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

2022-11-23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

王 跃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以整体性的系统观念,立足古今中外的宏大时代境遇,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思维和历史借鉴,以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广阔的空间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答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其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整体性历史观。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下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观,是科学进步的历史观,是积极的历史观,是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价值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系统梳理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在梁家河、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等地工作的不同历史时期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文学等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他的历史观得到不断发展。通过阅读相关人员的回忆录和习近平在许多场合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到从梁家河一直到中南海,习近平的历史观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的历史性成长过程。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的萌芽阶段是从在梁家河的时期开始的,到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期,他的整体性历史观从多方面展开,并逐步发展成熟。在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多次就历史学习有过系统论述。担任总书记以后,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不断发展完善并得到进一步广泛而又系统地运用。

(一)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萌芽(1969-2007)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萌芽阶段是从梁家河的时期开始的。1969年开始,习近平到陕西梁家河插队,在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历史书籍,这对他的历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阶段,习近平通过大量阅读思考,并积极实践,他的科学历史观开始萌芽并不断发展。

首先,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期有着丰富的阅读经历。根据习近平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同学,也就是和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的雷平生回忆,习近平能够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总结他的特点就是,习近平肯读书善学习,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曾多次就读书学习发表讲话,有谈为什么要加强读书学习的,有谈读书学习方法的,也有谈具体读什么学什么的。这是他从多年读书学习的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1]58可以说,习近平在插队期间刻苦的学习经历对其历史观的萌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期深受马克思主义史家通史方法的影响。根据习近平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同学,也就是和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的雷榕生回忆,习近平在插队期间看中国历史,就是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来学习,在学习中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1]41另据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戴明也回忆,在梁家河的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习近平和他都从头到尾认真地看过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1]147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青年时代读过的书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足以可见这些书对当年插队的青年的影响之深刻。所以,可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萌芽是从梁家河时期开始的。

最后,习近平在正定、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也高度重视当地的县志、地方志的编撰工作,十分注重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为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作了很大贡献。在正定时期,习近平十分重视对正定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正定文化的传播。[2]据曾与习近平在福建和浙江两地共事的王贺文回忆,习近平给他的印象是具有亲民爱民的情怀,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这能从侧面反映出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人民性、大视野等具体体现。这也是从梁家河以来的读书经历对习近平的影响,且一直持续着。可以说,这一时期,习近平历史观开始萌芽并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得到不断发展。

(二)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2007-2012)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阶段是从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期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他的历史观逻辑体系逐渐形成,并得到进一步阐发。习近平从2007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担任总书记期间,他的历史观从多方面展开,且逐渐形成发展成熟。

首先,习近平开始在很多场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早在2006年就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成功的事业来源于勤奋的学习。[3]随后,习近平200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讲话时也指出,在古今中外历史中有一个很明确的现象,就是“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4]事实上,习近平在这里强调的学习内容,其实就是对历史的学习。

其次,习近平开始在很多场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习近平在许多场合高度强调研究和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意义。2010年,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5]2011年9月,他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前人对许多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汇总。[6]5他又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多学习历史,尤其要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6]9随后,他还提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等重要观点,强调要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可以说,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社会历史的认识问题,以及学好用好历史的重要性等都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和论述。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的习近平已经十分重视从历史整体性上来把握和分析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创业史和发展史。[6]7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逐渐形成。

(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发展完善(2012至今)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发展完善阶段是从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开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对党史和国史等历史的学习。2012年担任总书记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的历史观得到充分发展完善,并进一步得到运用。

首先,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开始得到系统运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共同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完展览时,他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在讲话中他系统回顾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历史的昨天、客观分析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展望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这标志着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发展完善并开始得到系统运用。

其次,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逐步运用于治国理政方方面面。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正确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汲取其历史经验。[7]同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不管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8]6952014年,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上讲话时指出,历史、现实和未来其实是相通的,历史根源于现实,每个国家的今天都是由昨天发展而来的。[9]2015年,习近平在给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10]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必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不可能终结与被终结。[11]从以上习近平关于历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十分注重把历史经验和智慧同今天的治国理政结合起来,注重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

最后,习近平更加强调树立大历史观的重要性。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2]这时他已经将历史观置于首要地位。到了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历史观,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从而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3]同时,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到全国各地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和历史文化古迹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如对敦煌研究院、大同云冈石窟等地的考察并主持座谈会,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芒,这些光芒聚集在一起呈现出一幅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画卷”[14],历史观之重要性在其讲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对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习近平关于历史和历史观的论述在其所有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于其治国理政的始终,大历史的历史叙事和大历史观的语言特点在其一系列论述中体现十分鲜明。因此,总的说来,习近平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他善于将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经纬统一起来,将现实的实践需要和历史的发展逻辑结合起来,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将中国历史与人类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不但勇于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时空维度,而且勇于从具体上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清晰地阐明了今天的中国是从何而来,积极宣传了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十分善于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为治理好今天的中国进行了不懈努力。[15]此外,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相关问题,放到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500年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史、180多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100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的宏大历程中加以认识、把握和审视,将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性的大历史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整体性思想既是马克思‘历史科学’得以出场的前提性思想,也是历史科学自身的规定性思想”。[16]所以,整体性可以说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总特征。

总之,整体性的世界观决定了整体性的方法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源自他的大历史观。[17]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具备系统完整且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18]习近平在很多场合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以广阔宏大的理论视野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有机结合起来,当代中国发展的完整历史画卷被清晰描绘出来了,也从理论逻辑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中国化。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以极大的理论气度、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世界性的理论视野、划时代的理论成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整体性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具有严密系统的科学内涵。

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历史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科学阐释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如何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等一系列重要命题,科学回答了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从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历史本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构成历史内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包罗万象且错综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而是总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背后具有一定的主题和主线,有个别情况、也有整体特质,是波浪式前进的。习近平提出的“历史是不可能割断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等一系列精辟论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把握了历史的本质。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关于历史的本质的内容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等重要论述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首先,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历史的本质上,习近平也多次重申并强调,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特别是在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我国取得的许多历史性成就的历史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正是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才构成了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19]

其次,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是习近平历史观关于历史本质的生动阐释。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史时艺术性地采用“向后思索”的方法。他认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要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也就是说,要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20]习近平充分吸收和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方法,他指出,一场社会革命往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因此,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很多问题我们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1]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只有透彻分析了国家的发展历史,才能知道这个国家的现在。[9]习近平立足当下,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向前溯源“从哪里来”,向后思索“要到哪里去”。习近平论述历史时,坚持“回看”“比较”“远眺”相关照的历史思维方法,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进行决策,这就是其整体性的大历史观。

(二)重视历史: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

抓住了历史的本质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重视历史。怎样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怎样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深刻指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2]497“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22]49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持推动下,以国家和党中央的名义举行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公祭和周年纪念等活动。如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建国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习近平亲自参加这些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目的是希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深入开展党的自我革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只有尊重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正确认识党的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史,正确对待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尊重历史的重要科学内涵。

首先,正确看待党革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正确看待党革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习近平历史观关于尊重历史的重要内涵。准确客观对待党的历史、评价党的领袖,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新时代的历史观,必须准确把握近代以来救国、兴国和强国这一历史的主线,科学对待党在前进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回应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错误言论,习近平整体性的大历史观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本质特征,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其次,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关于尊重历史的又一重要内涵。在论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前后“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8]112在习近平看来,无论是看待中国历史,还是认识我党100年的奋斗历程,都必须分清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都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尤其应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所以,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3],一定要“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24]。

最后,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关于尊重历史的重要内涵。习近平认为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要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出发,把它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进程里。若要去“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则国内各种历史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都要考虑。尤其是对于党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曲折和失误,要认真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多重原因,而不是以偏概全、肆意去虚无党的历史。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25]14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有的科学态度是“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25]11-12习近平在分析曹雪芹完成《红楼梦》的原因时,提到研究分析历史时,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六个不能”的观点要求,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把具体的人物放到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2014年5月至今,习近平在许多讲话和回信中都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给予了科学评价。[26]例如,自201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保护英雄烈士的法律,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保护英雄烈士,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历史的重要表现。

(三)学习历史: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

尊重历史不只是停留在了解的阶段,还要下大力气学习历史。习近平经常强调学习党史和国史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习近平在许多场合高度强调研究和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意义。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习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6]5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党正是“依靠学习走向未来”。[7]他从学习什么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要注意哪几个要点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怎样学习历史这一重大问题。

首先,深入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习近平历史观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内涵。习近平强调,通过学习历史,要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把这种优秀的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新时期精神统一起来。要看到它们的一脉相承和具有的连续性,今天的中华民族精神即是这三种精神成分的有机统一,必须深入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其次,深刻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深刻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科学内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整体性的历史视野深刻分析了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当今时代党情、国情和世情深刻变化的理论结晶。

最后,深刻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深刻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习近平历史观强调学习历史的又一重要内涵。学习历史,要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现状的必由之路;要明确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它深刻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通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从沦落到复兴的历史。

学习党的历史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与现实中汲取精神力量。[27]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引领广大人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2020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可以看到,习近平十分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引导我国人民深入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

要想对历史有一个整体把握,就必须研究历史趋势、历史规律。[28]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在学习中研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掌握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在研究历史上,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和掌握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重要科学内涵。

首先,在习近平看来,研究历史一方面是为了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重要科学内涵。习近平在给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信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新时代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整合中国、世界和考古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把握历史趋势,努力总结历史经验,真正揭示出历史规律,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其次,在习近平看来,研究历史另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掌握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历史研究上,国家要统筹协调,以“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为原则,拿出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方案,把研究的重点和主攻的方向确定下来。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基础性工作如资料收集和整理等一定要做好,这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因为史料是“求是”的前提,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只有掌握详细准确的第一手历史材料,研究结论才最有说服力。习近平是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模范代表,他努力回应时代要求和实践挑战,为掌握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五)借鉴历史: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研究历史目的在于通过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借鉴历史经验和智慧,为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服务。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人类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要想走得更好更远,就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习近平还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首先,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强调借鉴历史的重要科学内涵。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都是都值得后人借鉴的。我国古代社会积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这能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习近平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刻认识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能给人类带来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思想体系影响后人生活”“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等层面对怎样传承历史进行了深入阐述。

其次,从人类历史中获得治国理政智慧与启示。从人类历史中获得治国理政智慧与启示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强调借鉴历史的重要科学内涵。习近平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6]5在谈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时,他列举并分析了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变法的得失。在论及国家治理体系时,他强调指出,今天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长期演化而来的结果。所以,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和借鉴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

可以看到,习近平始终强调要把握历史的本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他提出要尊重历史,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同时还要学习历史,以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涉及到对待历史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逻辑十分清晰,目标十分明确,明确回答了在历史面前的本质、态度和目标等问题,从历史是什么、如何对待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历史、怎样研究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等方面都给出了相应回答。

四、结语

习近平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从农村基层一直到党中央,这样丰富的从政实践经历锻造了他对历史问题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深刻理解,这也为其整体性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在这样丰富的实践中形成的整体性历史观,必定要回答实践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具体问题。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回答的是面向历史的本质、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和借鉴历史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到,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涉及到对待历史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而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开创的历史性新局面,也充分证明了它具有科学的内涵,它必然有其内在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深刻地把握住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通过剖析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从整体性视野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历史观,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历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原则的方法论和历史视野的认识和掌握,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四史”学习活动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
新历史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