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粮食工作宣传经验及启示

2022-11-23姜瑜萍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

姜瑜萍 杨 静

(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1931年11月,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保障粮食的军需民用,有力地支援革命战争,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立了粮食工作组织,号召苏区军民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调剂,开展了多次的粮食征收与借谷运动。在那个铁血交融的艰苦年代下,轰轰烈烈的中央苏区粮食工作就此展开。如今,中央苏区粮食生产运动中创立的人民粮食事业,成了共和国大厦不倾的基石,对当下粮食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借鉴意义。

1.中央苏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宣传经验

为创造稳定的苏区经济建设环境,考虑到残酷的经济封锁和燎原的战争情况,党和苏维埃政府极为重视苏区的粮食工作。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设立粮食工作机构,加强对苏区粮食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发展生产,增加粮食总量;组织购销,调节军需民用,打击不法粮商,稳定苏区粮价;开展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和粮食突击运动,支援红军的反“围剿”战争;大批优秀的粮食工作干部选调前往苏区粮食战线,造就中坚力量。这些措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到了中央苏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其中,部分经验措施可供当下的粮食工作改革深入探索与挖掘。而耕地保护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工作,全民性粮食安全观的树立又与粮价稳定情况、粮食节约观念、粮史宣传教育方式紧密相连。

1.1 开垦荒田荒地,宣传农业科技

党和苏维埃政府明白,土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发展好粮食生产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基础。因此,中央苏区政府对开垦荒田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尤为重视。面对严峻的生产情况,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各县政府深入群众队伍进行宣传,组建起了红军战士及政府工作人员开荒队、青年开荒队、妇女开荒队伍,制定了《开垦荒田荒地办法》。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粮食运动期间,政府鼓励科研工作人员从落后的粮食生产实际出发,回到乡间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宣传科学种植的农业知识,对症下药,将科学技术转化成解决粮食生产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内容为“各乡组织肥料研究所,实行改良生产”的决定(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6月提出)以及推广农业生产知识给各地的瑞金农事试验场的出现(提及于1934年《红色中华》有关瑞金农事试验场农场情况及工作问题的文章)。

1.2 自上而下启发民智,积极动员广大群众

中央苏区以从中央至基层的动员方式积极组建社会关系群体,如前文提到的有关开荒工作的红军战士及政府工作人员开荒队、青年开荒队、妇女开荒队伍等,这些属于群众性的经济组织,还有群众性文化组织、群众性军事组织,这些组织涉及群众面积广,使得党和政府不断加强权力机构的内部建设的同时,加强群众组织对共产党政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此外,中央苏区在粮食运动群众动员过程中,部分妇女积极承担起了动员群众的责任,“年老的、年少的甚至儿童”也被带动起来。在《搬运粮食的战斗运动》中,曾记载过兴国、万泰搬运公谷的具体过程,从中可以窥见特定年代下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宣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1.3 稳定地区粮价,奖励粮食生产模范

粮价的稳定情况也反映着粮食安全情况,稳定地区粮价有益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土地革命的逐步开展,使得中央苏区1934年较去年粮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中央粮食调剂局采取打击积粮的不法商贩、展开粮食合作社等一系列措施,米价自然回落,粮食价格基本得到稳定。

生产推动消费,利益导向影响生产动员。为了响应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指示,中央苏区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广大苏区人民开展生产竞赛。以1934年的春耕运动为风向标,苏区各级政府联合起来共同商讨竞赛方法,制定相关条例,奖励锄头、犁头、谷物等物资,加大了对生产成绩优异的家庭和个人的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粮食生产积极性。

1.4 开展以节省粮食为主的运动,以实现整体利益为目标

以实现整体利益为目标,同时兼顾个人利益。1934年苏维埃中央政府以响应节省运动,普遍表示“每天节省二两米”“减少伙食开支”,自己开荒种菜,使前方红军能吃饱饭,好打胜仗。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出《为节省运动的指示信》,号召在群众中开展每人每月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的运动。节省运动最初是通过打标语、发传单、新闻广播进行宣传,后采取戏剧巡演更加贴近群众,丰富群众娱乐生活,带动效果也是极佳。此次运动作为反对贪污和浪费的斗争不仅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粮食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苏区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

2.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与粮情教育的宣传现状

2.1 耕地保护的政策宣传效果有限

2022年,我国农业部门强调要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粮食生产“硬任务”,关键在于如何守住粮袋子,如何稳定粮食生产、守住国家粮食供给安全。根据2021年8月的官方报道,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出了“三调”结果: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从“二调”到“三调”耕地面积,在这过去十几年中,减少了1亿多亩。另外,山地、沙漠、高原和丘陵约占中国陆地面积将近70%,种植粮食的区域土地条件显而易见的不理想,而“实至名归”能种粮的土地目前还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测。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在“十四五”(2021至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已写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在 “十四五”规划中,中国也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之一并明确要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换而言之,作为不可逾越的“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是目前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设定的最低限值。

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在我国所有耕地中,优质耕地面积的比例仅占30%,中等和低等耕地高达70%,耕地层的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平均为1.86%。近几年,与二、三产业的收益率相比,第一产业较低,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种植业的利润更低,有部分地区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以特色经济作物、农副产品为主,耕地粮食种植功能居于次要地位。具体问题有:化学污染造成地力下降;应耕地政策要求,部分林地、园地转化为耕地,经转化的耕地质量无法保证。部分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老人有心无力,导致众多耕地撂荒。部分地区存在农技推广形式单一、农民接受农技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

2.2 粮食安全教育在不同群体中未能深入普及

粮食在不断增产,国家在不断收购,然而进口在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也在不断降低,国内粮价高价卖不出,谷贱伤农,危及民生。基于上述现象,青年学生未成为粮情问题宣传的主力军,国内高校除专业对口类高校,其他高校以解决粮食问题为主题展开的宣传活动较少。针对高校学生所设计的以“光盘”打卡行动为主题的APP小程序流于形式,未能内化于心。老年人、儿童、妇女群体中缺乏相关新闻的讨论度和关注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的势头仍旧不变的基础上,也在努力打破国外经济封锁,决心走出一条粮食产业高质量、全链条、创新技术支撑、大企业引领、竞争力强的发展之路。因此,怎样在有效借鉴中央苏区部分粮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好有关土地文化宣传、生态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耕地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粮食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性粮食安全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坚持耕地保护宣传与粮食安全教育双向发力

3.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抒写耕地情怀

针对现下耕地地力下降的问题,坚持绿色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训令》中,博古曾指出:“……河堤坡坝附近要种植树木,原有树木不准砍伐,留以巩固堤岸”,这种方法是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方法,不过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当下,现代科技能够获取科学数据的基础上,鼓励科技工作者深入广大人民群众,推行切实可行的耕种方法;继续呼吁各地区规范化肥用量,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强耕地质量相关政策法规宣传。

其次,弘扬乡土情怀,书写耕地文学。苏区春耕运动曾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联系现下耕地滥用的问题,除了在法律条例上严格规范耕地流转与利用问题,在文艺创作上可多角度宣传耕地问题。形式上,以戏剧、歌曲、小说、散文、诗歌等基本体裁展开创新创意型写作,国家及省市区级作协、民间文协、学校文艺类社团等文学组织进行上下联动宣传,正确引导网络文学创作拓展相关创作主题,充分挖掘优秀耕地文学作品及创作人才,创作新时代文艺典范。内容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政策,坚持传承内涵与开拓创新一体化发展,从传统的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再造与加工;根植于本土传统耕地文化,聚焦耕地问题,以开放视域审视文化市场,发扬新时代文学创作者的济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联系粮史发展历程,保留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摒弃个人利己主义,投身新时代文化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提高群众觉悟,抒写耕地情怀。

3.2 创新节粮宣传方式,普及《反食品浪费法》

以节省运动中的宣传工作为起点,创新节粮宣传方式。行业媒体紧扣“世界粮食日”等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的纪念活动日,采取线上线下齐发力的方式,唤起国内广大群众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线上宣传评论有的放矢,在深入一线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富含“深度、广度、创新”的融媒体作品,从而更好地推出“彰显新媒体时代下的节粮理念”的线上宣传报道;线下巧妙策划能够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的倡议活动,聚焦或发起以节粮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参与相关志愿实践活动。专门开设粮情版块,具体分布于搜索引擎(如百度)新闻版块、热门社交平台(如微博、豆瓣)搜索页面;设计粮情新闻阅读福利小程序和购粮优惠券,与电商平台展开购粮折扣活动;利用商业中心区、校园及娱乐区电子投屏,传播粮史视频,带动名人明星等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群积极参与粮情宣传;鼓励粮食教育基地联合制作舞台巡演剧,以优质精良的剧作获得更多的旅客关注;鼓励制作创意商品,大到储物柜、服装类,小到手机壳、茶杯类,紧扣反浪费主题;鼓励各大高校普及《反食品浪费法》,深入落实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各类主体责任、法律责任等;推广“半份”套餐的“轻食”文化,遵照适量餐饮原则,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费情况。

3.3 树立国产粮食品牌,吸引多方投资

警惕国内粮价倒挂,树立优质特色国产品牌。有“万年贡米”美誉的江西贡米,以其区域重大的考古发现为宣传点,吸引人们深入体会江西贡米历史的延展性,从只为朝廷皇室岁岁纳贡的“稀有珍品”,到如今作为农产品产业化的创新与裂变,回溯其历史发展过程,也在厚掘粮食文化底蕴。因此,我们以江西省贡米宣传为例,以苏区抗战时期的粮食运动为宣传基点,以古老的粮史为辅助材料,努力打响红色文化粮食品牌。同时,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营养、口感特质方面的细化分析,精准营销与宣传,突出特色。

鼓励多方承包农村闲置地进行粮食种植投资,推广农业合作化生产。根据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农民生产、农业发展的需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联合成一个有机的利益综合体;有效利用农村荒地和城市闲置地,结合当地农村发展和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探寻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引导粮食企业向园区、向产区集聚,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企合作,做好农企良性互动的文化宣传。

3.4 动员青年体察粮情,唤醒不同群体关注粮情

减少节约粮食的形式主义,动员青年体察粮情。将粮情调查与研究纳入高校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将对粮情的关注渗透至高校相关课程;其次,参考苏区粮食运动期间《红色中华》为主要的宣传刊物,建议各高校的公众号宣传口对准公布我国粮情的官方公众号,及时宣传报道最新情况,校内经济政治文学类刊物定期刊登粮情新闻。

积极关注不同群体对粮食安全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的拓荒意识。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强,与陌生人容易相处;语言能力发展较快,说话流利清晰,擅长与人交谈;加上女性一般呈现感情细腻、性情温柔、谦和善良等特征,女性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为有效提高粮情宣传效果,可凭借女性天生的共情优势,鼓励引进奋斗成长类文艺作品,如《走出非洲》类新时代女性拓荒求生题材作品;鼓励新闻媒体、编辑出版等文化宣传行业,积极撰写在粮食生产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优秀人物传记;增加关注粮情的渠道,为民生类新闻节目的渠道突破提供新思路,如电视访谈类节目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制作粮情专栏,带动老年人、儿童、妇女关注和了解粮情等。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