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周记我不愁
2022-11-23张鑫凤
张鑫凤
一个周日晚上,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她是我们班唐小乙的妈妈。这个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唐小乙妈妈情绪激动,几度哽咽。
“张老师,我今天把小乙打了一顿,狠狠地打了一顿!”
“啊,小乙怎么啦?”
“唉……他每次写周记都要写半天,一边咬笔头一边憋,比挤牙膏还慢。催他快点,他还有理,说自己在构思!周末的周记总是拖到最后才写。这周更加离谱,从中午1点多开始在书房里写,写到吃晚饭。”
“哦,写了半天,周记才写好。”
“哪里写好了!我敲门进去叫他出来吃晚饭,一看他的作文本,简直要吐血!竟然只写了三行,唉……”
“那他怎么说的?”
“他说自己没有开小差,也没有玩,一直在构思,可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我真是要被他气死了,所以忍不住打了他……”
第二天,我把唐小乙请到了办公室,想跟他聊一聊。没想到刚开头,小乙就哭了起来:“张老师,我……没有开小差,也没有偷偷玩。”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没事的,没事的。”“张老师,我一要写周记就害怕,就烦!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也没什么可写的。”
“哦,原来如此!张老师给你支支招吧。”
像小乙那样一写周记就无从下笔的可不在少数。其实,周记是记录自己一周中经历的一件事,不限内容,自主选材。觉得写不出来的同学,可能是卡在了“选材”这一关。那么怎么办呢?
●第一招:记录“口袋书”,形成自己的“素材超市”
写作是一个从生活体验到自我认知,再到语言表达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转换不通畅,就写不出来。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和方法。我给唐小乙的第一招就是:准备一本“口袋书”!
找一本小小的笔记本,以可放进衣兜为宜。每天记录自己经历的事,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记录即可,不是写日记哟,一点儿都不辛苦。
周末写周记之前,先翻开自己的“口袋书”浏览一下,仿佛在回忆这一周的经历,就像在脑海中放电影一般。电影放完,选择其中的一个镜头写下来即可。做了“口袋书”以后,你会恍然发现:我这一周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写呢!唐小乙听了我的建议,眼睛里闪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第二周的周一,周记交上来,把我吓了一跳。唐小乙的周记本上满满登登地写了4页还多3行。他看到我兴奋地说:“张老师,这周的周记,我是不是写得很好?”我先狠狠地表扬了他一顿。他得意地说:“这次周记,我一气呵成!我就是用了‘口袋书’里记录的一件事。张老师,您支的招还真好用,谢谢啦!”
“不客气!你写的是真实的一件小事吧?”
“对呀,一点儿不掺假!”
“是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写起来就比较轻松?”
“对,写的时候我就感觉和平时说话一样。我就感觉自己在和您唠嗑,嘿嘿……”
“很棒!这种感觉就对了,记住这种唠嗑的感觉哟。”
不过,当我坐下来仔细阅读他的周记,我发现他写的是周六一家人去西湖边玩。从早晨起床到下午回家,赖床到起来洗漱写了300 多字,路上堵车到找停车位写了500多字,最后在西湖划船只写了100多字。看到这里,我的眉心不自觉地拧了起来,我觉得有必要教给唐小乙第二招了。
●第二招:带上“剪刀”,真事也可以裁剪和加工
唐小乙以为写作文就是把事情真实地复述下来,这是没错,但是写作文要用“剪刀”把与文章中心无关的部分剪掉,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剪短一点儿;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的要留,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则要详写特写。唐小乙恍然大悟,原来“起床、洗漱、堵车、停车”可以少写,“在西湖划船”这一部分要大写特写。
自从唐小乙不怕写周记以后,他的作文越写越好了,有时还能作为范文在班里展示。有一些同学向他请教,他也毫不吝啬地把“口袋书”的妙招传授给了同学们。过了两周,潘晓文带着她的周记本来办公室找我。
晓文看看我说:“张老师,‘口袋书’我也做了,这件事就是我从‘口袋书’上选出来的。为什么我的周记只得了‘良好’呢?”
“这件‘物美超市送鸡蛋’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哦,我在上学路上听两个老奶奶说的。”
“那你有没有去物美超市看过?”
“那倒没有。”
“你看,这件事你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真正经历,印象并不深。所以写起来,也就没有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感受了,这样的事例很难写具体,写生动。所以我们写周记的时候最好不选这样的真事。”
看着晓文似懂非懂的眼神,我觉得有必要把第三招亮出来了。
●第三招:优选“深度参与”的事,有切身体验为佳
同学们在“口袋书”中记录了自己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经历的许多事情,有的只是“听说”或者“看了一眼”,印象并不深刻,而有些事则是自己“亲自参与”的,有深刻体验。这两类事情,我们当然优先选择后一类。
因为自己深度参与的事,记忆更深刻。当时的细节都清楚记得,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都历历在目。那么在写这件事时,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了。在选择周记素材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哪一件事是我深度参与的呢?
佳作欣赏
家庭“法庭”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512班 张峻熙
最近,爸爸迷上了看法制节目,什么事都要“依法”解决。这不,今天晚上我们家的家庭“法庭”马上就要开庭了。
说是法庭,其实就靠“嫌疑人”主动老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妹妹作为家中最小的成员,第一个被推上“法庭”。她站在“被告席”上,可怜兮兮、支支吾吾地说:“我今天在家里看电视了,然后吧……看到了高潮部分……”,妈妈不耐烦地敲敲桌子:“说重点,别说那么多与‘案情’无关的废话。”妹妹声音越来越小,就跟蚊子叫似的:“马上就是重点了,我一激动嘛,就手舞足蹈上了,一个不小心,遥控器飞……飞了出去,正好打到了电视上……”
爸爸变了脸色:“什么?”他飞快地跑去开电视机,结果,电视机一片黑屏。妈妈在一旁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不让你在家偷看电视的原因,明白了没有?”妹妹连忙点头,就像小鸡啄米似的,一脸乖巧。
轮到我了,我战战兢兢地走到客厅中央,吞吞吐吐地说:“我今天在家踢足球,因为……因为踢得太高兴了……球没……没控制住,就撞到了花盆上。”妈妈大惊失色,看到自己最心爱的兰花奄奄一息的样子,欲哭无泪。爸爸忙敲边鼓:“让你别在家踢球,你偏不听,瞧,闯祸了不是!”
过了一会儿,妈妈也走上前去,她清了清嗓子,说:“今天你们出去玩的时候,我把家里都清扫了一遍,可真累呀!”她边说边捶背。妹妹很疑惑:“妈妈,您辛苦了,可这不是好事吗?”“咳,咳……”妈妈接着说,“我打扫你们兄妹俩的房间时,不小心把哥哥的军舰模型碰翻了……”我心痛地大叫一声:“啊,完了!那可是我拼了两天的军舰哪!”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看我们,接着说:“然后看到妹妹的玩具箱这么乱,就扔了一些玩具……不过,我看那些玩具你也不爱玩了。”这回妹妹不淡定了,她一阵风似的跑进房间,掀开玩具箱盖子,看着少得可怜的玩具,号啕大哭起来。爸爸只好走过去抱着她安慰:“没事,没事,爸爸再给你买……”
这次,除了爸爸,我们都犯了错误,所以都要接受惩罚:妹妹砸坏电视的钱要从零花钱里扣,以后一个月才能看一次电视;妈妈要做一周的饭;我要扔一周垃圾,而且以后严禁在家踢球。通过家庭“法庭”,我们学会了主动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我想,以后这样的家庭“法庭”还要经常开庭。
教师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选择了家庭“法庭”这件事作为周记的素材,这是他“深度参与”的一件事。他在家庭“法庭”开庭时,既做了被告,又做了旁听,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十分深刻,所以这件事在他笔下如同自然流淌的溪水,丰富的细节喷涌而出,很有画面感,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同时,这篇周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颇为传神,把家里四个人物的语气、神态描摹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