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褐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2022-11-23于娟
于 娟
褐腐病是甜椒的一种常见病, 全国各地甜椒种植区域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花果,降低甜椒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合理有效地防治甜椒褐腐病是保证优质高产的关键。
1 发病原因
甜椒种植密度大、株行间距过小、修剪不及时、通风采光不好,则病害发生重;土壤肥力不足、氮肥过多、植株过度生长、肥料未完全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高温潮湿、雨后骤晴、长期连续阴雨天气、土壤黏重的,易发病。 此外,地势低洼、管理粗放、排水不良、杂草从生,田间病害和残茬较多、连续留茬栽培,会导致植株抗病程度降低,发病重。 设施栽培时,棚内通风排湿不及时,造成温度高、湿度大或温度低、湿度大,或日照不足、雨后积水、伤口多也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
2 发病症状
甜椒褐腐病病原体主要从开败的花器部位侵染。花器感病后,逐渐变成棕色,后开始腐烂,产生棕色丝绒,然后脱落或落在枝叶上。侵染果实主要从果梗开始,逐渐蔓延,患病果实呈棕色水渍状坏死,并迅速软腐。 空气干燥时,果茎呈灰白色或褐色,患病组织逐渐失水干枯。湿度高时,病部呈浓密白色至灰白色毛状体,顶部为黑色的大头针状球状体,即病原菌孢子和孢子囊。叶片染病后,病斑呈不规则浅绿色,叶片背面有薄薄的白色霉变层。 叶片变脆变厚,向上卷曲,后期叶片脱落。 叶柄和嫩茎感病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和白色稀疏的霉层。
3 传播途径
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来年条件适宜时发病后,在患病部位产生孢子,在风雨或昆虫的帮助下,病菌从病弱植株的伤口侵入,经过多次反复感染造成该病暴发流行。甜椒染病后,很快由生病植物向四周扩散。 田间表现最初仅有少数植株发病,形成传病中心,很快向周围扩散,侵染邻近植株。
4 综合防治
4.1 播种育苗 因地制宜选择高抗性品种,如捷怡六号、京彩巧克力甜椒、茄门甜椒、红旗舰甜椒、京彩黄星一号、荷椒13、黄帝彩椒等。 播种前用55 ℃温水浸泡10 小时后用清水清洗,晾干播种。 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泡10 分钟,清水洗净催芽后播种。育苗时,苗床土壤消毒处理,培育无病苗。 及时早播,播种后使用药土覆盖, 早移栽、 早培土、 早施肥, 移栽前喷洒杀虫剂杀菌剂,及时中耕培土。 精心管理苗床,培育移栽强苗, 剔除病苗、 弱苗,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2 合理轮作 避免与瓜类、 茄科蔬菜连作,与麦类、 玉米等非茄科作物实行2 年以上的换茬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旱涝轮作。
4.3 清洁田园 种植前,清洁田地并将土壤翻晒。 生长过程中, 及时摘除残花病果, 将病残体带出田园深埋或焚烧, 病穴施药或生石灰,减少病菌传播。 及时修剪、 分枝、 拔藤, 适度去除下部的老叶和病果,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 精耕整地后暴晒,促进残茬的分解,减少病菌积累。
4.4 加强管理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地势低洼、平坦田块高畦栽培,最好覆盖地膜;栽植不宜过密,及早搭架,整枝打杈,适度打去下部老叶, 改善通风采光条件, 降低湿度。 及时防治害虫,减少危害和病菌传播。 田间作业时应注意减少伤口,减少细菌传播途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移栽前大量施用有机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培植强壮苗。 选择方便排水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不能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浇园时防止水滴飞溅; 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生长中后期小水勤浇, 以降低湿度。
4.5 药剂防治 发现褐腐病症状时,要及时选用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可选用60%多福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或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 000 倍液, 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或72.2%普力克水剂800 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70%代森联干悬浮剂1 2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 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视病情每隔5~7 天喷雾1 次,连喷2~3 次,可有效防治辣椒褐腐病。 为了增强防治效果,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