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适宜的指导作用
2022-11-23
在这一话题中,S 老师纠结于如何处理好“发展建构技能”与“鼓励想象创造”的关系。S 老师抛出这一问题,其实是将二者视为“鱼和熊掌”,认为不可兼得。而事实上,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
从话题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运用平铺、垒高、架空等方式搭建了长颈鹿身体的主要部位,他们的建构技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也尝试了用单元积木搭建长颈鹿尾巴,他们把圆柱体积木一块块往上垒,搭建了一条立在地上的尾巴,但这其实是迁移了“长颈鹿的身体靠腿支撑”的经验,他们并没有发展新的建构技能。而后,在探索怎样利用有限的单元积木搭建更高大的长颈鹿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建构技能获得了发展。因此,我认为,教师大可不必纠结于孩子是否一定要用单元积木来搭建长颈鹿尾巴。从话题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乐于用各种材料来表现长颈鹿的尾巴,而且认同自己这种表现方式,但教师内心还是倾向于让孩子们用单元积木来建构。教师的纠结源于内心深处对于发展孩子建构技能的执念。
对于建构游戏中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我有如下建议。
观察:不只关注怎么搭
在游戏观察中,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有:孩子在认知上的表现,动作能力,情感体验,与同伴交往的情况,等等。在建构游戏中,孩子建构技能方面的表现十分外显,因而教师往往会给予较多关注。然而,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观察孩子在搭建时是否有计划(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还是先想后做),搭建过程中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情况(能否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同伴有不同的想法时如何应对),面对问题时情绪和行为上的表现,等等。话题中的S 老师似乎过于在意孩子用哪种材料搭建、如何搭建。关注点的局限容易让教师的指导陷入死胡同。
评价:不单论像不像
在建构游戏中,不少教师会从“像不像”的角度评价作品,这一评价观念也深深影响着孩子。话题中,小佳提出,他们搭建的长颈鹿尾巴与真正的长颈鹿尾巴有区别;多数孩子觉得用塑料方块积木拼接成的尾巴最像,所以是最棒的。这种种表现均体现出孩子们也总是以“像不像”来评判作品。然而单论像不像,对孩子发挥想象力是有阻碍作用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话题中孩子们对于长颈鹿尾巴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每一种都很有创意,难以判断哪一种才是“做得最棒”的。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每一种尾巴的亮点在哪里,如此一来,孩子们既可以从他人的创作中获得启发,积累更多经验,又能学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创作。这不仅对于孩子们当下提升建构游戏水平有好处,对于他们长远的发展也有助益。
引导:不局限于当下
建构长颈鹿的游戏是在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之下开展的。从话题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于建构常见的直立姿态的长颈鹿已经做了多次尝试,对其中的难点“尾巴的搭建”也有了比较充分的探索。如何发现游戏的生长点,使该游戏进一步延伸拓展,是后续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教师可以了解并丰富孩子们对于长颈鹿的经验,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鼓励他们继续搭建不同姿态的长颈鹿,或尝试表现长颈鹿的生活环境等。不局限于当下的引导,便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建构技能和想象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