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4S 期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2-11-23王鹏程董瑞
王鹏程 董瑞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上海市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102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可发生于新生儿期,发病率约1/10 000,占儿童恶性肿瘤的7%~10%,男性略多于女性。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将NB 分为Ⅰ~Ⅳ期和Ⅳs 期,其中Ⅳs(或4S)期是NB的一个特殊分期,以高转移率和高自愈率为主要特点,约占NB 总数的5%[1]。 4S 期NB 是指发病年龄小于12 月龄,原发肿瘤为INSS Ⅰ期或Ⅱ期,伴有肝、皮肤和(或)微量骨髓转移(骨髓涂片或活检提示肿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不超过10%)[2]的NB。 尽管4S 期NB 患儿存在转移,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肿瘤可自然消退,其5 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4%~92%,5 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约82%[1-3]。 这种自发消退的情况并非4S 期NB 所特有,一些存在骨转移以及低分期的NB 患儿也有自发消退的现象[4]。 此外,4S 期NB 有时也会进展为4 期或其他高危疾病,甚至在进展之后仍然获得消退[5]。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风险组(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INRG)以5 年EFS 为标准,对35 个潜在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发现INSS 分期、发病年龄、组织学特征、肿瘤分化程度、MYCN 状态、染色体11q 和DNA 倍性等是影响NB 预后的主要因素[2,5-7]。 本文将阐述近年来4S 期NB 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病理分型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分类(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INPC)采用Shimada 原始分类系统,将NB 分为预后良好型(favorable histology,FH)和预后不良型(unfavorable histology,UH)。 两种类型NB 患儿3 年EFS 分别约85%、41%[8]。 尽管UH 型在4S 期NB 中占比不足10%,但其仍然是不可忽视的NB 预后不良相关因素之一。Asuka、Bruno 等[9-11]针对4S 期NB 的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UH 型NB 的OS 和EFS 低于FH 型。 UH 型中Schwannian 基质减少或缺失,可导致NGF/NTRK1、NRG1/ERBB2 或NRG1/ERBB3 等信号通路失活,抑制抗增殖和诱导分化因子的分泌,进而阻抑肿瘤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这可能是UH 型NB 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12]。
二、遗传因素
(一)MYCN 基因扩增
MYCN 基因是MYC 家族的一员,后者是一类促癌基因,包括c-MYC、MYCN 和MYCL 三组同源基因。 人体MYCN 基因位于2 号染色体短臂(2P24.3),表达蛋白MYCN 长度为60 ~63 KDa,半衰期约30 min,参与胚胎发育过程的基本调控。 MYCN 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MYCN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13]: ①MYCN 可通过下调整合素α1 和β1 促进细胞外基质分离,并能够促进黏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转录,后者是整合素信号转导的关键调节因子,从而协助肿瘤细胞顺利迁移; ②MYCN 可以阻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 趋化因子配体2(MCP-1/CCL2)的表达,进而抑制NKT 细胞的趋化作用,干扰免疫监视;③MYCN 还可以通过PI3K/mTOR 途径促进血管生成素分泌,抑制内皮生长抑制剂的释放,进而促进血管形成。 在细胞周期方面,MYCN 扩增的NB 细胞未能在G1 期停滞,这可能与MYCN 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2、CDK4和SKP2,或下调肿瘤蛋白53 诱导型核蛋白1(TP53INP1)有关。 抑制MYCN 可以显著降低细胞G1 期向S 期转变的效率,导致S 期细胞减少以及G1 期细胞堆积[13-14]。 除此以外,MYCN 扩增导致MYCN 蛋白堆积,产生大量MYCN-MAX异二聚体,后者可能具有阻止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增加肿瘤恶性程度的作用[8]。
20%~30%的NB 存在MYCN 扩增[14-16]。 4S 期NB MYCN 扩增的比例相对不高,在一组由儿童癌症研究组(Children's Cancer Group Study)、法国小儿肿瘤协会(French Society of Pediatric Oncology)以及INRG 纳入研究的4S 期NB患儿中,发生MYCN 扩增的比例低于8%[2,17]。 MYCN 基因扩增是4S 期NB 预后不良的明确相关因素之一[9,18]。 一项涵盖1971—2020 年间37 项研究的系统性评价文章显示,伴有MYCN 扩增的4S 期NB 患儿死亡率接近56%,印证了MYCN 扩增的高危险度[3]。 近年来,MYCN 基因扩增的异质性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需要进一步探索MYCN 基因与作用靶点及其他蛋白质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寻求针对其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14-15]。
(二)DNA 指数/染色体倍性
肿瘤细胞的DNA 含量也与NB 预后之间存在关联。 在定量细胞学上,细胞核的DNA 含量并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数量。 细胞DNA 图像自动扫描分析技术(DNA Image Cytometry,DNA-ICM)通过测定染色细胞核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判断细胞核含量。由于DNA 含量是由二维结构测定的,不能完全反映染色质的倍数,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误差,在测量肿瘤细胞的DNA含量时,通常使用DNA 指数(DNA index,DI)进行评估。 DI是被测细胞G0/G1 期IOD 与正常细胞(通常为淋巴细胞)G0/G1 期IOD 比值的均值,正常二倍体细胞的DI 等于1,DI>1 或DI <1 都称为异倍体,DI >1 的细胞也称作超二倍体细胞。 研究发现18 月龄以下的NB 患儿中,DI >1 者肿瘤分期较低,且预后较好[19]。 这可能是由于有丝分裂缺陷导致全染色体扩增引起,而非节段性染色体畸变所致。 但在发病年龄较大的患儿中,高DI 往往由节段性染色体畸变引起,与预后的关联不如前者密切。 早期研究发现,二倍体NB 较超二倍体发生MYCN 扩增的比例更高,且常常在确诊时伴随更高的乳酸脱氢酶水平和更低的化疗敏感度。 即便是在预后相对较好的4S 期NB 患儿中,二倍体组的预后情况也比非二倍体组更差[20]。 上述结论在Katzenstein 等[7]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Katzenstein 通过回顾性分析110 例4S 期NB 患儿的预后情况发现,二倍体较超二倍体4S 期NB 患儿预后差(3年OS 分别为68%、90%)。
(三)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包括染色体数目改变和染色体结构异常。 NB 患儿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包括11q 和1p36 缺失、17q 获得[19]。
11q 缺失:以往研究发现,20%~45%的NB 存在11q 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11q23 是缺失最频繁的区域。 11q 异常的比例与分期相关(1 期8%,2 期10%,3期21%,4 期52%,4S 期11%)[21]。 Spitz 等[22]的早期研究回顾性分析85 例4S 期NB 患儿预后情况,发现伴有11q 缺失的4S 期NB 患儿预后较差,生存率更低。 近期研究显示,11q 缺失还会大幅增加4S 期NB 的复发风险[23]。 Coronado等[24]通过比较不同分期NB 的免疫情况,发现11q 缺失的NB 表现出多种免疫抑制特征,包括静息期CD4+T 细胞、M2巨噬细胞的增加以及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 高表达等,这提示11q 缺失可能具有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作用。 此外,微卫星标记技术对11q 等位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约17%的NB 存在不平衡11qLOH(unbalanced 11qLOH,unb11qLOH),即在11q LOH 的基础上检测到一定的11p 物质,约占11qLOH 的50%;miRNA 表达谱也发现,11q 缺失NB 实际上由两种临床亚型组成,且EFS 和OS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单纯11qLOH,unb11qLOH 的3 年EFS 下降更低(约74% vs. 50%),可能与NB 的不良预后更为相关[25-26]。
1p36 缺失:1p36 缺失是肿瘤常见的染色体异常,25%~35%的NB 存在1p36 缺失[16,27]。 1p36LOH 的NB 患儿的3年EFS 和OS 分别为47%、64%,而没有1p36LOH 的患儿分别为77%、85%[26]。 在Denah 等[28]的回顾性研究中,伴有1p 染色体异常的4S 期NB,5 年EFS 和OS 均不到50%,远比1p 正常的4S 期NB 预后差(5 年EFS 和OS 均接近90%)。CHD5、CAMTA1、KIF1B、CASZ1 和miR-34a 可能是1p36 相关的抑癌基因,其中CHD5(1p36.31)是主要的候选抑癌基因,其活化与转录抑制存在相关性[27]。 Henrich 等[29]认为,1p36缺失是由于多种基因剂量不足,导致敏感性肿瘤抑制因子共缺失造成,而非传统的“二次打击”所引起。 1p36.3 缺失的NB 患儿均具有不利预后的组织学特征,并与MYCN 扩增高度相关[16]。 70%的MYCN 扩增NB 存在1p36 缺失,Spieker的缺失作图研究揭示了MYCN 单拷贝NB 中1p36.2→36.3的较短缺失,以及MYCN 扩增NB 从1p35 延伸到至少1p36.1 的较大缺失。 这个发现预测了两个可能的肿瘤抑制区域:与非MYCN 扩增NB 相关的远端肿瘤抑制区域,以及与MYCN 扩增相关的近端抑制区域。 而CHD5 可能是1p36 重要的远端抑癌基因[30]。
17q 获得:Denah 等[28]的研究显示染色体17q 异常也与4S 期NB 的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 染色体17q 获得发生于50%~70%的NB 中[13,27]。 17q 获得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这种变异被普遍认为与NB 的发生有关[16]。 17q21→25是变异最频繁的区域,BIRC5、SECTM1 和TBCD 是几个可能的候选基因,约27%的NB 患儿可检测到BIRC5 扩增,BIRC5高表达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已证实与不良预后和低生存率有关,而抑制BIRC5 可以促进凋亡发生并抑制肿瘤生长,是NB的潜在治疗靶点[27]。 也有研究显示,11q 缺失的NB 亚群中,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发生17q 获得的比例相当,即17q获得并未造成明显的EFS 和OS 差异[25]。 17q 获得的NB 较17q 正常的NB 具有更接近细胞核中心的17 号染色体,而细胞核中心的转录速度高于周围,因此前者17q 表达水平往往更高。 另外,经过MYCN 转染后,SHEP 和GIMEN 两个细胞系较转染前都出现了17 号染色体不平衡获得,且后者的17q更靠近细胞核中心,这意味着MYCN 过表达可能会促进NB发生17q 获得[31]。 除此以外,染色体17q 的获得还常伴随1p 缺失、发病年龄晚等其他预后因素,这些结果表明17q 获得可能并非独立的预后因素[25]。
三、临床特征
(一)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是INRG 重要的预后因素。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早的NB 患儿预后较好[2]。 Denah 等[28]在其回顾性研究中定义了区别于传统4S 期的“4S 期模式NB”(或具有4S 期特征的NB),即原发肿瘤为INSS Ⅰ期或Ⅱ期,有肝、皮肤和(或)骨髓转移;该定义在原4S 期NB 的基础上取消了发病年龄及骨髓侵犯程度的限制;12 月龄以下及12 ~18 月龄的4S 期模式NB,5 年EFS 分别为79%和55%。 Tomoko 等[17]的研究也采用了与Denah 类似的定义,其研究发现12 月龄以下、12 ~18 月龄以及18 月龄以上的4S 期模式NB,5 年EFS 分别为89.4%、100%和53.1%,该结果提示12 月龄以下、18 月龄以上的患儿较12 ~18 月龄患儿可能预后较差;4S期模式NB 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可能是NB 早期筛查得以普及的结果,但也可能与4S 期NB 自发消退、或进一步恶化成4 期NB 有关。 事实上,INRG 于2008 年提出的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级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 Staging System,INRGSS)已将低危组的发病年龄上限调整至18 月龄。 此外,Parodi 等[32]在分析进展性4S 期NB 时发现,4S 期向4 期进展的风险与发病年龄增加存在相关性。
(二)转移部位
1. 骨髓转移:4S 期NB 的转移可能与神经嵴干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NCSCs)的发育性迁徙有关。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NCSCs 可通过背外侧途径迁移到皮肤,也会通过腹膜途径迁移到主动脉-性腺-中肾上皮细胞,随后NCSCs 进入血液,通过肝脏进入骨髓;这恰好与4S 期NB 的转移部位一致。 60%~65%的4S 期NB 患儿确诊时已出现骨髓转移,复发的4S 期NB 患儿中也有15%~20%伴有骨髓受累[33-34]。 4S 期NB 骨 髓 浸 润 程 度(tumor cell infiltration,TCI)的研究显示,4S 期NB 患儿的TCI 程度与OS 呈负相关,且TCI 程度与MYCN 扩增无明显相关,这提示4S 期NB 的TCI 程度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并且可能是独立的预后因素[35]。
2. 肝脏转移:4 期NB 鲜有肝脏转移的报道,但4S 期NB肝脏转移十分常见。 一项有关4S 期NB 肝转移的研究显示,约85.8%的4S 期NB 患儿存在肝脏受累,表现为肝脏散在数十至数百个独立结节,结节的生长和消退可同时进行,从发生到消退可历经数月[33]。 肝脏受累的4S 期NB 虽能自发消退,但持续性肝肿大容易引发严重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而致患儿死亡[36]。 一项纳入31 例4S 期NB 患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6 例在确诊后1 周里,由于早期肝转移器官受压迫而发生严重呼吸衰竭,其中4 例年龄小于4周,且一半接受了化疗,但均在确诊后3 周里陆续死于多器官衰竭[5]。 因此,严重肝转移也是4S 期NB 不良预后的相关预后因素。
3. 原发部位:肾上腺是NB 最常见的原发部位(40%),其次是腹腔(25%)、盆腔(15%)、纵隔(15%)和颈部(5%)的交感神经节,原发部位和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INRG 的最新报告显示:侵及肾上腺的NB,往往伴随较低的OS 和EFS,且独立于其他预后相关因素[10]。 相比之下,原发于纵膈的NB 其OS 和EFS 更高。 此外,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的一项研究显示,双侧和单侧肾上腺受累的NB 患儿其OS 大致相同,但前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高于后者[37]。 Stefano 等[38]在研究4S 期NB 原发肿瘤切除手术的价值时,发现非肾上腺起源的4S 期NB 其5 年OS 优于肾上腺起源的4S 期NB,验证了肾上腺来源的4S 期NB 与不良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
四、总结
4S 期NB 的不良预后与MYCN 基因拷贝数、DNA 指数/染色体倍性、染色体畸变等具有相关性,但其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主要是4S 期NB 的年龄分层一直存在分歧;另外,UH 病理类型、原发部位、骨髓和肝转移程度亦与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 总之,4S 期NB 不同预后相关因素的价值与相关性,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需要深入探索、分析,并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文献检索为王鹏程,论文调查设计为董瑞,数据收集与分析为王鹏程,论文结果撰写为王鹏程,论文讨论分析为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