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墨如金写短文 字字珠玑易传播

2022-11-23陈毓钊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短句新闻短文

陈毓钊

摘要: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进文风的总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坚决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首先努力作好“短”的文章。本文倡导记者要多写短文、写好短文,并试从字词、语句、文章三个层次,浅析如何写好短文。

关键词:新闻 短文 短句 短语

一、为何要提倡写短文

(一)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反对长篇大论。毛泽东同志在他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高度重视、并且亲自参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他认为,文章应该“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1942年2月,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党八股的罪状,第一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并一针见血地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他断定写这样文章的人“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他提出“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1]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文风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2]

2007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辑录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出版了《之江新语》一书。这些稿子很少有超过1页纸的篇章,文字虽短,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他的《总编手记》里,也记述了一个“朱镕基改稿”的故事。2001年6月21日,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大家认为,这样的新闻必然篇幅很长。结果,朱镕基总理亲自动手,将1500字的新闻稿改得只剩300字,传为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3]

从这些文章和故事可以看出,我们党是非常提倡写短文的。

(二)这是人们选择的大势所趋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长的“坏”处,一个是短的“好”处。

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太长,很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失去读的勇气。如果一句话写得太长,绕得人云里雾里、头晕眼花,还有什么读下去的欲望?

而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易读、易记、易传播。

有研究发现,文本长度对阅读影响显著,短篇文本阅读成绩优于中篇和长篇。笔者也通过观察发现,人们普遍喜欢读短而精的文字,而不喜欢那些篇幅很长的文章。在课堂上,当老师要求背诵或者熟练诵读课文的时候,篇幅较短的唐诗宋词显得更受欢迎,且普及率更高。而即便是《离骚》这样的名篇,也因为篇幅太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部311篇诗歌,总共不到4万字,平均每首仅百余字。而就是这些“短篇”,却在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如唐代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都是佳作里的精华所在。

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用手机阅读,短文愈加受到青睐。国外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多数热门新闻的篇幅较短,有82%的新闻字数不超过1610字,中位数则是578字。而其中44%的新闻篇幅在251到750字之间。可见,短新闻更受欢迎。

(三)这是中国新闻奖的鲜明导向

在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时候,就有36名评委联名发出了《多发短消息 减少长通讯》的呼吁。时任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邵华泽总结:“今后要更多地鼓励好而短的新闻作品,让它起到标杆作用。”

笔者统计了第27届至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消息作品的平均字数:第27届平均876字,第28届平均964字,第29届平均957.5字,第30届平均636.5字,第31届平均897.3字。

在2022年6月公布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中,删除了多年来对参评作品的字数限制。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鼓励写长文。相反,是要求写优质短文。对于文章篇幅,不再“一刀切”,长短相对宽松灵活,但内容质量要求更高。总的导向是,要用尽量“短”的文字把事情写清楚、写明白、写到位。

9月23日公示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便体现了这样的导向。获得一等奖的6篇消息稿,平均篇幅为797.5字。其中,最长的《大庆发现超大陆相页岩油田》1328字,最短的《美不行待客之道,中方严正回应!》229字(视频作品以文稿字数记)。[4]

这种对于新闻作品“又短又好”的要求,是新聞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一种标志。

二、如何写好短文

(一)多作立意高远的短文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高简的文字记史言事,以精微的语言表达深奥含义,这是很多新闻人毕生的追求。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240多年间春秋各国大事,现存全文仅1.6万多字,年均不足百字,可见其用文之简、篇幅之短。然而,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可见其影响之深巨。

昨日之新闻,今日之历史;今日之新闻,亦后世之历史。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很多都是“微言大义”的佳作。

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网微信公号推送的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获得文字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全文仅453字。中国新闻奖评选推荐理由说:该作品文约意丰、立意高远,在不长的篇幅中生动展现了习主席无私忘我奉献的公仆精神,向世人展示了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微传播”产生“巨能量”,可圈可点。[5]“长江”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赞,该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改文风的胜利。

寫有思想的短文,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多写消息和短评,特别是消息。梁衡认为,传播新闻有诸种方式,其中消息是最集中、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消息是新闻的基本体裁,消息人人会写,但要写好却不容易。近几年,常听各类新闻奖评委感慨“消息荒”。在第27届到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消息类一等奖获奖作品均为2件,第31届3件,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如果将新闻写作比作跑步,那么,要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就好比在全运会百米短跑中获得冠军。

今年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改进了评奖办法,消息类一等奖获奖作品增加到6件。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优秀消息作品获奖。

事实上,长文好写,短文难作。老舍先生说,越短越难。如果调查研究不深入、学习思考不认真、文字组织不讲究,便只好虚张声势、长篇大论,以掩饰底气不足。写作者如果看不清本质、抓不住要点,是不可能提纲挈领、切中要害的。只有平时对政策学得精、情况摸得透、问题想得深,才能深入浅出、准确到位地写文章、讲事情。

(二)多写韵律优美的短句

现代白话文新闻写作,几乎不可能做到唐诗宋词那样对仗工整。但抛开平仄、用韵等要求不谈,宋词那种长短句结合的写法,是值得借鉴的。试着看一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短短70字,字字血泪,真情直语,感人至深。行文长短结合,似乎能感觉到作者在抽泣。陈师道评价其“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成为千古传颂的悼亡词。

长短句结合,让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充满了节奏感,加强了表达效果,提升了文章美感。

在2017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老郭脱贫记》,就是这样的佳作。试看其中的几个片段: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

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寥寥千字的报道,文字干净利落、朴实无华,且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写得出神入化。词句长短并用、交替出场、节奏明快,读起来如宋词一般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妙不可言。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燕侠称赞其是“新闻故事的‘中国式’讲述”。[6]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新闻要“顶天立地”。所谓的“顶天”,就是要学习经典、勇攀高峰;所谓的“立地”,就是脚踏实地、言之有物。记者要立足新闻事实,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创新表达,努力创造新的佳作。

(三)多用含义精炼的短语

首先,要在“准”字上下功夫。借鉴古人“炼字”的做法,遣词造句反复推敲,力求准确、精准。

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背后就有一段关于“推敲”的趣事:贾岛骑在驴上,反复揣度用“推”还是“敲”,不觉入了神,竟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其中缘由说了,岂料韩愈听后非但不责备他,反而立马沉思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就这样,两人因诗成友,传为佳话。

谋篇布局力求完美,锤字炼句精益求精,是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贾岛就自嘲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当然,新闻写作炼字要注意“尺度”,既不能缺斤短两,也不能画蛇添足。用力不够,词不达意,是隔靴搔痒;用力过猛,画蛇添足,就过犹不及了。

其次,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巧用典故、成语、俚语、谚语等,加强表达效果,追求“文约意丰”。

在这方面,唐代的王勃可谓登峰造极。其《滕王阁序》全文773字,叙事抒情通篇用典,有历史故事、有前人文句,大大地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其用典虽多,但自然得体、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四典连用,隐喻自己命运坎坷,虽心怀愤懑却含而不露。“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两典隐喻自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典故,则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决心。

典故、成语、俚语、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而来的,寥寥数字却能表达数倍于字面的丰富含义,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新闻可以适度使用。

第三,还要在“通”字上下功夫。新闻写作一定要让大多数读者都看得懂,切不可一头扎进故纸堆,故作高深。

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白居易学习。来看一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短短20字,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字浅显、寓意深刻,雅俗共赏、千古卓绝。

据中国古代诗论著作《冷斋夜话》记载,白居易写诗,每一首都会念给街边的老婆婆听,念完之后问她能不能听懂。如果老婆婆说听不懂,就一直修改,直到老婆婆都能明白,留下了“老妪能解”的典故。

因此,记者在写作时也要努力做到文辞平易通俗,让大多数人能看懂,力求“雅俗共赏”。

结语

文宜短而实,不可长而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刀切”越短越好,而应该是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总的导向是要尽量写短。借用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一句形容美女的话,那就是: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写新闻就是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记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抱定惜墨如金的态度,修炼笔墨纯熟的功夫,追求字字珠玑的效果。

注 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3-834.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1.

[3]梁衡.总编手记(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9.

[4]中国记协网站.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OL].http://www.zgjx.cn/2022-09/23/c_1310665248.htm

[5]中国记协网站中国新闻奖专题.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OL].http://www.zgjx.cn/2020-10/12/c_139433878.htm

[6]陈燕侠.老郭脱贫记:新闻故事的“中国式”讲述[J].新闻爱好者, 2017(04):62-65.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猜你喜欢

短句新闻短文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KEYS
Keys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