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的摇篮
2022-11-23叶克飞
叶克飞
这座始建于1472 年的大学,在19 世纪初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H.路德维希大公和后来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改名为Ludovico Maximilianes,后来又将这个拉丁文的名字更改为德文的Ludwig-Maximilian-Muenchen Unitversitaet,即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这所大学曾走出36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3位为在校期间获得。仅仅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慕尼黑大学走出的便有14位,时间跨度从1902年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样有14位,时间跨度从1901年到2005年。此外,还有7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总理阿登纳曾在慕尼黑大学的法学院和经济学院学习,这里还诞生了3位总统、1位总理,此外还有1位希腊总理、1位立陶宛总理、1位欧共体主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感亲切的是,慕尼黑大学曾经培养出6 位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郭爱克,分析化学家梁树权,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陈霖,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有机化学家、中国抗生素研究先驱汪猷。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曾在二战初期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的徐瑞云,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也都是该校毕业生。
不过,在这个校园里,你见不到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政治家们的纪念碑或雕像,即使是阿登纳这位对当代德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没有任何痕迹。在一块草地上的一棵大树下,有一座小小的石碑,陈旧斑驳,无论头像还是字迹都有些模糊,全无修葺,这是校园里唯一的纪念碑。
碑上的名字是“KARL GAYER”(卡尔·盖耶尔),孤陋寡闻如我,自然不知道他是谁。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他是“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立者,德国林业科学先驱。所谓近自然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本质特征是自然林系统和人工林系统的生态平衡,这一理论是世界林业科学的基础。
欧洲工业革命一度造成生态危机和木材危机,到了18世纪末,德国森林资源蓄积量降到历史最低点,人们不得不反思固有观念。19世纪初,德国开始以人工造林的方法来恢复失去的森林资源,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树种单一又导致森林稳定性差、抗灾能力弱。19世纪80年代的风灾和大气污染曾导致德国近2/3 的森林受到损害。因此,德国林学界认识到人类应该依照森林的原貌来保护和建设森林,要正视自然规律。1898年,卡尔·盖耶尔在对残存的天然林进行研究后,提出近自然林业理论。
盖耶尔出生于1822年,高中时成为孤儿,继承遗产后前往慕尼黑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和数学。1843 年,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成为一名护林员。1845年,他成为一名林业精算师,1851年升任区林务官,1855年任巴伐利亚皇家林学院教授。1878年,他获得慕尼黑大学会计系名誉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负责林业生产教学的全职教授。1889年,盖耶尔开始担任慕尼黑大学校长,1892年退休后仍继续担任枢密院议员并完成了多部林业专著,直到1907年病逝于巴伐利亚。这座纪念碑上的文字,便简单记录了他从一名护林员成为林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的过程。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校长在德国大学里的权力不像中国这般大。所以,慕尼黑大学的老校长的石碑尽管长驻此地,所倚仗的也非权力,而是学术和品德。
那时的慕尼黑大学已经是教授治校的典范。从19世纪初起,慕尼黑大学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目前,学校议事决策的权力机构是评议大会,其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在每届的与会代表中,教授代表为36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为12人,学生代表为12人,非学术人员代表为6人。校长等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 名成员也是评议大会的成员。评议大会的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其中学生代表每年选举一次。
此外还有评议会,其是评议大会休会期间所设的常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教授代表12 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4 人,非学术人员代表2人,各团体都按评议大会代表1/3的名额选出评议会成员。此外,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 名成员,也是评议会的成员,参加日常会议。
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和评议会中的比例,是根据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而设置的,教授多于其他人员的总和,即所谓“教授治校”。此外,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比例和其他学术人员相同,多于非学术人员。大学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活动组织都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本位制”的体现。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校务领导委员会的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全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几百年来,当选的校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校长不是纯行政职务,只是“兼职”,任职期间仍不放弃教学和科研,从校长职位上“退休”后,还回到学院或研究所去继续从事他的本行。
小智识
名誉高处
余秋雨
我们原本是寻常之人,周围突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点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觉得要为喝彩声负责,那么今后的劳作也就成了表演。万万不可为延续喝彩而表演,因为哗众取宠从来就没有好结果。
按一般规律,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面对这种情况,仍然要气定神闲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进入过表演状态,你对这种声音也就没有义务去关注。但是,尽管你不予理会,一阵阵声浪仍会使你渐渐孤独。这种孤独不会导致自闭,因为你心中还有终极原则,还有茫茫众生。
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