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11-23郭腾月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科农业院校教师队伍

郭腾月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92)

1 新农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地方农业院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需求的高等农林人才为目标。2019年新农科建设成功奏响三部曲,标志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和新时期对农林人才需求的转变,给地方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要力量,地方农业院校教师急需在新型人才培养、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新科技成果产出应用和推广、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地方农业院校需要不断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要。

2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符合新农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依然紧缺

面对日益频繁的师资流动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地方农业院校积极加入其中。但大多数农业院校依然存在高层次人才总量少,国家级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匮乏,国际化人才引进尚未突破,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均衡和新兴涉农学科人才短缺等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农业院校缺乏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既缺少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也没有形成团队支持,导致人才出现“光杆一人”的情形。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影响力不够,学科平台水平低,集群作用弱,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和高水平农业大学公平竞争,加之硬件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缺口,实验室等配套设施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人才引进后难以施展拳脚,成为阻碍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最大瓶颈,更无法实现高层次人才对青年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科平台本身吸引力不强的前提下,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收入水平也没有明显优势,尤其对非重点学科来说人才经费难以惠及,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无法得到支持,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均衡发展,也导致新农科缺少学科融合建设基础。此外,高层次人才紧缺也限制了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团队创新能力匮乏的实际也与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不符,团队活力难以激发,人力资源优势无法发挥更大作用。

2.2 参与新农科建设的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地方农业院校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教师在入校之后就承担大量的基础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任职压力较大且自身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清晰。加之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度不够,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青年教师成长缓慢。此外地方农业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农业院校的学科性质也决定其教学科研的工作环境和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更加艰苦,科研周期长、技术成果转化见效慢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加之社会大环境对农业院校的认知度不够、财力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低和教师待遇偏低等原因,导致参与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青年教师热情度不高,真正愿意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三农”一线砥砺成长的青年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2.3 农业院校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都重视奖惩性评价,即基于教师过去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各种指标的完成度作为评价标准,为奖惩、晋升等提供依据,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不能基于教师未来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指导性建议。在教师激励制度创新方面,很多高校都出台了各种教师激励制度,虽然注重全覆盖和公平性,但也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没有考虑不同个体、不同岗位与不同专业工作的独特性,忽视了个性化激励,无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兼顾教师人格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尤其对于农业院校教师来说,存在科研实践和技术成果推广周期长,服务基层农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业绩等现实情况,如果教师评价激励体系中指标过于量化,唯论文论,重论文数量轻质量,过度重视项目经费,忽略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等,都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的激励效果。

2.4 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仍需提高

近年来,地方农业院校在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参加国际培训、出国访学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个别院校在职称评审等政策上针对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也有所倾斜,但距离新农科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地方农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和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外籍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国际学术视野狭窄、国际交往意识薄弱,利用英文进行推广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欠缺;在国际交流合作研究方面缺乏具有重要影响的合作项目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3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途径分析

3.1 坚持立德树人,将师德师风作为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新时期地方农业院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师德为先,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教师发展的全过程,通过鼓励教师参与调查研究、考察挂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引导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愿意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3.2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1)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重点引进适应新农科建设,符合学校、学科特色发展需要,满足学校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形成聚集效应,打造人才高地;进一步实施客座教授、讲座教授等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人才以多种形式到校从事咨询、讲学和科研等活动;大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投入和保障等方面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立足于本校实际,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突出学科群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资源共享。重视学科梯队建设,打造高水平优秀创新团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重点学科、紧缺学科和新办学科的学术骨干及带头人,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3)积极采取措施拓展教师来源渠道,加大从企业、科研院所等引进具有工程和行业背景优秀人才的力度,聘任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科研院所具有高级职称的拔尖创新人才,将其扩充到兼职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专业水平,以保障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4)鼓励地方农业院校积极参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前沿领域创新研究,为新农科和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3 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1)以师德建设为引领,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农业院校的社会责任和新农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事业的责任感。帮助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和未来成长方向。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实现教师个人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的共赢。

(2)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顺应新农科建设要求,不断在专业上更新知识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面,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有意识地引导青年教师在专业上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发展。

(3)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发展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与建设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方面等方面的专题和专项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参与新农科建设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为青年教师成长交流搭建平台,增进新进青年教师相互熟悉,促进其学术交流和团队精神培养,为学科建设和专业交叉融合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4)搭建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组织青年教师与教学名师、扶贫助农专家面对面交流,坚定青年教师投身农业教育的决心与信心,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融入团队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内在规律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优秀的青年教师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面向全体新教师配置导师,指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帮助新进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开展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取得社会对于实践教学的支持,开发校企合作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缩短农业院校教学、科研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讲课,在推动专业知识运用、农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农村市场营销、实践技能操作以及创新创业等各方面指导青年教师;鼓励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参加相关业务领域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打造“双师型”教师。

(5)努力构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创造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每个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举办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开展评选优秀教师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有意识地把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业务管理岗位锻炼,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3.4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个性化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

地方农业院校要理顺机制体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与农科院校特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在教师评价中既关注教师现实表现,同时重视教师未来发展的可能和潜力,根据教师现有表现,科学分析其优势和不足,结合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定制帮助,引导教师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出台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使“三驾马车”能够并驾齐驱。例如:按照教师岗位分类,探索建立不同岗位分类评价考核方式;在资源配置和薪酬管理体系上,针对青年教师下基层、老教师“传帮带”等教研实践活动,将相应工作折合计入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同时为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师从事技术推广、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贡献列入评定职称主要依据,鼓励青年教师多关注产业、行业动态,积极投身基层服务“三农”事业,施展聪明才智在新农科建设中做出应有贡献。

3.5 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助力中国农业“走出去”

地方农业院校要面向新农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的顶层设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的方式,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分类选派教师赴海外进行交流、培训和研修;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行动计划,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对外搭建平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项目,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交农林教育国际化研究报告和可行性政策建议,为新农科建设及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农科农业院校教师队伍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