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的榫卯连接与涡旋重构

2022-11-23周嵩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涡旋榫卯武术

张 晶,周嵩山,陈 青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体名片,历经时代更迭、社会变迁、魅力不减,太极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着实令人自豪和振奋,然而,从《逝去的武林》到《藏着的武林》,加之近年来各种有关武术的幻象丛生,也不免使人心生担忧。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探究武术文化结构,以及武术文化运行之道,从中推导出适合武术文化生存的规律性方略。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刘峻骧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是深入认识武术的重要途径,阮纪正提倡从人体科学和人体文化角度探析武术,邱丕相认为需要从文化意蕴、价值追求、艺术审美等领域全面研究武术,戴国斌深入地从生活、生存、生命层次论证武术的格拳致知,张震通过身体谱系的哲学原理分析武术演化,这些专家的研究奠定了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然而,研究成果以中国话语的互嵌理论阐释武术文化的内容还是相对有限。本文力求在此有所突破,首先,通过武术中蕴含的身体榫卯,探究榫卯连接所构建的武术与社会文化的初始结构,这是武术立足于文化的根基。然后,正视当代武术文化的窘境,分析其初始榫卯解构的原委。其次,依据文化涡旋运动规律,探索武术在高速流变的社会中寻找新的时代系泊点,重构新时代的武术文化榫卯结构。

1 武术文化的基础结构

1.1 榫卯结构

榫剡木入窍也,以虚入盈谓之卯。榫卯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制作的主要运用的结构,这种结构通过两个构件凹凸部位的相互连接,无需钉子和胶水的黏合,而实现建筑、家具的稳定和牢固连接,由此构成一个新的状态,新的事项。

人以智慧发明与创造将世间万物,以榫卯结构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连接结构,因其较高的实用性和专门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加工领域。在其他领域,仅见张岱年在民族走廊与多元一体、费孝通在文化传统与综合创新、艺术界傅中望在中西融通与艺术创作和体育界也有学者在身体认知与社会勾连等方面涉足榫卯。由此窥见,不起眼的榫卯结构从技术工艺、设计理念,升华为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但是,对身体榫卯研究却寥若晨星。

有学者指出,身体文化要从人的运动行为特征确立体育学学科定性,从本体论视角建立人学体系的体育学[1]。武术文化研究同样如此,充分依托身体认知,发现武术如何将打与练、耗与蓄结合在一起;通过身体行为途径,真正理解武术文化记忆历经漫长流变与相传至今的原因;通过身体创造,合理解释武术榫卯式互嵌,有效地将暴力与善良进行合理调和与化解,最终形成了“以搏塑人”的文化存在。

1.2 身体中的榫卯

器物中的榫卯清晰可见,结构明显,身体中的榫卯则若隐若现。在人的身体中存在丰富的榫卯结构,股骨头与髋臼、血小板与血管是显性、具象的榫卯结构,思维与大脑、言语与口腔、动作与肢体、行为与意识、身体与社会等则属于隐形、动态、抽象的榫卯结构。

人体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通过特定的连接以整体形式完成的,如果没有特定的连接,其结构的功能性难以表达。根据榫卯连接节点在木结构建筑中的使用,有公母榫、直榫、燕尾榫、管脚榫、馒头榫和搭扣榫等六大类结构,在人体中的连接远比这些类型丰富,特别是人化的历程中的抽象榫卯连接,并非单一连接,常常是多元的复合连接方式,由此产生各异的功能和作用。人类身体中的榫卯不仅局限于有机体,更延伸于外。在身体与外界的互联中,人通过身体行为的彼此交流和互动,将狭隘的血缘、地缘关系拓展为更为广泛的业缘、情缘关系,实现了人的身体创造。身体文化场域中通过这种特殊的身体行为,将竞争的对手,通过同场公平竞技,实现了化敌为友,身体竞技成为人类践行文明的榫卯。

通过榫卯连接,将不同质料实现交融,完成异质同构。唯有异质同构,方能达到德勒兹所言褶子运动将松散的异质经过反复地折叠,形成了十分坚固的榫卯式的毡织物。

1.3 武术中的榫卯

1.3.1 对象性活动榫卯:打与练的互嵌

打与练通过对象性活动,灵活地实施了两者有机转换、互嵌,构成“习武人—对象性活动榫卯—武术技法”连接。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活动”就是人的本质[2]。习武人以对象性活动作榫卯,将武术身体行为进行功能转化,练是备战,打是实战,两者目的相似,只因对象性活动而异。当习武人将对象性锁定为对手时,此刻的对象性活动多以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并当心的一招制敌。内家拳追求“搏人必以其穴”,在实战中搏人击穴必然产生较为理想的技击效果;当与同门较量时,习武人改变了对象性活动,相同的拳法、腿法、拿法是点到皆止;当把对象指定为自我时,习武则成为技术纯熟的快感和自我内心的修为。鞭杆中五阴七手十八法,即是平时习练的技术组合,更是实战中实用的技法。技法只有在这种经过组合、套路训练后形成自动化的身体行为,才能在实战中悬置技术,发挥虚实相生的技击功效。何良臣训练实用枪法就用了“以二十步内立木靶一面,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一寸木球在内。每人持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正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3]练打结合的模拟法。技击对象性活动是武术打练变异的内因,武术依存的武举制对象性活动是不容忽视的外因,隋唐之际的武举,直接培养军事人才,服务于保卫皇权。宋代虽拥众多“武斋”,然多由哲人程灏等以“太常丞”身份任教,注重培养的是“忠义”的人才,明清武举依然难以摆脱“右文左武”窘境[4],这种榫卯使得武术与国家所需的身体权力相关联,有了国家意志的呵护,武术的稳定性得到保障。

1.3.2 师徒关系榫卯:人与群的衔接

“习武人—师徒关系榫卯—社会网络”表达了武术不断拓展的生存空间。武术借助师徒榫卯将身体与外界进行连接,使之产生了广泛的异质同构结构,增强了武术文化结构的牢固程度,并使得武术植入到社会文化的网络中。武术通过拟血缘的师徒榫卯结构,通过身体搭建起了超越血缘的社会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始终是习武人的座右铭,自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指出:“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5]历经“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6]的熏陶等无不含有对师徒关系的“约束”和“规范”,逐渐形成了“以德为榫,师徒共卯”的武术师徒关系。武式太极拳各代拳师收徒谨慎,要求严格。在师训、门规、武戒等制约下,这种超血缘的社会关系将原本有限的社会网络进一步地扩大,实现了家-社、人-群的勾连。随着师徒关系逐步衍生出更为普遍的拳种、门派、流派等社会关系,倍加推崇“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7],该氛围使徒弟们逐步领悟、内化了道德、自检、反省、不争等儒家思想,使得习武个体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的张力。这种结构与张力在强化武术人群的内在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平添了社会控制网络,费孝通认为规矩虽不是法律,然规矩可以“习”出强大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一方面,师徒所榫卯出的习武群体,擅长于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和理论解释拳理。这种方式在昭示师父文化涵养和提升权威地位的同时,不经意地使用身体动态地注释哲学理论,使得两者通过身体榫卯在一起,武术以动态身体符号的形式再现、充实着东方哲学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师徒关系,师父肩负着国家、社会监控之使命,以求达到“将不稳定的‘儒外'之人都收入彀中,用身体之训诫佐以话语之灌输,以此达成对帝国的习武者身体的全景式监控。”[4]

1.3.3 善良意志榫卯:恶与善的更迭

通过“武术技法—善良意志榫卯—德技双馨”连接实现武术的文明化。脱胎于搏杀的搏击术,凸显着人的攻击性。恶乃自然人的野性宣泄,不为社会人的人性所容。张载等人强调去人欲方可存“天理”。虽过于极端,然在某种程度上告诫世人,须“心统性情”。二程曾主张“克己则私心去”的“克己复礼”,长久涵养中“闲邪则诚自存”的“居敬”,必须祛除人性之恶[8]。在此氛围中,中国渐成崇德的社会主流,习武人则须止戈为武,习武应具七德,该意识引领着国人暴力不断衰减的趋势。善良意志这种榫卯一头连着恶,另一头连接善,在人类向善动力的强大作用下,善良意志牢牢地笼住恶,使它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在善良意志的牵引下,通过对假设敌的模拟打击等技术手段,攻击性得到必要的释放,长期进行这类身体体验,使得习武人从中感受到教化,深刻地体认着善良价值,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李尧臣介绍护镖中喊趟子的讲究凸显了重善缘、衬武技的意向[9],在以武护镖中依然钟情于人际互动,有效避免了暴力相向。同时,在“未曾习武先习德”规训下,尤其在师承体系中敬祖意识、师父威严、技术权威等复合榫卯结构强化着伦理意识,运用软控制的方式和方法抑制恶、凸显善。通过这种方式,习武人巧妙地借助善良意志榫卯连接异质,智慧地创造出异质同构的、遮蔽直白搏击的、人化虚拟技击的、崇尚“德技双馨”的武术。“主搏、尚攻”的恶,被“涵养、兼爱”的善所勾连、包容,犹如榫卯之法“凸为隼,凹为卯;隼为阳,卯为阴”的良性构建,将身体武器之锋芒,内敛于求真向善之鞘室。在莫顿看来,人是由他们生活的社会结构所决定[10],“德技双馨”的武术通过善良意识榫卯营造特定社会结构,习武人被熏陶并践行,从而奏响了武术善良存在的旋律。

1.3.4 生命塑造榫卯:耗与蓄的兼修

“身体行为—生命塑造榫卯—身心兼修”促使习武人通过生命塑造榫卯连接,实现了武术的修身养生。在身体满足生命冲动的过程中,武术完成了身体武器的构建,通过生命塑造榫卯连接,武术逐步转移到身体器具运用阶段。从早先以征战、格斗为主体的武术,作为满足生命冲动的工具,表现出强大的搏杀功能,完全是一种耗能运动。相关记载中,屡见类似赵文王嗜好与部下斗剑,经常招募当朝勇士入宫,“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11]的场面。武举制作为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心剂,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测试科目检测着习武人身体武器的“锋利”程度。然而,人的有机体能量毕竟有限,“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12],尚武氛围难掩民众对修身养生的渴求,《道德经》强调:“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13]。《庄子·刻意》也认为:“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14],庄子尊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人的生命观和行为方式。庄子推崇“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14]只有很好地治身,而后方能有效地治天下的道理深得人心。养生思想所串联起来的养生逻辑不断将习武人身体维系在生命塑造之上,使得身体从武器转向养生器具。唐代“宫中常设日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15]记载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武术拥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从“内外三合”的筋骨皮、精气神的练习,达到形正、气顺、神宁、意专的身心合一,具备整合生命活力的养生功效,故而《少林拳术秘诀》强调:“以强健体魄为宗旨,习此技术。”[16]武术技法不仅能够耗能实现征战,更能够通过蓄能保全生命,武术在耗能与蓄能两极之间,最终被蓄有限之能的生命塑造极连接、牵引,走向了耗蓄兼顾,以蓄为主的方向。

1.3.5 文化拳理榫卯:术与道的融通

“拳种—文化拳理榫卯—由术至道”完成了武术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体系构建。习武人在实践中探索着武术术中规律,将潜在的多元榫卯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每个技法榫都点对点地连接着特定理论之卯,创造性地运用文化拳理榫卯促进武术由术至道。武术“行拳规矩,技击要义”谓之拳理,而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武术拳理中的“术”仅仅包含行拳、练功的技术之术,呼吸吐纳、刚柔并蓄的身体之术,师徒互访、拳师游学的传承之术,此无道之术仅为“武”术,须以“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等文化拳理对“武”润色,方能使得武术具备文化属性。通俗讲:“对应其‘术'而言,‘道'的最为有效的身体程序由于已经达致自然而然、无法言说地随心所欲的理想状态。”[17]对此吴殳就说:“行枪不可有势,势乃死法,存于胸中,则心不灵。”[18]只有从心所欲才能趋“道”。“道”是蕴含于术之中的运行机制、规律。对于异常复杂的劲力,《少林拳谱杂俎》形象地解释:“拳法之用,重于整劲,如矢之离弦,其透于身也。”[19]太极拳师主动对“引进落空合即出”技法与太极理论“负阴抱阳”相勾连,从而将太极运动导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其要一也。”[20]运行轨迹,以引进落空拳理践行太极运动的规律,创造出“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21]身体太极理论。形意拳在充分汲取哲学“体用一如”养分,追求着“拳术之道,体用莫分。”使得薛巅等形意拳拳师身体表现全然不是程式化的套路,招式间流露着相生相克之道。榫卯连接武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理论,不仅使得武术逐渐形成了德勒兹所言的毡织物类型的文化结构,更主要的是使武术从具体的“有为”转化为无限的“无为”,拓展其“无为无不为”的能力,使武术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潜质。

1.3.6 抽象意蕴榫卯:实与虚的融汇

在“技术—抽象意蕴榫卯—形神兼备境界”的长期作用下,武术渐成实虚兼容,意境至上。“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意境。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同样表现出对意境的无限追求,通过意蕴连接实与虚,感悟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极富意蕴的“天际流”,将孤帆、长江的实与碧空、天际之虚紧紧地锁扣在一起,意境悠远的图画跃然纸上。“武术发展到清代,也由战场技战术演化为私人格斗术和内修术结合的技艺,而内修术的特点就是‘反身观复',向内求真,因而‘外向性'的视觉逐渐被其他‘内向性'知觉所取代。”[4]至此,武术开启了由实至虚、由虚入道的蜕变历程,在经漫长的“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22]历练后,长拳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着重强调对武术技艺的形神兼备、形似神真意蕴理解。的确,这种意境的追求激发了习武人的极大地创造潜能,使得武术的拳种异常的丰富,行拳走势中体现着各异的意境。“灵者,四肢百骸自然听命于心,心之所至,气亦所至,其神化不可以方物,其力量不可以计数”[19],意蕴不求技法的形真,而刻意于神往。在武术功法的习练中,习武人通过各种拳谚、歌诀、形象称谓的方式表达和阐释拳理,助习武人体验鸢飞鱼跃之境。少林拳经浑身无处不是拳,人身上下有十拳意蕴训练和陶冶,习武人会逐渐体悟“其法无穷”境界。同样是拳种,同样的技术,善用意蕴连接者,易入意气相推生横力、行气如九曲珠、运动如百炼钢出神入化的意境,所谓技精方能达意。武术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身体名片,更在于武术从不同的侧面动态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序、自强、内敛、包容、重生、崇礼的境界。

2 武术文化良性运行

2.1 武术榫卯的解构

武术与冷兵器揖别后,依然携带浓烈的缘起印记进入当代社会,渐现种种不适。这种窘境与文明化、快节奏、强压力、高融合等有关,更与武术自身固有的暴力、悠缓、自恋、封闭存在关联,武术的窘态是原有榫卯结构被无情地解构的必然结果。当然,并非所有的拳种都是如此,河南的太极运动勃发与河北的八极运动沉寂形成鲜明对照。这类现象说明窘境不因拳种而生,反为习武人是否能够在运行中寻找新的系泊处,进行再榫卯,完成重构所致。太极运动对技击进行了解构,与健康进行了时代性再榫卯,实现了拳种的重构。

只有通过解构,才能实现重构。现实已迫使武术解构与重构:其一,源自于冷兵器的文化,武术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技击观、技击技术体系簇拥的武术,使得习武人无处不在地表现为身体武器的身体。武器身体是一种文化形式,却不属于文明,文明时代不屑身体武器,更难容武器身体。武术必须解构,主动地在运行中寻找生存空间。其二,武术源自于农耕文明,封闭、自足、守序的秉性使得习武人固守一家拳种。这种静态、滞后的榫卯结构在工业化生产方式,城市化生活方式面前,被强力解构。接踵而至的信息化,文化唯万物互联方得生机,拥有空间。一味强调传统的武术,不仅失去了“传”的机会,更缺失了“统”的地位。必须以传统的发明为基础,巧妙地利用太极式文化旋涡,将武术与生命塑造再榫卯完成武术重构,实现武术的“万物互联”。其三,武术成熟于父权社会,为男性专属身体行为。当代社会,男女的身体行为鸿沟逐渐被填平,传男不传女的禁忌失去了价值。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使武术惠及大众,真正实现了服务价值。中老年女性作为习武健身的主力军助力于武术性别榫卯的解构,流变的社会生活方式驱动着武术重构。

2.2 文化涡旋

文化是一个同心圆,其核心处有一个区分不同文化的、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围绕这个核心,汇聚了诸多的文化要素,构成一个文化体、文化圈。文化在运动中,犹如流体,流体在流动中因流速度不同出现旋转,产生涡旋力,表现为中心向下旋转的涡旋或中心向上地涌。涡旋内部有涡量密集的涡核,与刚体旋转相似,涡旋速度和半径成正比。文化运行同样如此,涡旋力将各种文化要素吸引进入核心地带,共同形成文化圈,文化圈子越大,其旋涡力越大。文化涡旋所产生的分力自然也会将部分要素抛出文化同心圆,一般是文化质量越大,被甩出的可能越小。

文化毕竟不同于流体,其运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华民族文化的涡旋类似于太极图,存在着多个地域文化中心,整个太极图中的多元文化共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体。太极理论本身就经历不同学说系泊处,在迂回走转中逐步形成“阴阳和谐”“混沌元气”“忽而自生”到“理气一体”理论架构。中华民族文化在太极式涡旋运动中,“太极元气,函三为一”[23]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凝聚形成中华文化。在这种文化涡旋中,由于互榫、互卯的复合涡旋运动,使中华民族文化演进为博大的动态文化榫卯,并渲染着所有文化事项。由于中华民族文化涡旋运行路线并不是规整的圆周运动,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弧线与转折运行方式,因此加大了不同文化接触、交流的机会,易于核心文化汲取更加丰富的资源,形成更广泛的文化榫卯连接,生成强大的文化体或文化圈。

根据文化交流理论,文化接触中,相互之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种类似半透膜的文化界线,文化各方彼此有选择异质文化中的某种要素,被选择的文化要素被允许通过半透膜,到达对方的文化领域,逐步榫卯在一起。即使是同一文化类型,处于边缘地带的文化要素欲求进入文化核心地带,也需要通过这种半透膜。文化半透膜实质上是以文化认同为“开关”的文化价值体系,打开这个开关,方能实现后续的榫卯,整合至“中正仁和”目标[24]。

2.3 文化涡旋中的武术重构

2.3.1 寻找系泊处

系泊原指是由高强度系绳连接到移动物体以便于移动物体的稳定或固定。在此我们借喻为不断迁徙、解构、渴望重构的武术文化欲寻找的稳定文化依托。由于文化事项无法看到与系泊处相连的系绳,因此也可将系泊处想象为航空线路上的空港,航空器在飞行中,需要地面空港的调度,无数雷达的监控无线电波是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的重要支撑,健康生命的“无线电波”相当于系绳[25]。文化涡旋裹挟着武术运行至此,为武术提供了很好的抛锚时机,习武人必须把握机遇,发挥太极拳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示范作用,通过理念上修“伐”为“塑”、在技术上化“繁”为“简”,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在传播上变“私”为“公”等系列的动态革新,铸造突出的生命塑造结构与功能的锚链,锚定于健康生命领域,开辟武术生存的新天地。

2.3.2 “以搏塑人”的重构

结构主义格外重视文化要素,将其比喻成有机体的器官,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将意识结构构成的“深层结构”看作是社会文化结构的根本,是连接社会、文化结构各部件、器官的核心榫卯,通过此链接使得文化有机体成为整体。人类社会、文化结构功能各异,只要通过有效的连接和融合,突出帕森斯的目标达成[26],才能发挥文化的综合作用。当代和未来,人类对生命的合理性关注与日俱增,涉及生命的文化必然成为人类的核心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指数中,健康的生命成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推移,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武术固有的榫卯,重构出专一性的“以搏塑人”武术,通过塑人武术重构习武人的行为-意识,使之成为武术的核心榫卯。所谓“以搏塑人”是武术以搏击技法为手段,将曾有的暴力目的转化成善良、文明、健康追求的身体行为-意识,以求技可强身、法可修心、术可合群、道可孕德、武可益慧。唯有如此,武术方能实现目标达成,显示出时代价值。程志理认为当拳种“一旦完成一种自主的仪式化动作(超越了技击目的性的运动)它就变成另一种目的了(文化精神的蕴含)。”太极拳以仪式化方式使武术走向无害之路,并以此作为教化人的重要手段[27]。戴国斌以“格拳致知”阐释了武术僭越、悬置攻击性,“练以成人”价值取向引导习武人的文明追求。张再林认为武术的身体范式,符合“处境伦理”[28],“以搏塑人”的武术更是与人类的“处境伦理”相吻合。

2.3.3 武术与健康资本再榫卯

人力健康身体资本作为结构性资本是社会、文化、经济等资本的基础,且易生成、促进新的内生经济增长,可串联起良性资本链条,从而表现出强大的谱系稳定性。福柯的谱系学理论认为结构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体系统改变[29],张震也看到武术诸多的身体谱系,彼此之间制约,有机融合,不能随意地破坏其中的谱系。一旦出现某个环节失连,必然导致整个系统崩溃[4]。武术通过“以搏塑人”与人力健康身体资本再榫卯强化着这一谱系。“当人均GDP 达到6500-7000 美元的时候,体育健身需求和健身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30],中华民族理应榫《黄帝内经》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1]《孔子家语·五帝》之“分时化育,以成万物”[32]《道德经》之“营魄抱一,专气致柔”[33]《庄子·在宥》之“抱神以静”[11]等理念,卯入当代人体科学体系,创生具有时代朝气的塑生运动。以蓄为本的“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太极拳、“培元后天之气息”形意拳、“主练拧旋五行气”八卦掌等拳种,特别是太极拳率先引领武术系泊于生命塑造,与人力健康身体资本榫卯,实现拳种重构,从而焕发了新生。武术富有重生的身体、塑生的行为、尊生的意识,与人力健康身体资本榫卯后的结构功能,符合社会、文化需求。当人们普遍掌握了“以搏塑人”技术,便会被自觉纳入习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活习性,布迪厄认为“习性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成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33]

2.3.4 武术再榫卯的文明增益

习武人在文明作用下,武术文化榫卯、涡旋、系泊、重构、再榫卯,形成“融会贯通、尊重生命”的武术。该结构是中国人智慧生成的合理性行动体系,再榫卯后的武术强调自然、人为各要素之间的广泛衔接,重点在榫卯于人的塑造,这突破了帕累托轻视的非逻辑行动、涂尔干忽视的内在手段-目的的中介、韦伯强调的唯意志行动等概念图式[34]藩篱,凝练出武术具身认知、身心并育、生命至上、资本积淀等特色,用知行榫卯这种再现文化整体能量的共同结构方式完善、重构了武术文化,用中国话语充实结构主义。武术在中华民族文化太极运动的推动下,以多元、内隐、塑人的榫卯消解着二元、静态、直线、褶子运动不利影响,武术特有的涡旋运动,有助于形成结构化、合理化、秩序化的武术文化圈,有效地消弭着暴力,践行身体文明,构筑文明武术价值认同半透膜。文明的武术文化圈强大涡旋力吸引着各拳种纳入武术文化体系,对于处于边缘,或欲加盟的拳种,如无改良和革新,仍以搏杀、暴力为主,则会被拒之门外或甩出体系。确乎“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35]涂尔干坚信:“共同的规则体系是靠一组共同价值支撑的。”[34]有益于人类生命的武术,是文明价值的有机构成。事实胜于雄辩,健身促智技能广受赞许,技击搏杀技法却频遭贬毁;以搏养生功法层出不穷,以搏趋利赛事则昙花一现。“以搏塑人”的武术已经拥有了必要的社会场景和价值取向,具有了文明增益的社会效应,尚待国家意志到场、职能服务出场、文明武术入场、广大民众在场的盛况。用海德格尔“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36]的观点来看,拳种是鲜活、动态的“身体语言”,武术拳种兴衰折射着习武人、武术与社会文化的榫卯状态和文明程度。

3 结语

武术在师徒关系、善良意志、生命塑造、文化拳理、抽象意蕴等对象性活动中,通过独特、复合榫卯连接,形成了与社会、文化广泛交融的身体文化。进入当代,文化涡旋将“以搏塑人”的武术与生命塑造紧密关联,各拳种主动与健康干预、促进再榫卯,践行着武术文化的文明化。由此,重构武术文明榫卯是武术文化生存之途。

猜你喜欢

涡旋榫卯武术
基于热力学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设计优化
榫 卯
基于船载和遥感的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强中尺度冷涡演变及结构分析
榫卯铅笔设计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久旱喜雨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