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2-11-24潘海亮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文/潘海亮(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同时国企所面临的经营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国企实现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有效落实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对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但现阶段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管理意识不足、体系不健全、实行力度不够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本管理展现其具备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国企的正常有序经营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国企应针对成本管理问题制定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对策办法,为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一、国有企业实行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企实现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托。国企只有稳步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且对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才能为国企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使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能够发挥出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实行成本管理,可将不同阶段、不同工作的发展目标逐一明确细化,并将具体的、可行的细化目标逐层逐级地安排至具体部门及相关人员,同时借助成本管理与其他企业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如内控措施、预算管理措施、绩效管理措施等,不断提高成本管理各项措施办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如此既能保证国企成本管理发挥作用,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开展具体工作时进行约束管理,避免企业资源出现非必要的浪费与损失,也能为各项细化目标的准确执行提供可靠的成本保障,以此通过各项细化目标的可靠落实,促使国企整体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提高国企发展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国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有利于国企制定科学决策
科学合理的决策部署是保证国企发展方向正确的关键。国有企业可通过实行成本管理,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中各项成本支出环节的数据收集及分析,实时了解掌握最详实全面的成本数据,便于国企管理层针对具体经营管理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安排[1]。同时,成本管理能够为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提供成本支出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对国企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计算分析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并且可在预算管理制定预算目标以及相关标准指标时,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键数据信息,避免因财务数据失真或相关信息不全而导致国企财务管理能力不足,或是出现预算管理脱离实际等情况。由此可知,国企实行成本管理,不仅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支出进行有效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决策,而且对企业管理中的其他内容也能起到关键的财务数据保障作用,有利于国有企业制定经营发展决策时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从而有效提高国企各项决策部署的科学性。
(三)有利于国企降低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会影响国企的稳定发展,因而有效降低国企的经营风险十分必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源于国企内各项工作的财务数据,同时要结合国企发展目标对相关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判断识别,以此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以及具体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便于国企管理层有效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并且针对相应的风险隐患制定应对措施,进而降低各类风险隐患对国企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有利于降低国企的经营风险[2]。同时,成本管理可针对部分成本支出较高的业务项目进行重点研究,挖掘能够有效实现降低成本支出的空间和方法,及时提出可靠有效的措施办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国企节约成本支出,增加利润空间,有助于国企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最优化的统筹配置,为国企稳步提升经济效益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因成本支出过高导致国企遭受财务风险,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和稳定发展,以此大幅降低国企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成本管理意识是直接影响成本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的关键。但现阶段,部分国企依然存在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对成本管理各项措施办法的有效落实产生了极大干扰[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许多,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国企管理层未对成本管理予以足够重视,缺乏企业管理的前瞻性和整体意识,仍然秉持着“重利润轻成本”的固化思维,未能在企业管理中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安排,甚至存在个别管理人员干扰成本管理工作的状况,而这将严重影响成本管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且也会导致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工作氛围较差,影响成本管理相关措施及办法的顺利执行。同时,国企管理层成本管理意识不足,也会导致国企员工缺乏了解成本管理的可靠方式,致使国企员工无法形成较为全面的成本管理意识,长此以往将丧失国企实行成本管理的实际意义。
(二)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部分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并且成本管理的流程、标准以及相关要求等也未能及时予以明确细化,这不仅会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也会给国企的经营管理带来潜在的风险危机,影响国企的稳定发展。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制定成本管理制度,仅按照一般管理办法对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予以监管,缺少有针对性和可靠性的制度保障,很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二是未对成本管理的标准、流程等细则内容进行明确,成本管理工作人员主要以工作经验为依托开展具体工作,导致成本管理规范性和严格性不足,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成本管理工作成效;三是未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落实责任制管控要求,国企内各部门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存在过于片面的观念意识,如未能意识到成本管理并非是属于财务部门的单独工作,因而在具体工作中对成本管理各项措施办法的配合程度不够,且存在个别部门敷衍了事或是流于形式的状况,在发现成本管理问题时也难以及时找到责任人处理相关问题。
(三)成本管理力度不够
成本管理是涉及国有企业各项工作业务的重要工作,若未能有效强化成本管理力度,或是未对成本管理予以有效监管,则难免会出现部分成本支出不合理、不规范,或是成本管理措施存在漏洞等问题[4]。例如,A商贸国企在产品销售环节未能有效提高成本管理力度,过于追求产品利润并积极拓展市场,2020年虽然企业总利润有所增长,但销售费用发生额为24911万元,同比增长了32%,且销售费用的成本支出也占到了企业总营业成本的26%,在销售费用增加的同时也导致相关费用成本增加,如物流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等,经过各类资源要素的综合影响,最终该企业所获得的净利润仅同比增长了1.5%,严重阻碍了A商贸国企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另外,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如内控管理、内部审计管理等,若未及时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管,则很有可能因人为因素或其他相关因素导致成本管理工作成效一般。
(四)成本管理考评不系统
成本管理应与绩效考核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这既是对国企员工落实成本管理各项措施的考核评估,也是国企强化企业管理力度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选择。但部分国企成本管理考评存在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在设置考评标准、制定考评流程以及形成考评结果的过程中,存在灵活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奖惩力度不大等问题,无法保证成本管理工作考评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同时也难以有效调动国企员工参与成本管理考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例如,针对企业采购工作中的物料成本支出,结合奖惩机制并与员工的薪资挂钩,但实际上采购部门无法决定物料的具体使用量,在各部门使用物料时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管,导致成本管理考评结果在结合奖惩机制予以运用时不够合理,导致企业采购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进而成本管理考评成效也很难得到显著提升。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成本管理重视程度
为有效提升国企成本管理效果,促进各项成本管理措施办法的准确落实,国企应从提高成本管理重视程度着手,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5]。首先,国企管理层应对成本管理工作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在日常工作中对成本管理的指导安排,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内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相应问题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以及优化办法收集可靠的数据信息,促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其次,应采取与岗位相适应的方式,强化各部门以及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企业员工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提供可靠渠道,便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配合,并且主动落实自身工作中的成本管理要求,以此推动成本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新形势下,国企应及时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将涉及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统一纳入组织体系中,提升成本管理的权威性、协调性,确保企业管理层针对成本管理的各项部署均能落实到位并及时得到反馈。为此,国企需要构建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应包含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成本管理组织体系能够加强各部门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沟通,减少因信息传递效率偏低而出现的矛盾问题,促进企业内部的稳定运行。此外,在构建成本管理组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成本管理的制度、标准、流程以及成本管理责任制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以此强化成本管理的规范性和严格性要求,促使企业员工更加注重自身在涉及成本管理工作时的规范行为。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地优化,及时结合成本管理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发挥组织体系的统筹协调作用,促使成本管理在国企中有效展现出应有的应用价值。
(三)加大成本管理监督力度
成本管理应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成本管理监督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新形势下,生产力和生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产品生产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直接成本的占比逐渐降低,间接成本的占比逐渐增加,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减少,若一直使用传统的成本法势必会影响成本管理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因此,应有效运用作业成本法,以资源消耗为分配对象,在不同作业环境下对间接成本进行统筹配置,以此加大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6]。另外,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应利用其他管理手段加强对成本管理的有效监管,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充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保证成本管理各项措施合理有效,并且及时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持续强化针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完善成本管理考评机制
落实成本管理考评工作时,应在有制可依、有章可循的有利条件下有序开展,以此确保成本管理考评的公平公正。为此,国有企业应及时完善成本管理考评机制。首先,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考评标准、内容以及具体流程,充分结合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避免出现直接搬用其他考评标准的问题。其次,应在进行成本管理考评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有效了解,可与成本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沟通,便于考评人员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考评要求,以此体现出企业以人为本、注重实际的工作理念,防止出现过于死板或是过于严苛的状况。最后,应加强对成本管理考评结果的有效运用,通过与企业员工奖惩晋升挂钩的形式方法,激发员工有效落实成本管理要求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奖惩力度和晋升要求的动态化调整,促使企业的成本管理考评真正发挥出正向的积极影响,从而为国企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可有效促进国有企业实现良性稳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为有效落实成本管理,充分保障成本管理各项措施办法的准确执行,国有企业应从提高成本管理重视程度、健全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加大成本管理监督力度、完善成本管理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从多方面、多角度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与保障,促使成本管理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应用价值,同时为国有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国有企业,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特点,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归属于国务院直属管理,这些中央企业属于正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