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儿童健康视角的社区景观环境研究*
2022-11-23刘舒悦苏媛媛
刘舒悦,苏媛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关键词去解读“十九大”报告,在报告全文中“健康”一词出现多达13次。报告指出:突出民生新的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但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6~23岁区间的学龄人群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超重、肥胖症正接近发达国家;近视率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我国有3 000万青少年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邻里环境特征的不同与儿童的体重指数和健康程度有直接关系,邻里环境将成为预防儿童肥胖症及其不良后果的重要干预场所。
社区公共绿地是儿童活动频率较高的户外场所,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最密切。社区建成环境的优化具有作用效果的长期性、惠及人群的广泛性、影响的潜移默化性等诸多优势,建造有利于儿童体力活动的社区环境,已经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部分研究表明,建成环境对儿童的户外身体活动、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健康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儿童与自然环境隔离,会导致儿童出现压力过大、抑郁、孤独等症状;而户外活动的减少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和儿童近视发生率存在联系;当儿童接触大自然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情况显著减少。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青少年儿童与社区景观环境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开展系统的青少年儿童在社区景观环境中的行为研究,为未来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设计提供启发与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框架
首先,对文献进行初步阅读,通过对背景和文献初读,大致确定研究问题和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可视化工具对文献进行分析,得出所要研究问题的趋势和热点、重点以及不足,利用理念界定进行精准学科定位。其次,进一步缩小范围,对目标文献、重点问题进行精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本文以“儿童”“青少年”“社区景观环境”“健康”分别组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和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电子资源数据库系统收集国内外文献,并分析2000年至2021年6月的相关研究文献。
在CNKI将“青少年儿童健康”(或含“儿童健康”,或含“青少年健康”)作为关键词检索,得到9 835篇中文文献;以“社区环境”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4 945篇中文文献。其中,笔者再次以“青少年”和“社区环境”作为主题搜索,最终得到134篇中文文献。
外文数据库方面,以WOS检索收集,通过精准设置检索结果呈现出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并以“teenager health”“children health”“community environment”“community landscape”等分别作为检索主题词,在WOS中的核心合集检索,得到的初始目标文献分别为205 023篇和223 866篇。
1.2 分析方法
1)利用两大平台自带的分析工具、英文文献以及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和解读,分别对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研究热度等进行统计。
2)按时间序列、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3)继续就文献学科、研究热点等方面,对国内外社区环境与青少年儿童健康研究进行分析与评述。
2 检索结果分析
2.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结果看,国内外文献数量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基于青少年儿童健康的社区环境问题受到相关学者与公众更多的关注。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以看到近年来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只增不减。
2.2 基本研究分类
CNKI的134篇文献检索结果中,社会科学II占比最大,主要为社会学及统计学,包括25篇文献,占15.24%;WOS检索结果中,公共环境职业卫生占比最大,为1 424篇,占39.989%。经过比对研究发现,文献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医学医疗、环境公共卫生、儿童心理等,涉及医疗保健、心理评估、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研究。
2.3 研究热点主题
分析以CNKI得出的中文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目前主要的关键词包括“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社区健康教育”等。分析以WOS得出的外文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集中于“体力活动”“问卷调查”“身体质量指数”“肥胖”等。
2.4 研究趋势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儿童健康与社区环境研究趋势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1)国外2006年后对于该领域的关注度激增,且发文数量显著增长;国内研究以社会科学和医药卫生学科为主。
2)国外更多由定性研究转为量化研究、实证研究,对于具体问题把控更微观、具体;国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对于二者结合度研究较少。
3 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3.1 有关社区景观的健康效用评估与优化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文献,多引用医学、生理指标评估其对青少年儿童身体、心理健康和综合效用的正面影响,例如Cohen-Cline研究的主要参数是同卵双胞胎的对内效应,追踪证明童年居住在高质量绿色环境的双胞胎一般有更低的抑郁、沮丧等心理症状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再通过Connected Papers对该文献进行拓展,可以看到与此相关的多篇文献以及其引用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基本上被低估的问题,近几年来开始出现且急剧上升。通过梳理不难看出,对于绿地环境、接触户外活动与健康的研究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内文献多属于规范性研究,且面向公众健康。例如陈岩在《公众健康视角下的社区景观效用与优化研究》中讨论社区景观对于公众健康的效用,并理论性地提出优化原则以及设计了优化流程,得出结论:社区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当前严峻的公众健康问题发生根源,良好的社区景观环境能够引导人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3.2 基于环境理论的儿童户外活动与影响因素研究
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共同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之后关于儿童友好型的关注只增不减,如Anna Broberg通过对环境儿童友好型的分析,得出建筑环境的结构与环境儿童友好型关联,并通过儿童自主行动的可能性和实现环境供给的机会这两个核心标准来定义环境儿童友好型。Leila Scannell、Robert Gifford提出位置依恋对社区成员在记忆、归属感、放松、积极情绪等方面有13种益处,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及经验。
韩西丽基于可供性理论,从儿童环境感知、健康行为与物理环境的关系审视社区场地环境与设施,选取一些特色社区研究健康行为发生的物理环境条件,切入点小、针对性强。
3.3 儿童康复的景观干预案例研究
姜斌在《以儿科医生的视角诊断城市环境——访谈理查德·J·杰克森》一文中引入了国外城市环境健康景观干预理念;郭成在《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中的应用》一文中尝试了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的探索性实践,案例实证论证在我国起步较晚,文献不多。
4 研究难点分析
首先,对于探究青少年儿童健康与社区景观环境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涉及环境心理学、地理学、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等多领域交叉学科,量化的数学模型囊括更多主客观因素,提供综合全面的分析模型,由定性关系转向定性定量关系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其次,关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及独立活动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方法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运动感应器法及社会调查方法,还包括行动观察法与体力活动问卷法。但在对于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健康因子权重的统计分析上,仍有待提高。
当前,关于青少年儿童健康与社区环境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相对比较丰富,但相关问题的综合性量化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外文文献,而在我国此类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具体针对社区景观环境与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关注度以及深入研究的文献更匮乏。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5月31日召开的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系列生育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并逐渐与世界发展和转型的当前形势相适应。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相信我国近几年内儿童青少年人数会有明显变化。生活社区周围的公共绿地是儿童活动频率较高的户外场所,这种场所的建设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极为密切,是最需要关注的。
5 结语
本文对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针对已有文献有待改进部分进行总结与展望,得出以下结论。
1)近20年来,国际上对青少年儿童与社区景观环境的研究总体上呈持续关注态势,稳定上升,发展态势良好。不同阶段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具体热点不同,总体上与相对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
2)我国关于社区景观环境与青少年儿童健康的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此外,对社区景观环境对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关注度不足,故设置健康因子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健康因子的权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卡方等。社区景观环境研究所选择的范围、人员主要为老年人,应对于青少年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针对多尺度和不同年龄段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如何调查研究青少年儿童的方法上也需认真考量,问卷内容的设计、访谈内容应避免过于引导式,更偏向青少年儿童的自身意愿。
3)需要进一步关注社区景观环境与青少年儿童健康的相关研究;由定性关系转向定性定量关系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的主要方向;如果社区景观环境研究缺乏青少年儿童的参与,则无法将儿童的需求贯彻到规划建设中,且难以利用主动式环境干预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等方式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带来新机遇。
城市居住方式、交通、网络等条件的改善,从某些程度上反而限制和减少了青少年儿童的户外活动。但通过研究,社区环境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缓解其压力的极为重要的场所。
经历新型冠状病毒和近年来困扰城市的雾霾、全球变暖等问题,我国对环境健康问题高度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专业研究人员在满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需求、服务设施建设、营造适宜成长的健康社区环境方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这同时也是我们的新思路以及新方法,更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