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以成都市仙阁村为例
2022-11-23伍文韬尹煦升
伍文韬,尹煦升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00)
1 文献梳理
1993年,美国学者JohnL.McKnight和JohnP.Kretzmann在《社区建设的内在取向:寻找和动员社区资产的一条路径》一书中首提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通过挖掘社区内部存在的优势资产,激发民众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力量,为社区的整体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其中,文化资产是社区资产的重要维度。社区文化资产建设强调从社区自身出发,一方面实现社区文化资产的积多增量,即“量变”,另一方面促进社区文化资产的提质增优,即“质变”[1]。通过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过程,还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自治的一体化社区发展,重建社区文化自信心[2]。
随着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社区营造成为了国内社区发展的重要模式。“社区营造”强调由政府引导,通过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激发社区居民的潜能,对社区中的事务进行治理,从而达到解决社区问题,创造和谐社会的目的[3]。社区营造的实践在我国广泛兴起后,国内学者通过考察乡村地区的社区营造实践,结合文化资产的挖掘与培育,将两者紧密结合,总结出一系列经验。彭永庆将乡村文化放入整个乡村建设之中,提出以文化建设来进行社区总体营造,强调“自下而上”和“社区自主”的精神,激励社区寻找文化与特色,进而以当地特有的风貌为基础,营造永续发展的社区[4]。韩鹏云也强调,关键点在于强化基层治理与“社区营造”能力、强化农民和农村的文化主体性等两个层面[5]。杨永恒注重村民内生动力激发,认为要充分认识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能力,形成农村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6]。
尽管已经有了众多的理论研究,但国内学者少有聚焦文化资产,对乡村地区的实践案例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对于如何发挥文化资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还鲜有涉猎。本文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仙阁村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实践,研究其如何通过盘活社区文化资产,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
2 案例研究——以成都市仙阁村社区为例
2.1 基本情况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因其辖区内国家级文物飞仙阁而得名,地处“三湖一阁”风景区连线交汇点。其幅员面积8.01 km2,共有16个居民小组,常驻人口2 316人,现有劳动力1 235人、育龄妇女226人。仙阁村曾获“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四川省四好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2.2 文化资产
仙阁村的文化资产十分丰富。陈家大院、杜仕华民居、李云屹民居等古民居体现着民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作为川西古民居建筑之精品,展示出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辖区内有名胜古迹飞仙阁、碧云寺、二郎滩摩岩造像等,更有仙阁书院、鸿渐书院等书院文化,还有刘氏竹编、仙阁陶社、曹路宽书画艺术工作室等文创文人,为仙阁村增添文化气息。
2.3 现有措施
2.3.1 居民参与,产业转型
原本仙阁村并未重视文化资产的作用,支柱性产业为柑橘等经济作物种植业,但由于柑橘市场近年来竞争激烈,逐渐趋于饱和,仙阁村支柱性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因此,仙阁村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开始向乡村旅游转型。并通过政策引领、文化营造和平台搭建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2018年,杨建同志利用道德讲堂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得到朝阳湖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投入140余万元将道德讲堂提档升级为仙阁书院。改造后的仙阁书院占地超过1 200 m2,内设霖雨讲堂、书院展厅、阅览室、书法室、活动场所等,成为了融学习、娱乐、食宿为一体的多功能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态的自然环境,引来了一批文人雅士落座仙阁村,目前已落户有鸿渐书院、良宽居、陶艺园、路宽书法室、怀让山房、子幽乐房、竹隐山房和刘氏竹编等,还有一批文化项目在筹建商谈之中。大量新村民和文化产业入驻,极大地推动了仙阁村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步伐。
2.3.2 生态优先,文化发展
在朝阳镇政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旋律下,退耕还林,严惩破坏天然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使仙阁村的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实施10个点位农污设施提升达标改造,禁养家禽以防止污染水质,使蒲江河出境水质达到Ⅲ类。对社区的生态资产进行了保护和开发,为建成生态宜居的农村社区奠定了基础。
并由朝阳镇政府牵头,引进了刘氏竹编、鹤山鸣房、仙阁陶社等文创项目,为仙阁村带来了高质量的新村民,注入了新的社区文化资产,并以此搭建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另一方面,村党委书记带头成立公益社会组织“蒲江传统文化促进会”,无偿将自家农家乐改建为道德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又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改造升级为“仙阁书院”,常年开展以国学、家风、家教、养生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培训,社会反响良好。
2.3.3 打造社区文化空间
利用闲置用房进行空间营造,打造出集展示文化、旅游导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用为一体的公共空间“仙阁故径”,进一步提升本地文化的显现度和对外形象。培育社会组织“新时代文化传播服务中心”,服务于文化研学、文化建设、社区营造、旅游服务等,促进了仙阁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在村党委带领下,配合成康铁路、成蒲铁路、二水厂等建设项目,干部群众顺利完成项目用地保障1 500余亩。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80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开发,新建停车场、河边栈道,新安路灯300余盏,完善村导视系统,促进田园变公园,联合各类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景观,建设全域景区。
2.3.4 以“文化+旅游”,助产业新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仙阁村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枞树滩乡村旅游合作社”,打造露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吸引力,发展旅游产业;全村果农共同成立“服务三农”合作社,为本地农民提供包括采购、销售、保险、土地流转及技能培训等多种农业服务;仙阁村乡村匠人们成立四川乐品联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对接乡村工程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普通村民和残疾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实现收入增长,促发社区经济,助力产业兴旺。此项举措实施以来,截至2018年仙阁村人均年收入达22 308元。
2.4 存在问题
2.4.1 转型不够彻底,附加环节薄弱
在文化发展方面,仙阁村尚未引进或形成规模较大的公司或企业,也没有自主生产文创产品的大工厂,目前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以种植业为主,旅游业为辅,同时包括了由旅游业带动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部分居民靠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仙阁村本身自然环境优越,文化资产丰富,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系统性发展,当地不能充分利用已有文化资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生产的文创产品附加值依旧较低。
2.4.2 缺乏自主意识,内生动力不足
在仙阁村的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建设发展中,当地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意识薄弱,主要以物质性的奖励吸引为主,缺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群众与社区联系疏松,主人翁意识的贯彻不够到位,缺乏自组织的建设,在利用文化资产建设社区的问题上没有真正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活力。
2.4.3 文化资产挖掘较浅,文创产业发展受限
仙阁村不仅富有当地祭祀等传统文化,也通过不断引进“新村民”,整合周边竹编、陶艺、音乐与国学等文化资源,尤其是打造特色仙阁文化圈,以文化振兴带动旅游、经济乃至乡村振兴。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文化融合不够自然,人与文化联系不够密切等,目前仙阁村亟待解决的是怎样开发一个既接地气具有仙阁特色,又能扩大影响、推广应用的仙阁文化发展模式。
2.4.4 发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活力
仙阁村目前青年动力不足,社区老龄化趋势明显。常驻人口2 316人,其中劳动力1 235人,多以传统种植业或打零工为主。现有育龄妇女226人,且60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由于村庄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水平与城市差距较大,在城市拉力与乡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青年离乡现象较为普遍,社区年龄结构偏向中老年,无论是文创产业的经营发展理念还是宣传途径,都缺乏创新能力。
2.5 可优化措施
2.5.1 以居民为发展主体,实现增权赋能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居民个人潜能。坚持居民既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更是社区公共事务能动的参与者、建设者的理念。注重对居民中弱势群体的发展建设,通过学习竹编工艺、陶瓷工艺等,将居民发展和社区建设相结合,实现居民的增权赋能,提升其生活水平。
2.5.2 加强居民自组织孵化,促进自组织转化
充分发挥居民个人主观能动性,协助居民自主建立社区营造工作小组,推动居民深入认识社区的文化资产优势、认识社区文化内在价值。着力发展居民团队,帮助实现居民社区自治管理,加强对社区文化资产的重视和利用。通过开展居民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引导、鼓励居民形成手艺人联盟等自组织,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居民自我挖掘文化资产,自我发展文创产业的长效机制。
2.5.3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结合社区资源发展仙阁村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以竹编文化为主的仙阁村传统文化资源,以仙阁村特色品牌“刘氏竹编”为主推,联动社区文化资产,打造仙阁文创品牌,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和竹文化相关线下体验式游学,吸引社区内外人员参与,促进社区本土文化与引进特色资源的融合,筹建蕴含社区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培养居民的精神力量。
通过加大文创产业、文旅产业的发展力度,吸引城市游客及文化爱好者进入社区体验,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同时形成拉力吸引青年返乡,有利于增加社区发展新动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助力社区从“需求为本”向“资产为本”的营造模式转变,促进“产业兴旺”、助推“生活富裕”,保障经济发展。
2.5.4 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仙阁村面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政府对文化资产挖掘和建设的成本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和公益组织的帮助,吸引更多建设资金投入,引导组织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2.5.5 充分挖掘新村民力量,引入大学生志愿者
利用新村民中的竹编艺术家、陶瓷艺术家、音乐艺术家、书院文人等,推动各类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新村民可以通过开展自身领域相关的活动加强与老村民的联系,同时相互合作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圈,为仙阁村带来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新的活力,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社区营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校与社区的联系,引入新鲜力量。通过签约教育实践基地,为社区营造和乡村振兴持续输送大学生志愿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协助开展社区活动并发挥专业所长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3 结束语
依照调研考察结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市仙阁村的资源情况和社区营造现状,笔者以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为引领,重点针对当地对文化资产的挖掘情况,围绕社区文化资产建设出现的问题,为当地社区营造提出建议,探索实现社区营造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其他同类地区社区营造和发展提供可借鉴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