样如此。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金融服务的出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为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群等提供了发展的条件,更好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强化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5]261人才是做好两者衔接必不可少的一个动力,因此,“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的衔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队伍保障”[7]54。如果乡村缺乏各方面优秀的人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则会影响后续的衔接。
一是加强人才能力衔接。脱贫攻坚已经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出色的人才,他们熟悉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开展后续工作更高效,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鼓励在脱贫攻坚阶段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党员干部继续在乡村振兴阶段发挥引领示范作用”[8]。同时,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学习,以此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尤其要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业务培训,善于发掘人才,优化人员晋升渠道等方式提高能力衔接,由此提高他们在农村创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人才制度衔接。首先,必须沿袭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系列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制度,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让他们在新的角色中再担重任,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要完善创新人才引进、选拔、培养、考核、晋升等制度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农村人才队伍制度体系。”[9]要有兼容并包的大人才格局,对特殊人才要特殊对待,鼓励高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回到本地就业创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加强人才作风衔接。当前,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此,必须加强政策学习、思想引导,优化领导班子队伍的作风建设。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奋斗基层的优秀驻村干部,有的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扎根基层,怀抱满腔热血在扶贫路上谱写着自己的青春之歌,书写着人民情怀,始终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他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追求物质享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可以说,这些优良作风的有效衔接,对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转变意义重大。
(三)拓展文化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讲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10]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一些人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被动地接受改变,扶贫的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必须通过文化来改变思想和观念,充分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化被动为主动,一以贯之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来深化素质教育。“思想落后、人才匮乏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瓶颈。”[7]54因此,必须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认知水平,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创造争先脱贫致富的社会氛围,以此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提高人们的乡村文化自信,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从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农村基层群众是乡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乡村的未来。通过文化振兴培养农民的素养与能力,加强国家政策学习,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激发村民参与文化的主动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文化的发展振兴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有利于开发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使他们更懂得经营与创造,促进产业兴旺。随着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得以增强。而乡村特色文化的底蕴则有助于实现生态宜居,打造干净整洁的新乡村。
(四)推进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在乡村振兴各要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脱贫攻坚时期的乡村治理主要是贫困治理,贫困治理的完善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高。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11]为此,必须在现有贫困治理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三农”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乡村治理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需要立足农情来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使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价值观都可以落到实处。”[12]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认真领会乡村治理的内涵,结合本地特点和区域差异,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治理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围绕人民的需求、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治理,才能赢得民心,引导人民群众去参与乡村治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治理出言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建工作,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领导干部必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治理能力。
坚持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自治是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三者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要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提高自治水平;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普法力度,着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法律专业人才,运用法律的力量来加强治理;德治的主要方式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乡规民约来约束人民,要将德治贯穿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而脱贫攻坚时期积累的关于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等相关经验都可以继续用于乡村治理工作。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02-23(01).
[2] 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2-02-28 (02).
[3] 马子琪. 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及协同推进[J]. 观察与思考, 2021(9): 103.
[4] 豆书龙, 叶敬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 改革, 2019(1): 19-29.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6]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绿色发展(经济新方位·全媒看两会)[N]. 人民日报, 2022-03-08(03).
[7] 刘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二讲[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20.
[8] 白永秀, 宁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 11-12.
[9] 仲德涛.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 2021(2): 122-123.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137.
[11] 杨静, 张光源. 脱贫攻坚[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191-192.
[12] 刘儒. 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9: 58.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01
D619
A
1674-327X (2022)04-0001-03
2022-05-01
冯兰森(199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生。
胡宝元(196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