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载体和见证
——宁夏境内黄河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2022-11-23冯海英

民族艺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宁夏黄河文化遗产

冯海英

(宁夏博物馆 保管部,宁夏 银川 750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1]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宁夏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对黄河的持续创造性利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地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为了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基础,作者专就宁夏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开展了调查研究,以厘清黄河文化遗产的构成、数量、分布和保护利用状况,形成黄河文化遗产名录,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增添文化内涵。

一、黄河文化遗产的分类

黄河文化,就是黄河在特定的流域空间与人文空间孕育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化形成及发展融合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宁夏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就是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载体和见证。

“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和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涵盖了历史上与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宗教、建筑、人物等关联的各类遗产。黄河文化遗产调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黄河文化遗产构成类别和分类进行充分研究,经过与文化和旅游、水利、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认真协商,遗产类别不仅考虑了不可移动文物,且兼顾了与黄河文化密切关联的其他各类文化遗产。

(一)科学合理分区

根据宁夏境内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科学划分黄河文化遗产的分布类区,即按照黄河干流、支流、其他流域的地域范围对应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区。一类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区指以黄河干流流经区域形成的黄河文化廊道内与黄河相关联的文化遗产,黄河干流流经的银川市4 个县(市、区),石嘴山市2 个县(区),吴忠市2 个区(市),中卫市2 个县(区)。二类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区指以黄河支流流经区域而形成的与黄河相关联的文化遗产,即黄河主要支流清水河、苦水河和泾河流经的吴忠市3 个县(区),固原市2 个县(区),中卫市2 个县,银川市灵武市。三类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区指其他黄河支流流域内关联的文化遗产,其他黄河支流流域有银川市的2个区,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区,吴忠市的红寺堡区。四类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区即指一、二、三类黄河文化遗产之外的文化遗产。

(二)科学规范分类

调查主要依托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通过实地勘察核查,全面摸清黄河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分布和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利用状况。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拓展延伸到了黄河古灌区古渠系等水利遗产,古渡口等交通遗迹遗存,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革命文物等与黄河紧密关联的文化遗产,丰富完善黄河文化遗产内涵和科学划分类别,把黄河文化遗产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人文景观、农业遗产10 类,并结合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黄河文化遗产划分区域。重点调查分布在黄河干流(廊道)即一类区的黄河文化遗产。

(三)设计调查内容

确定黄河文化遗产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名称、类别、年代、所有权情况、使用情况、利用情况、内涵与价值阐释等,侧重利用文物讲好“黄河故事”。

二、黄河文化遗产的总量分布

据调查统计,宁夏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历史建筑等10 类黄河文化遗产,共计4219处,其中与黄河紧密关联的一类、二类、三类黄河文化遗产共计2203 处,关联紧密度较低的四类黄河文化遗产共计2020 处。在一、二、三类黄河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文物1798 处,引黄古灌渠26 条(52 段),历史建筑45 处,工业遗址109 处,水利工程遗址90 处,码头渡口遗址10 处,人文景观45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8 处,传统村落9 处;其他37 处。

宁夏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分布于5 市22 个县(市、区),从现有数量而言。各市县数量不一,其中:银川市有黄河文化遗产487 处(不可移动文物374 处,引黄古灌渠22 段,历史建筑24 处,工业遗址21 处,水利工程遗址11 处,码头渡口遗址3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3 处,人文景观13 处,其他16 处);石嘴山市有黄河文化遗产261 处(不可移动文物180 处,引黄古灌渠8 段,历史建筑11 处,工业遗址47 处,水利工程遗址1 处,渡口码头遗址2 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 处,人文景观11处);吴忠市有黄河文化遗产927 处(不可移动文物813处,引黄古灌渠16 段,历史建筑1 处,工业遗址29 处,水利工程遗址40 处,渡口码头遗址2 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3 处,传统村落2 处,人文景观16处,其他5 处);固原市有黄河文化遗产55 处(不可移动文物32 处,历史建筑4 处,工业遗址1 处,水利工程遗址10 处,传统村落4 处,人文景观3 处,其他1 处);中卫市有黄河文化遗产共计473 处(不可移动文物399 处,引黄古灌渠6 段,历史建筑5处,工业遗址11 处,水利工程遗址28 处,渡口码头遗址3 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 处,传统村落3处,人文景观2 处,其他15 处)。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五市的黄河文化遗产总数分别占全区黄河文化遗产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2.11%、11.82%、42.08%、2.5%、21.47%。从地域分布而言,宁夏北部黄河干流区(银川、中卫、吴忠、石嘴山)的黄河文化遗产数量多于南部支流地区(固原),占全区黄河文化遗产总数的97.5%,固原市的黄河文化遗产数量相对较少,占全区黄河文化遗产总数的2.5%。

三、黄河文化遗产内涵价值探讨

(一)承载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有内涵[3]

1.黄河孕育了宁夏境内的早期文明。灵武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位于银川境内的黄河岸边,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黄河流域的最早发掘地,1923 年至今已经发掘6次,出土了3 万多件石器和近百件古动物标本等,经研究距今4 万年左右。其中出土的部分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和欧洲奥瑞纳文化相似,对阐述晚更新期人类的东北亚迁移、交流和扩散具有重大意义。[4]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距今1.27 万年至0.8 万年,出土有大量尖状器、磨食器等石制品和动植物标本,其中直径不足2 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同时代发现的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对万年前人类运用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植物考古通过浮选技术对出土植物种子残留物进行分析,得知当时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动植物的过程和重要环节,[5]呈现出宁夏平原原始农业的端倪。

2.黄河滋生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形态。历史上,宁夏处于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黄河滋生的引黄古灌区渠道纵横、谷稼殷积、田园似锦,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农业发展水平高,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之地。汉成帝时,在今天的宁夏平原设立典农都尉,专司垦殖、主持移民屯垦工作,逐步形成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形态。唐代,宁夏平原已经开发成为丰腴之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是著名诗人韦蟾对当时情况的形象描述。

3.黄河促生了引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曾在宁夏大兴引黄古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西汉武帝时首次开凿秦渠、唐徕渠、汉延渠;东汉时期,发明“激河”之法,增大了进渠水量,抬高了灌溉渠口水位;北魏薄古律镇(今吴忠市)镇将刁雍发明“每一旬(十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的节水灌溉法;元代郭守敬创造性地发明木制闸堰,有效控制灌渠进水量;清代末期,宁夏已有引黄灌渠23 条,灌地21000顷,[6]形成了近代意义上宁夏平原发达的水利网络系统。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2017 年将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4.黄河岸边的渡口商埠,繁荣了宁夏的水运交通商贸。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宁夏境内黄河干流有以莫家楼、仁存、横城、石嘴子四个渡口为代表的官渡十几处。莫家楼在历史上地理位置优越,近代盐务储运业使其繁华一时。仁存渡口从北魏开始作为水运码头,一直繁忙不已。国民党81 军从仁存渡口出发赴绥西抗战,解放军仁存夜渡黄河解放银川,留下了一段革命故事。横城渡口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年间噶尔丹叛乱,康熙亲征,到宁夏住宿横城,作《横城堡渡黄河》。[7]近代横城成为宁夏最繁忙的港口。石嘴山渡口是河套地区蒙汉民间贸易的主要市场,清代“各洋行专门收购甘、宁、青各地皮毛,并在石嘴山加工打包,由河运、驼运至天津出口”[8]。这些渡口,至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跨黄河大桥的修建通车,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5.黄河廊道的历史文物,是宁夏多样性地域文化的见证。宁夏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黄河廊道的古遗址、石窟寺、岩画、西夏遗迹、工业遗址、古墓葬,将台堡革命旧址等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内涵丰厚,尤其以贺兰山岩画、西夏文物、长城遗址为代表,传承着宁夏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实证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价值[3]

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指出:“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2]为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提供了遵循,并增添了新的时代价值,宁夏人民唱响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心声。

1.赓续革命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1935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即兴吟出《清平乐·六盘山》的雏稿—“长征谣”,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1936 年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一带完成了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的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这些壮丽革命诗篇,体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提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9]的号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10]这是新时代对革命精神的赓续、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宁夏已融入黄河文化之中,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2.宁夏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宁夏现存109 处工业遗址和1 处工业遗产群,见证了宁夏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2020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1],2016 年的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向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所有建设者、劳动者表示敬意”[12]。宁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 个地级市和10 座黄河干流流经的城市为重点区域,依托黄河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集聚优势力量、科学谋划打造“黄河金岸”,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 和94%的财政收入。

3.黄河水浇出百万移民幸福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苦瘠甲天下”是对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状况的现实描写,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进行扶贫移民。1997 年习近平来到宁夏,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决心推动实施“移民吊庄”工程,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让生活在南部山区的群众搬迁到黄河灌区,建起了闽宁村。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看到移民过上了富裕生活,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13]闽宁镇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和成功典范。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宁夏完成向黄河灌区移民贫困人口123.26 万,建成了黄河新灌区,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百万移民切身感受到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一)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利用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乾隆宁夏府志》等史料文献,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独特内涵;利用历代诗词歌赋和碑记、传说故事进行研究;围绕黄河文化“根和魂”的主体地位,科学提炼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特征与独特内涵,整体揭示黄河宁夏段在中华文明起源演变、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全面推进黄河文明价值综合研究

1.开展黄河宁夏段文物考古工作。实施精准全面的调查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只有对黄河流域宁夏段的考古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精确掌握其布局、范围,深度挖掘其内涵、价值。积极参与“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的重大项目,开展宁夏渝河、红河流域、罗山山脉的区域考古调查,着力构建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史前至西周时期的文化框架。加强对水洞沟、周家嘴头、姚河塬等黄河流域重点遗址的深入发掘。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水利遗产调查发掘”“黄河流域(宁夏段)古代交通遗产调查发掘”等项目,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

2.研究黄河古灌区线性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引黄古灌区流经区域广、线路长,是宁夏境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汲取黄河文化蕴含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智慧,汉代的激河浚渠、北朝的节水分旬灌溉、元朝的木制闸堰、明代的十里长堤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司马迁的“水之为利害”,郭守敬的“因旧谋新”,还是乾隆时期的“兴水利以尽地利”,以及宁夏知府张金城的“河渠为宁夏生民命脉”,各朝各代的治水实践,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构建黄河流域宁夏地域文化片区。主动融入黄河“几字湾”的河套文化片区,联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沿线相关区域,突出边塞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交融研究,尽力探究河套地区文明演进进程。加入陕甘、陕甘宁、长征等红色片区革命文化重要载体的研究。依托黄河干流和泾河、清水河、苦水河等重要支流,以及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山川地貌,构建宁夏地域文化片区。厘清秦汉以来大一统国家形成过程中,银川、固原、吴忠、中卫等作为黄河文明成就的边疆重镇、经济中心、军事重镇的发展历程。结合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实施保护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黄河文化关联的区域地标城市。打造文化+生态的高质量生态空间,奠定高质量发展生态基础。

(三)夯实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

编制宁夏境内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文化遗产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和历史风貌完整;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要求,编制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全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规划》《宁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宁夏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施规划》;开展全区黄河文化遗产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

(四)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建设与新业态发展

1.以黄河宁夏段干流为主线,深度挖掘、优化整合流域沿线黄河文化遗产和黄河景观资源,高水平建设提升黄河文化教育传承、生态文明研学、民俗风情体验、漂流等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力争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成为黄河文化的教育示范基地。

2.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及六盘山地区,以长征文化为主线,深度挖掘六盘山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实践教育示范区,建设好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宁夏段)。

3.以黄河与长城交汇处——小龙头、横城堡为起点,至盐池花马池一线,依托长城及其沿线生态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中国长城博物馆”这个品牌,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

(五)着力构建精彩纷呈的黄河文明区域标识

1.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水利遗产”“革命传统”四大主题搭建体系框架,细化形成时代、空间、类型涵盖完善的子主题,遴选出水洞沟、贺兰山岩画、长城、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平原农业景观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展示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系列标识,充实到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

2.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长城、长征文化等为特色的宁夏地域文化体系,进一步阐发黄河文化在宁夏的价值,将黄河、长城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建设纳入统一的顶层设计布局中,统筹协调推进。

3.传承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革命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主旋律,将“天下黄河富宁夏”打造成为体现宁夏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

(六)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1.丰富黄河文旅融合产品体系。突出黄河文化特色,加快开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推动黄河流域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增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2.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重点推动黄河干流岸线服务驿站、观景平台、自行车道等设施规划建设,开发黄河观光旅游,实现路路通景、处处皆景。提高老景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培育一批新景区,带动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文旅融合的业态转变。

3.全力推动“+旅游”行动,把“+旅游”做成创造价值、放大价值的“+”;做成拉动需求、推动创新的“+”思路,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将黄河文化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拓展全域旅游发展新空间。

4.扩展特色文化旅游新产品。连通宁夏、内蒙古黄河“几字湾”河套文化片区中的边塞、草原、农耕等多样文化体验游线路。连接陕甘、陕甘宁、长征等红色文化片区体验游线路。围绕银川都市圈,串起黄河岸边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红色、民宿、冰雪、避暑、康养、自驾车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形成高端旅游、大众旅游于一体的多种文旅融合产品。

(七)讲好“黄河故事”

1.沿黄各级博物馆突出展现黄河文化在宁夏的文化形态,策划一系列具有鲜明教育作用的主题展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黄河文化主题活动,有效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

2.精准定位,全方位讲好黄河文物故事,有效衔接博物馆、文物遗址、红色文化、考古发掘等资源。持续推进黄河文化、商周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等地域性考古研究,用考古资料讲好宁夏故事,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

3.远景讲好“黄河故事”。到2035 年,完成宁夏境内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完善省际保护利用交流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宁夏境内黄河文化博物馆展示系统,使黄河文化遗产事业显著发展;国内与国际交流活动实现常态化和长期化。至2050 年,宁夏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成效全面显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廊道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力,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的文明标识,让黄河文明之花开遍世界。

猜你喜欢

宁夏黄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宁夏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宁夏
宁夏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