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丹瑶蚕平板丝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2022-11-23吴平覃丹宁张桂征韦城杨丹月吴佳桔冯红柳董桂清黄康东

广西蚕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蚕种瑶族平板

吴平,覃丹宁,张桂征,韦城,杨丹月,吴佳桔,冯红柳,董桂清,黄康东

(1.南丹县经济作物站,河池市 547200;2.南丹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河池市 547200;3.南丹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池市 547200;4.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5.河池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河池市 547000)

因族内男子常年穿着至膝的白色土布灯笼裤而得名的一个少数民族——白裤瑶族,是我国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境内的八圩、里湖乡等地,目前总人口大约4 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认定南丹白裤瑶族是世界上独有的民族风俗文化保持得最具特色、最完整的民族,并称之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1]。南丹白裤瑶蚕是南丹白裤瑶族群众千年来自繁、自育、自留种的一个地方性家蚕品种[2],无外来蚕品种混杂,是一个血统比较纯正的本地品种[3],也是目前广西发现的唯一一个亚热带细纤度、营平板丝、天然金黄色茧的珍贵一化性三眠蚕品种[4]。

养殖南丹瑶蚕以获取天然金黄色平板丝来制作民族服饰是白裤瑶一直沿续至今的生产生活习俗,千年来白裤瑶人民习惯将瑶蚕均匀投放在比较光滑的木板上让蚕吐成“平板丝”。白裤瑶族群众把平板丝和丝团用于服饰、婚礼、丧葬等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瑶蚕文化,同该民族的服饰文化、音乐文化、宗教制度文化等相关联[5]。如婚礼仪式中,蚕丝运用于迎亲过程。婚嫁时,女方带蚕茧和染红的蚕丝线到男方家,并作为祭品来敬奉神灵,以此祈求婚姻美满、幸福。蚕丝作为一种生育和婚姻幸福美满的象征表现流传千年,可见南丹瑶蚕平板丝在白裤瑶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南丹瑶蚕平板丝主要分布在南丹县的里湖和八圩两个瑶族乡的29 个村,在白裤瑶胞的经济和农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南丹瑶蚕养殖户2 500~4 000 户,瑶蚕平板丝年产量250~400 kg。

1 南丹瑶蚕平板丝产业现状

1.1 南丹瑶蚕平板丝资源现状

1.1.1 蚕品质稀有,平板丝丝质独特 宋朝时期,白裤瑶族从湖南、贵州等地迁入广西南丹县定居,并开始在该地区相对封闭地饲养“瑶蚕”,并对该家蚕品种进行自繁、自育、自用。南丹瑶蚕分花蚕和白蚕,花蚕与野桑蚕的体色斑纹十分相近。南丹瑶蚕传承的种养方式十分独特,与我国现行的种养方式有极大的差异性:一是蚕一年一育;二是三眠蚕;三是农户自行留种、保种;四是蚕种自然孵化;五是吐平板丝;六是蚕丝为细纤度天然金黄色丝。

据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数据显示,南丹瑶蚕平板丝内在品质指标为:含胶率31.66%~33.64%,平均值为32.67%;单丝直径13.20~13.83 μm,平均值为13.61μm;天然β-胡萝卜素含量34.0~37.7 mg/kg,平均值为35.4 mg/kg。细纤度,柔软,耐水洗,不易起毛。具有保湿、抗菌、抗氧化和抗紫外线等特殊功能[6],无需印染上色即可直接裁剪用于服装上的装饰。

1.1.2 桑树多为自然分散种植 南丹瑶蚕所用桑树是经过多年种植驯化的一种野桑,俗称鸡桑,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房前屋后、田地边、路边、河滩地等。桑树树体高3 m多,树冠直径4 m左右,枝条细小,分叉密集,叶片狭长,叶间距窄,桑叶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较少,该桑品种耐贫脊、耐干旱、较丰产。

1.1.3 保持原生态养蚕制丝方式 每年2 月下旬,桑树开始发芽时,白裤瑶族人民开始陆续催青自留的瑶蚕蚕种,蚕种孵化后开始饲养,历时两个月,直到4月上中旬瑶蚕才吐丝和产卵结束,形成了独特的养殖制丝特点:一是简易催青,自然孵化。每年的春节过后,白裤瑶人民取出蚕种置于火塘边上加温,或由族内妇女贴身携带,开始对蚕种进行催青。因加热温度有限,催青需要10~15 d,蚕卵才可孵化;二是饲养方式粗放。南丹瑶蚕保留有野桑蚕的特性,抗病性较强,因此在饲育管理上较为粗放。三是获取平板丝方法简易。待饲养的瑶蚕熟蚕排完便后,直接置于简易木板上,让其在平面上自由爬行、吐丝,随时手工清理蚕沙并调换木板上正在吐丝的瑶蚕的位置,以保证平板丝丝面均匀平整。熟蚕吐丝结束后,把熟蚕或蛹拣出,将平板丝从平板上剥下,再将底面的部分丝片中附有的蚕尿色斑轻轻洗去,置于阴凉处风干存放。

1.1.4 延留古老蚕种制种与保护方式 待蚕吐完丝后,选择相对健壮的未化蛹蚕放入小簸箕或纸箱里,使用米糠进行保护。待其化蛹和出蛾后,再把蚕蛾放到挂着的纱纸或土布上,让其自由交配(已经交配的蛾便直接放在纱纸或土布上),交配完成后自行在纱纸或土布上产卵。所产的蚕卵自行滞育。最后将有蚕卵的纱纸或土布叠好保存,并注意防鼠防虫,蚕卵自然越冬,以备次年继续饲养。

1.2 南丹瑶蚕平板丝生产现状

1.2.1 南丹瑶蚕养殖和产量情况 经南丹县经济作物站多年跟踪调查,2005年八圩乡甲坪村、里湖乡瑶里村、怀里村3个调查点共有1 258个农户饲养瑶蚕,到了2020年,这3个调查点仅有373户饲养瑶蚕,数量下降明显。同时,两广二号和桂蚕N2等强健高产性现行蚕茧生产用家蚕品种在南丹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地蚕农开展现行种和地方品种杂交保种,对瑶蚕纯正血统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统计,2020年、2021年的全县瑶蚕平板丝产量分别为250 kg、300 kg。

1.2.2 南丹瑶蚕平板丝养殖户和科技培训教育情况 南丹瑶蚕平板丝养殖户主要以40~50岁的白裤瑶妇女为主,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陋习,这个年龄段的白裤瑶妇女文化程度基本上是小学及半文盲,人员文化水平低,难以掌握使用现代养殖技术。据调查,当地85%的瑶蚕饲养人员的饲养方法仍然以亲友及邻里相互传授为主,68%的饲养人员没有参加任何养蚕技术培训等,仅32%的从业人员参加过相关农业部门举办的科技培训,比例较低。

1.2.3 南丹瑶蚕平板丝产品加工情况 南丹瑶蚕平板丝长期以来主要用于白裤瑶妇女百褶裙的裙边及男性裤子的线条装饰。每年白裤瑶的“春节”——年街节,白裤瑶群众均会身着民族盛装来庆祝,瑶蚕平板丝所制作的传统服饰需求量大约为4 万套/年,但现在许多农家自繁自养的蚕种受微粒子病的危害,饲养量每年都在迅速减少,每年生产的平板丝仅能够制作约1 万套白裤瑶传统服饰,远不能满足需求。

2 南丹瑶蚕平板丝产业存在问题

2.1 原生态饲养方式技术粗放,不利于蚕病防控和保种

由于白裤瑶同胞长年处于闭塞的状态,一直按照传统的原生态饲养方式,没有设置专用的饲养蚕房,养蚕与居住共用一室,或者将饲养的蚕随意摆放,家里饲养的鸡鸭等家禽时常随意啄吃饲养的瑶蚕;瑶蚕饲养过程中没有温湿度控制措施,饲养小蚕也不采用尼龙薄膜防干育等常规家蚕饲养方式饲养,而是为了方便,直接敞开自然条件下饲养;无论蚕大小、龄期、眠起状态等,从蚕孵化后就每天给一到二回叶进行饲喂,常常导致蚕吃不饱;用叶不分大蚕叶和小蚕叶,也从不提青分批饲养,蚕的发育很不整齐,同一户饲养的一批蚕里同时存在不同龄期蚕的现象时时出现。由于瑶蚕饲养技术粗放,微粒子病、脓病等家蚕病害发生较多,微粒子病自母体带毒现象日趋严重,经常饲养失败,导致当地白裤瑶胞饲养白裤瑶蚕的信心不足,自留蚕种保护手段差,瑶蚕年饲养量越来越少。白裤瑶胞开始选择强健性、更容易饲养的广西目前主推蚕茧实用性家蚕品种。另外,白裤瑶族的搬迁、外出务工等人员流动因素导致白裤瑶蚕饲养人数和饲养数量逐年逐步减少,许多白裤瑶胞家中不再留种继代,白裤瑶蚕种源濒临灭绝,平板丝的产量逐年减少。

2.2 外来生产用品种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瑶蚕资源的保护

白裤瑶胞在饲养瑶蚕过程中防病意识淡薄,蚕病发生比较严重,造成平板丝经常没有收成。随着周边乡镇、村屯大面积推广应用广西现行强健性家蚕品种两广二号、桂蚕N2,许多白裤瑶胞要么改为饲养这些强健性当家品种来制取平板丝,要么直接购买已经饲养至熟蚕的家蚕来制备平板丝。但由于两广二号、桂蚕N2 等蚕品种的丝纤度大、粘附力相对较低、丝为白色,吐出来的平板丝手感差,不够平滑、柔软,品质比不上瑶蚕平板丝。

2.3 家庭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标准不一

虽然南丹瑶蚕平板丝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颜色、厚薄、丝质各不相同,质量参差不齐。南丹瑶蚕平板丝长期以来仅运用在瑶族服饰的制作上,加工方式单一,使用范围小,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2.4 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瑶蚕饲养逐渐减少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事瑶蚕饲养。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后,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有4 000 多户都是无土安置,没有房前屋后种植桑树的地块,不具备养蚕的条件,因此,瑶蚕饲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3 南丹瑶蚕平板丝产业发展对策

3.1 建立南丹瑶蚕保护区,保存南丹瑶蚕品种资源

在饲养瑶蚕较多的白裤瑶族聚居地里湖乡瑶里、怀里和八圩乡的甲坪、关西等村建立瑶蚕种源保护区;并建立白裤瑶蚕种资源保护机构负责瑶蚕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该保护机构可以由县级农业农村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人员组成。保护机构工作人员在整个白裤瑶蚕区开展瑶蚕品种的普查、档案记录、饲养使用与传代的跟踪监测,防止瑶蚕品种的混杂、断种,并采取措施确保当地群众的用种安全。区域内的野生桑树同样需受到保护,禁止村民乱砍乱伐。

防止瑶蚕种源外泄,对于打着参观、科考的幌子到白裤瑶胞家中窃取白裤瑶蚕种质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在每年白裤瑶蚕的饲养季节(2—4 月),严格控制实用型家蚕品种在白裤瑶聚居区的饲养,确保饲养的非瑶蚕品种蚕蛹不化蛾、不与白裤瑶蚕交配,以免造成白裤瑶蚕品种混杂,保证白裤瑶蚕血统的纯正。

帮助白裤瑶胞树立并提高对瑶蚕资源的保护意识。首先是要帮助白裤瑶胞树立瑶蚕资源的保护意识。瑶蚕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活遗产,是白裤瑶族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所以对瑶蚕种质资源的保护是白裤瑶族人民的使命。具体措施可以从娃娃抓起,在白裤瑶民聚居区的中小学校开设相关瑶蚕饲养、使用、保护与开发等课程,请相关专家到校讲解白裤瑶蚕的使用历史、意义等知识,提高其民族意识;另外需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当地建立一个白裤瑶民俗生态博物馆,展出白裤瑶族人民饲养和使用瑶蚕等方面的内容,如服饰图片、实物及制作工具等,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当地民众可参观学习,可作为当地中小学生教学培训基地,营造氛围。

3.2 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养殖数量和质量

一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培育推广经复壮后的净化无毒白裤瑶蚕品种。二是建立瑶蚕高产示范基地和培育示范户,在29 个白裤瑶聚居区逐年建立瑶蚕高产示范点,挑选有一定文化、基础条件较好、对新技术新品种乐意接受的农户,作为瑶蚕示范基地建设的示范户。通过举办各种饲养培训班,帮助白裤瑶胞掌握科学的瑶蚕饲养方法,提高白裤瑶蚕饲养、制平板丝及继代的成功率;通过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让瑶胞学有样板。三是加强面上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科学饲养、省力化营平板丝等技术。对养殖户进行桑树种植、施肥、用药和养蚕过程中的消毒、防病等管理技术培训,通过送技术上门、田间课堂等方式传授科学养蚕技术。在饲养过程中积极跟踪指导,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科学种养技能。四是加强产业扶持。加大资金、农资的扶持力度,支持白裤瑶胞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南丹瑶蚕养殖产量和质量。

3.3 挖掘瑶族文化多元化民族服饰,丰富瑶蚕平板丝产品

提高南丹瑶蚕平板丝织造技艺,拓展平板丝加工运用产品,除了运用在传统服饰上,还可与瑶绣结合起来,运用到瑶锦、手帕、腰带、花袋、花带、花帽、头帕、荷包、香袋、手提包、耳环上。通过“文创+平板丝”路线,开展产品研发和产品产业化,将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对南丹瑶蚕平板丝文化资源、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扶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把当地瑶蚕平板丝产业链从业人员培养成为白裤瑶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让民族文化产品反哺文化传承。

3.4 加快农旅融合发展,传承和保护瑶族文化

2017 年以来南丹县实施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旅游扶贫项目,有3 320 多户白裤瑶贫困户分别搬迁到里湖乡“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移民点和八圩乡“幸福瑶乡”移民点。优美而独具特色的白裤瑶民居、绚丽神秘的白裤瑶风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可依托这个优势,创立推广“瑶蚕饲养—瑶蚕平板丝用品制作—民族风情游”的产业模式,带动白裤瑶同胞扩大瑶蚕饲养规模,把平板丝用于加工民族饰品。结合千家瑶寨白裤瑶风情游,为游客提供瑶蚕文化体验、瑶蚕饲养展示、民族工艺品制作、运用瑶蚕平板丝制作瑶裙进行销售,既可为民族风情游增加体验环节,增强游客对白裤瑶习俗的了解,拓展旅游资源,又能让白裤瑶胞增加收入,吃上“旅游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猜你喜欢

蚕种瑶族平板
家蚕越年种感温的注意事项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浙江桑蚕业“走出去”,去年蚕种出口创历史新高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的方法
10%平板电脑市场销量下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超级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