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培育
2022-11-24李佳华
李佳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又要具备开阔的视野,胸怀大局。新时代大局是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局。
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当前,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谈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好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对个人成长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目标。培育大学生大局意识的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一是有利于扎实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硬本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求各项能力平均发展,也不是要求各项能力都达到完美,而是在实现本质力量的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培育大学生大局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确保夯实自身专业本领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其他方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内在自觉的个性。大学生个体因先天基因、生活环境、专业选择以及物质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而衍生出各自发展的鲜明特点。个性的释放需要学生在具备相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大局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认识,合理确定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在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道路上积极主动、有条不紊地走向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时要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决心与勇气。
1.2 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主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核心阶段,如果缺乏大局意识,就会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使社会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培育大学生大局意识有着高度切合点。一是有助于大学生群体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力。二是有助于大学生加强自我规范意识。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性出发兼顾个体具体性,通过扬长避短,使其在群体中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将自身弱点转化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三是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营造始终保持奋斗热情的社会风气,共创社会价值。
1.3 有利于促进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
从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大局意识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个人与国家和民族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互相交流或结合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和关系纠纷,思想观念也易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发生变化。“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3]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有时刻关注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判断分析国际形势、以人为本、了解社会发展的责任。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发展,在基本具备责任担当与爱国意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站在政治的高度上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2 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培育能力不足,自我提升速度放缓
新时代大学生与之前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各方面能力都有显著增强,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沉淀静心,自身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给外界杂乱观念吞噬的可乘之机。 第一,缺乏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政治理论准备不充分。尽管有较为扎实的专业能力、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但缺乏在新情况下做好事情的本领。第二,割裂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对大局意识的认知能力尚浅。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追名逐利的风气向高校蔓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利己主义者的煽风点火,使其在面临生活中的具体利益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能将自身选择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结合起来,往往以工资与社会地位的高低为评判标准,拒绝从事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行业。第三,主次判断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角色定位。大学生在制定人生规划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对自身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脱离实际、具有理想化倾向等问题。如部分学生自我定位模糊,在全局中没有看到自己的位置,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对自身发展期望过高,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做配角或协助性工作,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与实际现状的发展趋势不匹配。
2.2 家庭教育差异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与学校环境相比,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影响虽不明显,却对大学生最初的政治立场和成长、生活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而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风家训,每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期待与培养方式。思想未定型的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势必会带有家庭色彩,因此大学生的大局意识也展现出参差不齐的能力水平。原因在于:第一,家长对学生大局意识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当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艰苦环境成长下的家长大多把精力花费在如何给孩子创造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成长环境上。在学生度过漫长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大多家长便认为大学生可自行成长,只需按期获得毕业证书,正常找到满意工作即可,不再过多要求。学生肆意生长不免会误入歧途。第二,家长未能树立起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并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此时家长和亲友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若家长言行不一、愤世嫉俗、自私自利,那将直接影响学生产生唯己是从,推卸、逃避责任的思想倾向。第三,家庭缺乏优良的大局意识培育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是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的关键所在。在幸福美满的家庭和支离破碎的家庭中长大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差异。现今许多家长在为家庭物质生活而奋斗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沟通,因此,当孩子一旦在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出现问题时就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就会缺乏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能力。
2.3 社会负面环境影响,歪曲大局本质内涵
大学生与社会人员有大量直接接触的机会。新时代整体社会环境是积极向上且正能量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一,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使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真实情况时容易生出心理落差。第二,网络舆论环境监管难以面面俱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全球化等特征明显。网络平台受技术水平限制以及体制机制的局限给了西方价值观流入的空隙,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知,使他们错误认为西方国家制度优越、社会更加自由公平、生活更加富裕美满,对我国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网络自由开放的言论发表平台,易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甚至沦为网络暴力的对象;网络的虚拟性容易给大学生在遇到现实难题时提供逃避的窗口,助推其躲避现实世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忽视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淡化人际关系。一旦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后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思想矛盾现象,甚至产生不道德和犯罪行为。
2.4 高校培育碎片化,实效性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多体现在各学科学习中,培育方式与内容较为碎片。第一,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教育,培育途径单一。专业课教育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会涵盖对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教育,多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学科,因此,容易忽视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外,近年来中共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都加大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在推动自下而上的工作效度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高校管理者局限于繁琐事务。一些管理者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出身,理论基础薄弱,面对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做出专业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进而高效地解决问题,或者在学生实际工作中多忙于大量详细、具体性工作,缺乏对大局的把控和对学生人格上的培养。如在部分团委学生工作中注重部门之间的评比,忽视其服务单位、群体与学生自身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3 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路径
大局意识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也不会一劳永逸地牢固,而是一个不断培养和练就的过程。
3.1 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
大学生大局意识培育的根本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将大局意识由外而内地转化,内化于大学生思想之中并外化为行动,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扎实专业本领。当前大学生在为新时代中国拥有强大力量感慨自豪时也必须直视发展中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避免焦虑、冷漠、物欲膨胀等反向心理,以扎实的专业功底站稳政治立场,勇敢有力地回应各种挑战和攻击。第二,锻炼自身心理素质,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是处于学校中的学生,而且还是处于社会中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认知的过程中客观科学、理性从容。学生可以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社会调查、从事生产劳动、投身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转化为组织者、经验分享者,在行动中培育自身的大局意识。第三,要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定位,而大学生在成为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也需要给自己进行科学定位。一方面要有理想,并将个人的美好理想同社会理想相统一,无论看到多么残酷的社会现实依然有信心、有决心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另一方面要将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相结合,铺平实现理想的道路。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慢慢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2 充分发挥家风家训优势,培养大学生开阔胸襟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来自家长的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原则以及言行对于大学生大局意识起到示范作用。注重家庭建设、家风培养、家训约束是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豁达开阔性情的重要环节。第一,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自主教化。家长要从言传和身教两方面发挥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家长应尽量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平衡关系。当学生的言行偏离大局时,家长及时与学生形成良性沟通,加以教育引导,使其走向正轨。另一方面,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学习相关教育知识,规范自身言行。学生的行为往往映刻着家长的影子,若家长遇事容易逃避,缺乏担当,易造成学生性格上的软弱。第二,丰富培育内容,强化学生家庭意识。家风家训应包含仁义礼智信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对学生道德上的要求,学习上的期望外,还应注重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使学生切身理解平等与尊重的涵义。优秀的家风家训蕴含着家国思想。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和国家的一份子,要具有站在国家高度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胸襟。
3.3 积极引导网络正向发展,深化大学生政治见解
网络言论自由的环境对于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养成有利有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对人和事物的观点、态度,同时,网民基数大,一些言论会不受控制地瞬间发酵成为消极的社会舆论,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蒙上阴影,对他们的判断选择造成困扰。第一,加强对网络舆论和信息的正向引导。国家和社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不良舆情进行有力反击,积极发布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息,形成正向舆论引导,促使大学生自觉跟随主流价值观,形成凝聚合力,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及发展利益。第二,强化网络秩序维护,优化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相关单位应根据实际条件对网络信息进行完善和维护,加大对网络监管调查小组人员相关技术能力培养。如今网络诈骗依然猖獗,形式各异,对社会有单纯认知的大学生最易沦为受骗对象。一些学生依据自身力量积极向上反馈意见,但因各种局限性因素进展缓慢,这就易使学生产生对社会失望情绪。而强化网络秩序的维护有利于阻止有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传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信任。
3.4 高校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培植大学生国际视野
教育的传承和创造性、历史性、服务性是构成教育本质属性的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刻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在现实中不免会和理想状态的社会相比较而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矛盾出现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浮躁心态,减弱对于未来道路向好的信心。这时,学生便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希望能在学校里寻找前进的指明灯。第一,高校应把控全局,统筹培养,选择专业课教师或学院领导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从学生本专业角度展开教育,与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自己专业选择进行正确思考。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具备完善的学生用人理念,在学生工作中懂得下放权力,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调能力。最后,高校应把握时代脉搏,培植学生国际视野。胸有大局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而宽广的视野由站位的高度所决定,即站位的高低影响着格局的大小。对大学生视野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逐层递进的过程。教育学生扎实专业本领必须特别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国际前沿动态以及最新成果,培养大学生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信息取舍能力,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胸怀,对国际国内大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新时代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不被西方腐朽思想和危害国家利益的社会思潮所侵蚀,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将正确认知大局意识、深刻理解大局意识、积极实践大局意识紧密结合起来,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提升自我修养、赤心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