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角下人民币数字化经济效益与风险防范
2022-11-23孙道森韦卓翔
孙道森 韦卓翔
一、人民币数字化的经济效益
人民币数字化能够带来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货币红利,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法定数字货币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的职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货币支付中具有比较优势,弥补了传统货币的支付功能缺陷,提升了我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弥补我国传统货币的支付功能缺陷
人民币数字化能够优化传统货币的支付功能,从安全性、支付效率和支付成本三个方面带来支付体系的变革,有效弥补了实物货币和电子货币支付功能的缺陷。
1.支付更加安全。
传统的现金货币,在支付系统中会存在假币和票据伪造等现象,识别难度较大,导致支付效率降低,并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人民币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货币的支付方式,它通过对数字货币进行加密算法,提高了货币造假难度,使支付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人民币数字化能够很好地将货币与个人信用挂钩,实行覆盖面广的网络监管,有效减少货币违法犯罪行为,有助于金融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2.支付效率高。
传统货币在使用中需要依赖金融机构网点或自助设备提供服务,要花费一定时间成本。人民币数字化能够把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统一起来,使交易和结算同步实现,实现了点对点支付即结算的效果。数字货币替代传统现金形式进入流通,提高了支付效率,有助于支付系统的高效运行,并可很好地解决跨境支付问题,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3.交易成本低。
在发行环节中,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提高防伪能力和印制质量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流通环节中,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现金运输、储存和安保等管理成本。而数字货币并不需要支付实体货币发行所需要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当前货币运行系统,节约了货币发行、保管和运输的成本。另外,由于数字货币不需要进行货币清算,减少了实体货币交易环节,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增强我国传统货币政策效果
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改变贴现率。传统货币政策在准确性、有效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它受到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和货币政策时效等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人民币数字化则是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赋予货币政策新的内涵,不断提升货币政策的准确性、有效性与时效性,增强了传统货币政策效果。
1.传统货币政策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1)传统货币政策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有限,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它受诸多因素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不稳定,而且在传统货币体系下测量难度较大。
(2)电子支付扩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性,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币数字化使货币乘数的预测难度变大,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货币乘数的测算难度。
(3)传统法定货币的时效性较差,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尤其是长期以来受到利率管制带来的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不足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与货币政策调控相反的结果。
2.人民币数字化与货币政策效果。
人民币数字化通过法定数字货币与互联网的结合,赋予了货币政策新的内涵。数字货币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工具,有利于提高法币地位,扩大和增强社会影响力;有助于货币政策处于困境时提供新的解决办法。法定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可以方便追踪货币的交易过程和流通轨迹,对每一笔交易支付、具体用途和使用情况等货币流转信息做到精准把握,便于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更加科学的调控。
(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人民币数字化契合共享金融的理念,金融市场稳定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民币数字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与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助于分散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共享金融发展。
1.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秩序。
人民币数字化相较于传统货币具有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稳定兼容的应用系统和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协作机制,具有其较大的优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1)安全可靠的数据库。
传统的金融数据存储模式极易受到单点攻击或人为干扰带来的数据缺失,而法定数字货币混合架构弱中心化的特点,避免了破解单点数据库带来的海量数据流失,并且各节点之间数据可相互验证,避免了人为失误事故和“监守自盗”的危害。
(2)稳定兼容的应用系统。
在混合架构下,除非所有节点同时“崩塌”,否则应用系统仍然会正常运行,并通过保证各节点传输协议的一致性,使得数据传输在不同软件版本和电脑设置中实现兼容。
(3)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协作机制。
传统的金融服务为保证基层的金融服务而建立上层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效率;而混合架构下,通过社会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的约束,减少了货币发行和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货币运行协调机制。
2.推动共享金融发展。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人民币数字化都契合了共享金融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推动共享金融发展。
(1)数字货币无需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就能进行远程交易,并且能和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类现代技术对接,配合日新月异的移动技术,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2)基于数字货币的金融服务具有小额和便捷等特征,其在便民服务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满足了大众对业务融合、安全便捷、标准规范的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
(3)数字货币还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暗箱交易和监管难题,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降低了保持数据一致性和交易可追溯性的成本,使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
(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世界经济体,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条件。
1.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主要面向我国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已先后与多个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助推了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进程。
2.推进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
现阶段,我国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央行通过出台系列相关货币政策,使境外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方式持有人民币,提升了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3.推进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货币,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的认可度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全球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仍以美元和欧元为主,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的身份不相符。法定数字货币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以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法定数字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推广,势必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二、人民币数字化的风险与防范
法定数字货币具有虚拟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对货币自由流通、技术支撑和金融监管等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及时发现、评估、解决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保障法定数字货币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
(一)技术风险与防范
1.多重因素诱发技术风险。
无论是基于电子支付技术的扩展,还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现有的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成熟度都无法保证其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纰漏。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数据风险、信息风险、监管风险等潜在风险,隐秘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底层技术不成熟、安全漏洞等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恶意软件攻击和网络诈骗事件频发。而且法定数字货币交易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由于欺诈或者失误而发生资金转移,缺乏争端解决方式的系统没有任何机制阻止或强制追回资金,这就不利于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与普及。
法定数字货币对技术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与新的需求匹配度不足,商业银行内部操作系统急需更新,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有待考验,以上技术缺陷都将是技术风险的潜在诱因。缓解技术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风险的最优平衡,从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监管模式、运营体系三个层次统筹考虑,对技术可行性、安全性进行事前周密评估。
2.技术风险的综合性防范。
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组合式创新。应当注重货币技术系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国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做好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底层技术与技术环境、货币体系的融合,确保技术创新的落地性、前瞻性与可拓展性。要加大数字货币底层技术积累,争取在区块链技术、数字加密、数字钱包技术、监管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鉴于法定数字货币技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新型特征,在大规模发行流通前,为确保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稳定、风险可控,有必要在小范围内测试其与现有互联网软硬件基础设施、技术环境、货币体系的兼容度,并在测试过程中及时发现、评估、修复技术漏洞。
(二)金融监管风险与防范
1.人民币数字化存在金融监管风险。
随着法定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有的监管体系将面临监管政策不健全、监管模式与数字货币金融市场不匹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金融监管风险主要来自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缺失,没有金融监管的职责划分和具体操作办法,也没有金融监管的标准和规范,这就难以遏制和打击不法分子借助监管漏洞实施的金融犯罪行为。
2.金融监管风险的多层次防范。
现有的法律体系难以适应数字货币的运行环境,法律体系亟须更新,建立和完善法定数字货币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要做到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的范畴;加快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资产市场管理、数字货币金融管理、数字货币安全和数字货币跨境流通等相关金融制度立法进程,并针对数字货币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危机响应和应对机制,规避金融系统性风险;积极推进金融制度和法律体系创新,保障我国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