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 年学术年会暨“建党百年与中国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2-11-23郭兆红

关键词:哲学科技生态

姚 颖,郭兆红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21年12月4日在常州大学成功举办了2021年学术年会暨“建党百年与中国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们分别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儿童哲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来自江苏各个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下参会,9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会会员在线上参加了会议。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建设目标,目前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迈进。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南京大学哲学系潘天群教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现代文明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第一,人类文明进入了全球性现代文明建设阶段;第二,现代文明的内涵是开放的,它需要人类在实践中共同探索与构建;第三,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现代文明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回归或复兴传统,而是拥抱世界、走向未来,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现代文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夏保华教授在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哲学诠释》的报告中指出,可以从三大角度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蕴。其一,从“中国创新向何处去”的问题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精神。其二,从“技术转型论”看,“高水平”是对“低水平”的否定,存在初级和高级两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质类型。其三,从“价值实践论”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然贯穿着“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责任化”等价值理念。

国家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也同样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目前国家科技创新环境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霞教授在《社会支持系统视角下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学术汇报中阐明,社会支持系统是从外因的视角谈论科技创新,并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断演变,其中经济因素在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发展方式或发展格局以及国家具体经济状况等层面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历史演变起到决定作用。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系统正在经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其演变的总体趋势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总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国内外各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思想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战略理念以及科技创新思想。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志波教授归纳提炼出了中国共产党自主创新战略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科技优先、自力更生、人才关键、党的领导以及制度优势等内容,并指出其基本生成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选贤任能的优秀传统为文化基因,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磨砺形成的创新自信与自力更生的成功经验是其生成的信念基础,改革开放后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构建了其核心内容。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战雄副教授发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在演进的:一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的价值立场,二是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三是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重要功能的认识,四是对科技创新多维影响的认识日益全面,五是对科技创新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市委党校王春梅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与世界一流科技创新集群相比在基础研究的科学出版物指标上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PCT专利申请量指标和学术领域存在明显差异,且美、日等国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度上高度一致,而长三角区域在这方面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她建议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应面向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培育基础研究领域新优势;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大学的引领作用;面向区域发展,创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面向关键技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面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目标,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整体效能。

二、“红”“绿”交融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福斯特对大卫·哈维、安东尼·奈格里等学者的新帝国主义理论提出质疑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时代性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议。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在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帝国主义批判》的会议发言中指出,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论调是成立的,但福斯特做出的当今帝国主义已经发展到晚期阶段的判断则略显激进。帝国主义的发展的确实现了由过去的围绕工业技术向全球生态帝国主义的实质性转变,在新能源开发、经济手段、组织保障、政治压迫等方面足以体现全球生态帝国主义霸权。

我国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虽然中国刚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目标,但我国的低碳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在各地进行实践了。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明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对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一方面以提高碳生产能力并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为目标,走向零碳发展;一方面通过减碳、增汇、替代等路径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苏州工业园区对构建低碳园区的路径探索主要从政策引领、基础设施提升、清洁能源推广、工业绿色升级以及绿色社区倡导等五个方面展开。

在我国自然辩证法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无疑是最为耀目的领域之一。扬州大学商学院熊登榜教授在《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的三重路径》的发言中,从历史性梳理、关系化审视和价值论再造等方面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科学梳理,从历史分析与个案研究双管齐下的论域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借鉴,以及从生态视点、生态思维与生态价值由低到高依次进阶的三重维度上对本土语境中的生态理念进行当代建构,以图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理论与实践、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等视域中的资源整合。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顺仙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呈现出开展体系化、建构性学术研究的要求和趋势。此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亟待加强基于“名实之辨”的概念范畴界定与创新、基于“源原之辨”的系统性与贯通性理论研究以及基于全球视域的国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等三方面的研究。其加强和拓新的主要路径包括:一是重读马克思以强化对文本阐释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强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体系化研究;三是拓展和深化国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本土化体系建构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灿副教授在《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范式、议题与启示》的发言中指出,科技后人类主义与批判后人类主义是研究后人类主义的两种范式,前者研究技术对人的干预,后者则倾向于在抽象意义上去理解人和其他存在样态的关系。后人类社会对“人的解构问题”偏向于实践层面;有关“物的道德地位问题”是讨论人和人之间道德责任的重新分配;关于后人类主体与生命形态的探讨则是更遥远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后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制度选择、伦理规范至关重要,它不是对当前社会运行规则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新的运行规则与架构。

三、儿童哲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系

本次学术会议还探讨了儿童哲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关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他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力,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创新同样要求个人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在儿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则是儿童哲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林德宏看来,想象和追问是科学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从万有引力学说到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现代的理论物理学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科学的想象。科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追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科学都是不断追问的结果。儿童具有很原始的哲学思维,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其中追问和想象也是儿童哲学思维发生的主要途径。

南京大学哲学系Andrea Strollo 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哲学研究经常被宣传为利用其所谓的能力来提高和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那么儿童哲学对批判性思维有效吗?Andrea Strollo认为,其作用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体现在哲学似乎不能以一种远优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方式来提高批判性思维,而积极方面则体现在儿童哲学将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

南京大学哲学系赵豆博士与金昕博士结合儿童哲学教育的具体案例,对儿童哲学课程的模式选择与教学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他们指出,儿童哲学课程一方面能让老师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儿童当下的思想状态,探索儿童朴素的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可以使儿童的原始好奇心得到保护,对培养和提高儿童自身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团体协作能力、语言与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四、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若干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翰林博士在题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关系再思考》的发言中指出,不论是肯定《自然辩证法》的苏联“教科书体系”,还是对其否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学”学者,都在类似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之上来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形成关于《自然辩证法》向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立场退却的“退却论”。这一论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二者所赖以产生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第二,忽视了恩格斯在理论思维层面对辩证法的认识功能的论述;第三,忽视了恩格斯对旧哲学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哲学理想的否定。

南京大学哲学系史晨博士作了题为《从统治到治理——智能社会新型技治主义的问题与出路》的发言。她指出,不同于以往以专家和政府为主导的统治思路,在智能社会的新型技治主义中,以谷歌和脸书为代表的企业主体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掌控,意图获得唯一决策者的统治地位,造成了经济、政治乃至社会层面的诸多不良影响。她认为,技治主义统治思路建基其上的科学实在论不再适应当下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交杂的现实的看法,从科学实践哲学视角出发的科学治理或许可以成为一条启发性思路。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陈俊波博士在题为《约瑟夫·劳斯对权力内在于知识的实践性解释》的发言中指出,劳斯将科学理解为实践活动的领域,并聚焦于对科学实践的研究。劳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他的科学实践观。首先,劳斯科学实践观的产生与逻辑经验主义的没落和库恩范式理论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其次,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解释与规训的互动关系。再者,具有实践解释学特征的地方性知识是从规训权力构造出的特定实验室情境产生出来的。最后,实验室知识通过扩展范围和增长经验内容两种方式来产生出新的权力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彰显其强大力量,与技术息息相关的“发明”一词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提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皓老师认为,发明概念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两种意涵。对发明的传统性理解片面强调发明的创新意涵,造成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发明初次使用时缺乏风险监督、发明与社会之间双向联系不畅等弊病。因此强调发明概念的应用意涵,可以在发明英雄论与发明社会论之间、发明的学界观点和公众观点之间、发明的思考过程和行动过程之间搭建三座桥梁。

五、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反思与审视

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风险。像在医学治疗、诊断、预防等方面存在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缺失、医者主体的模糊、算法歧视风险等。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林教授认为,对于人工智能医学伦理风险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规制,其具体对策包括:成立专门的伦理组织进行相关认定,构建人工智能医学伦理的五大原则,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培育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道德,构建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机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中良副教授在发言提出,为了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机器不能再仅以独立的中央控制系统加工各分离的感知模态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感知。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可以将通感放置在机器与人交互的整体框架中实现机器的“有身性”,通感作为感知经验向高阶认知发展的保障,以此摆脱人机交互的被动感知观、心灵综合观和感知分离观,从而进入到主动感知观、感知综合观和感知-表达一体观。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学义副教授介绍了伦理旋钮保存了利己主义的倾向,缓解了因角色不同而为提前预设统一算法带来混乱这一优势,但伦理旋钮也存在个人为了自身安全而过度追求利己主义的理论缺陷。实验团队针对伦理旋钮的优势与缺陷分别进行了归责实验、市场接受度实验以及囚徒困境实验。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伦理旋钮理论的优点以及在无人驾驶汽车理论算法中的优势确实存在,并且其关于囚徒困境的缺陷也并非不可控制。

“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这一观点从19 世纪以来一直占据权威地位,芒福德对此提出质疑与批判,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能够设计符号、语言、文字等特殊意义世界,而不是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特有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脑能量,而不是双手。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会老师在《脑力量、巨机器与有机体——论芒福德“生命技术”的人文内涵》发言中重点展示了芒福德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脉络重新梳理,呼吁尊重生命、重视生命技术,并且提出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与会的90多位专家学者们不但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参会发言并深入探讨交流,还提交了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他们一方面对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认真的总结,特别是对新时代如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弘扬科学家精神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发扬了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对科技哲学、现代文明、生态哲学等自然辩证法的传统内容保持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问题以及儿童哲学等自然辩证法的新兴研究领域,集中展示了江苏自然辩证法学界在2021年的研究成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送上了一份精彩的学术献礼。

猜你喜欢

哲学科技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菱的哲学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小包哲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