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环境监测机制ᅠ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2022-11-23魏微
魏 微
(抚顺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8)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经济发展水平,更加注重改善环境,不断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障碍。识别环境问题并寻找改善方法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环境监测已经成为研究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因此,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水平,加强环境控制措施应成为环境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应不断改进。
1 环境监测的内涵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规划。一般来说,环境监测是指主要通过环境监测服务来分析环境状况和质量的任务,通过监测和测量环境质量(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环境等),监测一般包括物理指标监测、化学指标监测和生态系统监测,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和管理,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环境监测进行的环境质量控制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其结果可靠,有利于相关部门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健全的环境规划[1]。
目前,环境监测分为三个方面:科学研究、监视和持续监测。环境监测数据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例如,一些未知的污染源的数据需要相关的研究,研究数据很复杂,通常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大部分的研究和监测数据都作为抽样资料记录在《环境保护法》中,供公众查阅。环境监测的重点是污染物排放和排放趋势。所谓控制污染物排放,就是分析和监察污染物排放,以确定本地环境是否有污染,事实上,当排放量超逾规定标准时,及时控制污染物排放,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所谓污染物排放趋势监测,是对特定地区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特定地区未来污染物排放趋势,推断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地区的环境变化趋势。通过持续监测,可以分析每天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相关数据,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研究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监测过程正常运行,严格统一监管。为确保监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在合理分析调查结果和有系统地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收集监测数据,以便全面进行环境监测[2]。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充分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实际环境监测中,发挥综合治理作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和价值,增强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合法性。
3 我国环境监测机制的发展历程
在1980年以前,我国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低,环境监测机制的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和管理职能不完善。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较为落后和分散,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十分有限。为了有效地收集待处理的数据,需要简单的统计数据和分析。严格的技术分析方法和科学描述性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样品测试和数据采集过程,但由于技术限制,无法对从分析中提取样品的来源和取样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这导致整个环境监测过程存在明显的空白,与环境监测目标有关的实际数据没有充分反映在实际数据量和环境现实中,可靠存在严重缺陷[3]。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机关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大大提高,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国际惯用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国际环境监测机制。我国建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并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测量和统计工作,从而改进了环境监测方法和工具。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不断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并得到了国家金融部门、装备控制体系、组织和检测的积极支持,大大提高了环保工作的运作质量和效率[4]。随着相关制度的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机制在有关实验室中不断得到实施。由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有着多年的先进经验,加上技术手段的不断学习和借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全面实现了质量控制和数字化监测,也将在未来继续发展和改善。
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财政资金不足且缺乏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资金和硬件设施。目前,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大,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环境监测的投资因地区而异,没有纳入国家预算。各区域的环境监测费用由区域环境监测基金结算,导致缺乏足够的环境监测资金和相应的环境监测设备,阻碍了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获得更多的环境监测能力,一些环境监测站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产生收入,却忽视了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保护工作的监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4.2 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当谈到环境监测工作时,监测技术人员往往存在懈怠情绪,因为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人手不足、资金不足,有很多日常工作跟不上预期的进度。一些部门忽视了这一点,内部审计成为走过场,由于记录信息和储备的记录不足,管理体系失去了效力。虽然目前的管理体系运作似乎包括外部审查、监督和审计,但审计权力不足,往往是满足审计需要的一种手段,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广还应进一步完善。
4.3 监测方法陈旧
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多年,这几年在环境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在不断改变监测工作的手段,但与国外的一些环境较好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环境监测站依靠人工采样和实验,实验室设备只能研究一些肤浅的东西,实验数据难以验证有效性和准确性,完整的实验数据缺乏科学验证。可见,这种工作方式会给环境监测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5]。
4.4 监测机制存在问题
考虑到我国现行环境监测机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公众缺乏共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多数污染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涉及国家、个人和其他公司的发展和利益,以及一些私营公司或投资公司的高级职员不愿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合理监督环境监测,也不敢监督环境监测的质量。其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我国虽然有环境监测专家培训机构,但由于资金不足,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显著提高。此外,在我国,由于环境和专业技术人力短缺、监测技术水平有限、环境监测质量不足等问题,相关教育体系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
5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5.1 保障环境监测的质量
在环境监测项目中,必须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准确性。为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需要开展多边合作,地方当局和环保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对环境监测部门执行的项目给予优惠,并积极支持相关环境监测项目。同时,要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确保环境监测体系正常运行。环保部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制度,要求环境保护人员严格遵守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工作质量。环境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职责,严格执行环境监测任务。为了通过多学科合作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小组的组成,采取多方面的促进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环境监测。
5.2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作业包括监测作业的所有环节,如仪器设备验证计划、仪器操作检查、仪器验证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参考物质使用计划、能力验证和比较计划、质量控制评估计划等。尽管质量控制操作只是增加了工作量,但质量控制操作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是监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负责维护监控数据的生命线,质控工作计划是监测任务完成的前提。从事质量控制的人员必须熟悉监控操作、受控场所和受控操作连接,建立适合单位的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管理行动,顺利开展质量控制操作。
5.3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的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的目标越来越复杂,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升级,要求监测技术人员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因此,监测组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是加强监测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基本保障。同时,对全体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项培训等方面的培训,使监督人员充分了解控制方法和标准。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和规范技术手段完善整体质量控制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补充财政资源,形成环境监测干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专业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需求。
5.4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现阶段,我国也在努力解决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同时,发展经济,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还扩大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首先,各国应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贸易和环境问题等环境协定的谈判,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履行国际环境保护义务,为解决紧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贡献。此外,还必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以促进国家环境发展的“过渡”进程。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和评估标准,克服绿色贸易壁垒,防止污染蔓延和有害物种入侵,促进贸易健康发展,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供可靠支持。
5.5 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管理
在当前生态系统变化的环境下,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质量,改进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分析影响环境监测数据结果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进行环境监测。资料及数据可更全面和可靠,反映监测区的环境状况。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管理体系,是我国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优化环境质量控制体系和技术规范,在管理体系和工作中明确不同工作场所和不同环境监测环节的质量控制功能。另一方面,对作业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应按照环境监测系统的要求,及时发现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通过改进环境监测过程管理,利用管理机制取得的成果,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综合、一致控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过程,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效率。
5.6 建设薄弱环节的监督体系,提高整体管理质量
目前,环境质量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一套质量监察制度,以解决质量监察方面的不足,例如实地监察、紧急监察等。工业区围绕环境质量问题,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强空气质量控制。例如,考虑到大气监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地测试结果不仅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环境管理,而且可能影响测试实验室的可靠性及更好地保证整体管理的质量。此外,各级政府要整合环保服务,建立和加强环境监测人员之间的沟通、互动和协调,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执行环境监测任务,消除跨部门、跨区域和地方环境保护措施的时间和数量障碍,综合考虑环境监测问题,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和谐的环境监测体系。在环境监测机制的框架内,进行资源共享,进行地方人口调查和监测,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系统化,并为数据和理论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及时解决与环境恢复有关的问题。
6 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增强环境监测的精度
为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应不断鼓励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由于某些有害污染物在排放过程中难以识别,例如烯丙基三丁酯、双酚类等,通过一般的环境监测方法,很难发现这些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为解决这一可能对地区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破坏的问题,应鼓励在环境监测技术中应用痕量分析方法,在发现危险污染物时提高环境监测方法的准确性。新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不仅将提高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效率,而且将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促进环境保护。
6.2 提高监测人员的一般技能
首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以便及时优化观察人员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必须制定合理的招聘策略,优化环境监测专家的结构,更多地利用遥感和信息技术。最后,环境监察处或单位可与有关大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不断为环境监察组提供新鲜血液,并促进有效的人员编制。
6.3 加强对有毒和危险物质的监测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环境的空气或水中存在有毒物质。事实上,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往往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在今后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机构或小组应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测,对有毒和危险物质进行动态监测。
7 结论
环境监测管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我国生态系统的推广和发展。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环境监测过程管理,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地位,为环境保护活动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面已经工作了几十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